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寿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寿县分类:【传统文化】 位于安徽省淮河中游南部。寿县古称寿阳、寿春、寿州,是一座有2千多年历史的名城。春秋时代为蔡侯封地,战国末期楚考烈王曾迁都于此,淮南王又以它为都城,以后历代多为州、府治所。寿县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尤以楚文化为代表的人文景观资源著称。全县有新石器时代至商周古遗址30多处,其中有古寿春城遗址及楚王宫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中,有楚金币、楚宫石柱础、金棺、银棺、卜骨、车马器、乐器、礼器、漆器,以及陶、铜、玉器等珍贵文物。著名的名胜古迹有: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的芍陂,秦晋淝水之战的八公山古战场,唐代古刹报恩寺,以及孔庙、魁光阁、清真寺、留犊祠、淮南王墓、珍珠泉等。由于寿县襟扼江淮,历来为军事重镇,城墙修筑坚固。始筑于南唐的寿州古城墙,高8米,厚7米,周长7.5公里,巍峨壮观,是省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墙。六、古战场、关隘 寿县,位于淮河南岸的八公山下,肥水绕城而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地理沿革 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春秋时属吴,有州来邑,常为吴楚争霸的战场。春秋末,蔡昭侯迁都州来,寿县境内留下了好几代蔡侯墓,社会经济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战国末,楚考烈王二十二年 (公元前241) 迁都寿春邑,称“郢”,为楚国后期政治经济的中心。秦统一全国后,施行郡县制,置寿春县,为九江郡治。汉初置淮南王国,武帝复为九江郡,后汉因之,兼置扬州治,魏曰淮南郡,仍置扬州,为重镇,西晋因之。东晋曰淮南郡,宋为豫州治,齐因之。北朝曰扬州,南朝豫州,皆治此,隋文帝置寿州,炀帝改淮南郡。唐复为寿州。杨吴为忠正军。南唐为清淮军,后周为忠正军,徙治下蔡。北宋仍为寿州,南宋改安丰军。元为安丰路,均以寿春为治所,明复曰寿州,清属凤阳府。民国初,改州为县。1949年元月解放至今属六安地区。 寿春城址,亦屡有改迁。楚都寿春邑,在今寿县城西,后人称西寿春。今凤台县城,为蔡都州来,后周寿州治,北宋寿春府治,在淮水之北,为北寿春。今寿县城,即晋寿阳城,在淮水之南,称为南寿春。南宋嘉定时 (1208―1224)重建,周围13里有奇,东、南有濠,北环肥水,西为城西湖。城开四门,东宾阳门,南通肥门,西定湖门,北清淮门。为全国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宋代古城。 历史风云 寿州,地处淮河中游,为江淮分水岭,地势十分重要。《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一说: “州控淮颍,襟带江沱,为西北之要枢,东南之屏蔽”。因此,常为兵家必争之地,“自魏晋用兵,与江东争雄长,未尝不先事寿春。及晋迁江左,而寿春之势益重。自晋至宋,寿阳皆为重镇。寇少至,则淮泗诸郡坚守以待救援; 大至,则发民而归寿阳: 盖寿阳不陷,敌虽深入,终不能越之而有淮南。寿春之形势亦可见矣”。历代多次发生的南北战争,都显示出寿州地理形势的重要性。 曹魏重镇 曹操为了争夺江淮地区,设扬州刺史于寿春,作为对抗东吴的军事重镇。建安十四年(公元209),曹操进军合肥,即以寿春为重点,开芍陂屯田,充实军事实力。建安二十四年,曹丕亲领强大水军,循颍浮淮,到达寿春,然后沿淮东下,南到广陵。魏晋之际,司马懿欲平定东吴,也是以寿春为重点,“屯田积谷,仓廪相望”,以便“东南有事,大军出征,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实有储”,终于完成西晋统一大业的。 前秦东晋肥水之战 太元八年(公元383)年,秦王苻坚率领八十多万人马南下,来到淮河边上,自恃 “强兵百万,资仗如山”,“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欲一举消灭东晋。但晋相谢安“镇之以静”,沉着指挥,派出以谢玄为首的将领,率领训练有素的“北府兵”,前往寿春应战。