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对空气浮力的利用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对空气浮力的利用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人民在生活与生产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空气能够升托物体。相传远古时代的舜帝就曾借助于空气的浮力而免于死难。《史记?五帝本纪》载:舜父瞽叟偏爱后妻之子,常欲害死舜。有一次,瞽叟让舜上廪(粮仓)修顶,“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杆而下,去,得不死”。此段文字是西汉初司马迁据传闻所记,因此可以说,我国至迟在西汉初年就已有原始降落伞的知识。更为有趣的是,古人还做了仿生飞行。《汉书?王莽传》载,王莽(公元前45~23年)时为了抗击匈奴,特招募“有奇技术可以攻匈奴者,……或言能飞,一日千里,可窥匈奴。莽辄试之,取大鸟翮为两翼,头与身皆着毛,通引环纽,飞数百步坠。”这是人类第一次仿生滑翔飞行的大胆尝试。在当时的条件下,能飞数百步是十分了不起的,不仅机械技术方面要有相当高的成就,而且还得有超人的胆识,可惜古代史官不重视科技英才,因而使后世的人们不知这位英雄的名字。但是,人类对飞行实验是不会停止的。在Herbert S Zim所著的《火箭与喷射》一书中记载了中国明初的一次利用火箭而飞行的人。书中说:“约当十四世纪之末,有一位中国的官吏名叫Wan Hoo,他在一个坐椅的背后,装上四十七个当时他可能买到的最大的火箭,他把自己捆在椅子的前边。两只手各拿着一个大风筝。然后叫他的仆人用火同时把这四十七个大火箭点着。他的目的是想借着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这种飞行当然是不可行的,结果也只能在火焰和浓烟中摔下。但这种利用火箭作推动力飞行的想法是很深刻很先进的,现在喷气飞机所依据的就是这个原理。Wan Hoo因此被称为“第一个企图使用火箭作运输工具的人”和“第一次企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