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察吾乎沟口文化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察吾乎沟口文化

分类:【地域文化】

察吾乎沟口文化因1983―1984年发掘察吾乎沟口墓葬而得名,就目前所知,这个文化包括有察吾乎沟口墓葬、群巴克墓葬和包孜东墓葬。

察吾乎沟口墓葬位于和静县城西约30公里的北哈拉毛墩乡察吾乎沟口处,1983年发现并开始发掘,至1987年先后共发掘数百座。这些墓葬在地面上都有石围或石堆标志,墓室均用卵石砌成长条形、长圆形或圆形,有的在墓室口上棚盖大石板或木头,有的在一侧有短墓道。基本上都是多人二次合葬,骨殖散乱。在墓葬周围往往有马头或牛头坑和儿童墓,马、牛头坑中一般埋一具头骨和几只腿蹄,也有一具以上者;儿童墓既有单人一次葬或二次葬,亦有多人二次合葬。随葬器物主要有陶器、铜器、铁器、石器、木器、骨器等。陶器有带流罐、单耳罐、双耳罐、壶、釜、钵、单耳小杯等。有较多的彩陶,一般先敷一层红色陶衣,再在绘彩处涂一层黄白色陶衣,其上绘红色彩绘,少数是在红色陶衣上绘黑彩。花纹多绘于器物的上部,而以颈部一周内填各种花纹的横条带或一侧面一条内填各种花纹的斜条带最具特征,花纹母题主要有三角纹、网格纹、棋盘格纹、折线纹、竖条纹、回纹、菱形纹、斜条纹等。铜器有刀、镞、簪、针、锥、牌、马衔等,铁器有铁釜残片、刀、锥、环等,石器有磨石、锥、纺轮等,木器有盘、勺、纺轮、箭镞等,骨器有镞、纺轮、珠等。已经测定的十多个碳十四年代数据基本上都在公元前约1000―前500年。

群巴克墓葬位于轮台县西北约15公里的群巴克乡附近,1985年发现并开始发掘,至1987年共发掘数十座。墓葬表面有圆丘形封土堆,封土堆下有一至三四个竖穴土坑墓室,多为圆角方形或长圆形。有的墓室一侧有短浅墓道,在墓室中心和四周立有木柱,口部棚架盖木,犹如半地穴式房屋一般。许多墓葬都有焚烧现象,即在做好墓室放置人骨后点火焚烧,在燃烧过程中填埋封土。大部分实行多人二次合葬,骨殖散乱。在封土下主墓室周围往往有儿童墓和马、骆驼头坑。儿童墓或单人,或多人,一、二次葬均有发现;马头坑较多,骆驼头坑较少,一般每坑中都埋一具或数具头骨,同时还摆放马腿蹄和马尾;另外还有个别坑中埋置整马和整狗。随葬器物有陶器、石器、铜器、铁器、骨器、木器等。陶器有带流罐、单耳罐、双耳罐、单耳杯、钵、壶等。有一定数量的彩陶,在黄白色陶衣上绘红色或黑色彩绘,花纹往往饰于器物的上部或一侧,母题主要是内填平行斜线或网格的正倒三角纹、竖条纹、网格纹、波折纹等。石器有磨石和石锥,铜器有刀、戈、镞、针、纺轮、牌、带柄镜、马衔、饰件等,铁器有刀、镰、剑、锥等,骨器有锥、镞、纺轮、笄、镳等,木器有盘、杯、钵、镞、纺轮等。另外,还发现有麦草、麦穗和小麦粒。已经测定的几个碳十四年代数据也基本都在公元前约1000―前500年。

包孜东墓葬位于温宿县东北约90公里的包孜东乡附近,1985年发现并发掘了2座,其中一座应属察吾乎沟口文化。这座墓葬表面有不规则石堆封土,其下为椭圆形竖穴土坑墓室,似有短墓道,墓室底部有四个柱洞。墓中共葬二十人,均二次葬,骨架非常凌乱。随葬品有陶器、铜器、铁器、石器、骨器等,陶器有带流罐、带流钵、单耳罐、钵等,铜器有笄、戒指、镯、带扣、饰件等,铁器有牌、刀、镞、带钩等,石器有锥、珠、饰件等,骨器有笄、带扣、饰件等。

上述三处墓葬均位于天山南麓的中部一带,它们的共同特征,也就是察吾乎沟口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墓葬表面有石围、石堆或土堆标志,墓室一侧往往有短浅墓道,口部多以石板和木头棚盖;基本实行多人二次合葬,在主墓室周围附埋有儿童墓和马头、牛头、骆驼头坑;随葬陶器中以带流罐最多最有特征,其他典型器物是单耳罐、壶和单耳杯;彩陶基本上是在黄白色陶衣上绘红彩或黑彩,花纹一般饰于器物的上部或一个侧面,尤以横条带或斜条带最为别致,花纹母题主要是各种三角纹、网格纹、棋盘格纹、折线纹、竖条纹。这些特征,特别是带流陶罐和彩陶花纹的特点,在其他地区是看不见的。

察吾乎沟口文化已有铁器,应属早期铁器时代。其绝对年代,据察吾乎沟口墓和群巴克墓葬的碳十四测定年代数据,应为公元前约1000―前500年。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