在肥水大败秦军,苻坚惶恐疑惧,以为“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风声鹤戾”,皆以为晋兵到了,大败逃回北方。肥水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范例。 南唐后周寿春之战 五代十国时,寿州为南唐边陲重镇,由清淮军节度使刘仁赡镇守。显德二年 (公元995),周世宗派大将李谷攻寿春,不能下,退据正阳关。次年,世宗带领大将赵匡胤等亲征,虽大破唐兵于城北,但刘仁赡 “固守甚坚,终不能下”,只好退回。四年,周世宗带赵匡胤等再次亲征,奋力围攻数月之久,刘仁赡竭力坚守,拒不投降。后刘病危不省人事,副使孙羽奉表出降,次日刘卒。周军入城,世宗表彰仁赡忠节,以清淮军为忠正军,追封仁赡为彭城郡王。后来做了宋朝开国皇帝的赵匡胤,因两次从征寿春,民间广泛流传其 “困南唐”、“大救驾” 等故事。 宋元安丰军之战 南宋末年,蒙古兴起于北方。1234年,宋蒙联军灭金,蒙古遂取金之地位而代之。地处淮河中游的安丰军,遂成为南宋抗蒙的前沿重镇。1235年,蒙古东路军攻打安丰军,知军杜杲组织军民固守,派壮士乘敌军不备劫营,蒙军败退。次年,蒙军大至,填濠筑坝,以囚犯为敢死队,纵火攻城。杜杲率军民力战,以强弩射敌,募勇士奋勇死战,焚烧敌坝。蒙军百计攻城,皆不得逞。不久,池州吕文焕率援军至,内外夹攻,蒙军再退。理宗认识到淮河中游防线,“安丰最紧”,“欲固安丰,须复寿春”,加强淮河北岸的城防。蒙军企图破坏宋军筑城计划,1244年“以重兵来争”,二至五月围攻七十余日。城中宋军“忍饥死守”,镇江、蕲州、京湖等地援军陆续赶至,终于取得寿春之捷的胜利。 淮上军光复寿州 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消息传到寿州,群情振奋。同盟会员张汇滔与农会领导人王庆云等积极策划响应,经与各界人士及邻县代表商议,约定于九月十日武装夺取寿州。清政府知州、总兵等人见势不妙,纷纷逃遁。各营士兵大都表示愿意归降。到了当天夜晚,遂兵不血刃,宣告光复。九月十一日,成立淮上革命军司令部,全军二万余人,分三路向蚌埠、六安、及阜阳方向的清军出击,对清政府的倒台起了重要作用。1913年夏,袁世凯为扩充其势力,压制革命,派倪嗣冲率部进攻寿县,淮上军寡不敌众,被迫向合肥撤退,编入柏文蔚的国民革命军第一军。 掌故人物 寿县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作出过杰出的贡献,因而流传的掌故很多,许多人物受到人们的崇敬。 孙公斩蛇 楚庄王时(公元前613―591),令尹孙叔敖,修筑芍陂,受到人们的称赞。据说,其儿时就表现不凡,有一次发现一条两头蛇,因听老人说见过两头蛇的人会立刻死亡,心想我一人死了不要紧,不能让它继续害人,便把蛇砸死深埋土中。回家后告诉母亲,母亲称赞他说:“你做得对,做好事的人是不会死的。” 八公修道 西汉淮南王刘安,笃信道家思想,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编成 《淮南子》一书。传说有八位老者,日与刘安修道炼丹,以求长生不老。丹成,刘安服之,与八公 “白日升天”,器中余药,鸡犬舔食,尽得升天,遂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的成语典故。寿县城北的八公山,亦因此得名。 一门三相 吕氏,在宋朝寿州为世家大族,曾出现过一门三相。吕夷简(公元979―1044),真宗时举进士,历州县地方官,皆以治绩称,真宗赞其 “有卫国爱民之心”。仁宗初,刘太后临朝,出任宰相,阻止浮费。仁宗亲政,仍任宰相,上疏 “正朝纲、禁贿赂、罢力役”等8事。契丹求割关南地,以增岁币求妥协。欧阳修等劾其为相20年,专事姑息。罢相,致仕。病故后,仁宗流涕说: “安得忧国忘身如夷简者”。其子吕公著 (1018―1089),举进士,仁宗、英宗时,任天章阁待制。神宗时,为御史中丞,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颍州。哲宗即位后,召用,继司马光为相。其才识为当时显宦名流所推崇。其曾孙吕本中(1084―1145),自幼聪明好学,高宗时,召赴行在,特赐进士出身,累官中书舍人,敢于直言,不畏权势,以得罪权奸秦桧,罢官。目睹朝廷妥协政策及中原人民苦难,写诗《送常子正赴寿》、《兵乱后杂诗》,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研究理学,反映其 “贫贱勿厌”、“富贵勿羡”人生思想,人称 “东莱先生”。 一代帝师 孙家鼐(1827―1909),幼读诗书,咸丰时中状元,同治时任湖北学政。光绪初,与尚书翁同?授读光绪帝,成为帝师。甲午战后,受形势影响,提出变法自强,创立“强学会”、官书局,推荐 《盛世危言》等书。戊戌变法,奉命主办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提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命族人在故乡兴办学堂。变法失败后,慈禧谋废光绪帝,孙家鼐力谏不可,借口养病请退,以示抗议。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奉诏至西安,起任礼部尚书。返京后,升武英殿大学士。资政院立,任总裁。身体力行,兴办各种实业,为中国早期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宣统初,卒。 名胜古迹 寿县是一座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城,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不仅有众多的名胜古迹。而且不断有宝贵的文物出土,足堪游人揽胜抒怀,驰骋千古。 八公山风景区 出寿县城北门,但见重峦叠嶂,群峰绕云,就是举世闻名的八公山。山名,源自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八公,在此修道炼丹,白日升天的故事。后来更因肥水之战,秦王苻坚恐惧晋军,以为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大败逃走,而闻名于世。区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五株山,有淮南王墓和刘安庙遗址。向东有珍珠泉,群山环抱,佳木繁荫。闻人至大呼,泉涌如珠,五光十色,转瞬即逝。有石刻联曰: “珠泉尽洗贪污气,淮城长流正气风”。再东,即紫金山,相传为刘安与八公炼丹埋金之处。山之东麓有涌泉庵,为淮南王宴客之所。肥水之战后,因谢安、谢玄破敌有功,易名谢公祠。明朝重修,辟为涌泉书院。东侧有古井,人称淮王丹井。西南行,有放牛山,山之西南坡有廉颇墓,高20米,周围300米,巍峨雄浑,背山俯视,犹能想望其 “勇气闻于诸侯” 的大将军风采。历代骚人墨客来八公山揽胜抒情者,络绎不绝。谢螟、李白、苏轼等人都留有著名诗篇,赞颂备至。 安丰塘风景区 位于寿县城南60公里处,古名芍陂,相传为楚相孙叔敖始建,已有2500多年历史。塘北堤外有孙公祠,占地三千余平方米。始建于北魏,现有还清阁、仪门和碑刻19方。厅内有孙叔敖石刻画像、传略及历代碑记。塘西侧北端,有南朝梁的安丰故城遗址。塘北堤东端有邓公祠,通称老庙。为纪念三国时魏将邓艾在此大营屯田、资食有储而建。祠附近有一井字门漕,漕下是泄水的中心沟。相传邓公祠大门两边有副楹联:“桥上水桥下水、水流东西南北; 庙里松庙外松、松青春夏秋冬。” 遗址 寿县文物古迹达200多处,列入全国重点保护单位1处,省重点7处,县重点90多处。柏家台遗址,在今东津渡西公路边,可能是楚国郢都寿春城内宫殿建筑的一部分。楚考烈王墓,在城南45公里茶庵集西里许,冢形犹在。蔡昭侯墓,在城西门内北侧,1955年治淮取土加固城墙时发现,出土文物五百余件。楚幽王墓,在城东南25公里处的朱家集,1923年当地农民偶然发现,青铜铸器多件,为蚌埠外侨瑞典人所得。1933―1934年、当地人两次挖掘,出土文物不少,均被瓜分。1938年驻军进行大规模发掘,出土文物四千多件,其中青铜器千余件,大鼎,重约400公斤,四五十公斤者甚多,引起轰动。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皆有收藏。 文物 寿县既为历史文化名城,出土文物众多。博物馆藏也十分丰富。最多的是楚国金币,见于文献的有郢爰41块,陈爰、专爰1块,妙字金板2块。建国后陆续发现多次,至1987年已达172块,占全国出土总和的3/4以上。鄂君启节,1957年在城东近郊邱家花园出土,共4枚,车节3枚,舟节1枚。从其铭文看来,是楚怀王发给其族叔鄂君启进行商业活动的通行证。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此外,春秋羊首鼎,吴王光鉴,楚大鼎,大府铜牛,西汉麟趾金,西汉画像空心砖,东汉四层陶楼,唐三彩贴花云龙壶,唐大菩萨木雕,五代铜钟,宋塔银棺金棺,宋木雕地藏王像,元总管府铜牌,明真武帝君铜像,重4千斤; 四天将铜像,每尊1200斤。王灵官铜像,高1.33米,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铜铸十八罗汉,现存15尊,列入省重点保护文物,等等。都有很高的艺术和学术价值,人们参观后无不流连忘返,赞不绝口。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