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寿诞仪礼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寿诞仪礼分类:【地域文化】 寿诞仪礼实质上是每岁诞生纪念日的重复,本可归入诞生仪礼中,因客家人的寿礼较有特色,故设专节予以描述。 根据客家人的习俗,年达花甲(60岁)以上的男女生日称为寿诞,通过庆寿仪礼,祝颂老人幸福长寿,赞颂老人取得的成就、功德和贡献。60岁以下的每逢21岁、31岁、41岁和51岁作为“大生日”来庆祝。旧时大户人家也有将大生日作庆寿礼的,借兹显赫门庭,但这种庆寿礼,规格不能超越花甲以上的拜寿仪礼。 按照旧礼俗,做寿诞不能自己出面给自己庆寿,应由子女或学生出面举办。寿期前先送请柬(帖)给亲友,邀请他们前来吃庆寿酒。请柬习惯写“家严悬孤令旦”,“家慈设?佳辰”。此俗来自《礼记?内侧》:“男子设孤于门左,女子设?于门右。”又注曰:“表男女也,孤者有事于武也,?者事人之佩巾也”。后人因此而称男子生日为“悬孤令”,女子生日为“?辰”。后来有更通俗的写法,如“诞辰”、“增甲”、“寿辰”、“开庆”、“嵩辰”等词。请柬不能送给比做寿的人年事还高的长辈,因俗规只能是晚辈为长辈祝寿,不能长辈年高的老人为晚辈年低的人祝寿。 客家旧俗,庆寿之家要摆寿堂。寿堂设在厅堂正面,挂大红“寿”字于堂上。门前贴庆寿楹联,多是颂扬德高长寿之辞。如“寿诚宏开松显劲,春堂众庆鹤含欢”,“寿考维祺征大德,文明有道享高年”,“萱草凌霜翠,灵芝渴露霜”等。接到请柬的亲友,备好庆寿礼物先期送来。主人将亲友送来的寿礼悬挂在寿堂上,为庆寿增辉。寿诞前一晚,由本家儿孙女婿等晚辈,设“暖寿”礼,晚饭前齐集堂上,焚香具牲礼果品,祭敬祖先。然后敬上暖寿礼,并向寿堂行礼。寿诞之日,自然要行庆寿礼。来宾至寿堂向寿者行礼、祝贺,八音乐班奏喜庆乐曲。门前燃放喜炮,子女儿孙站立一旁,代为一一答礼。宴会开始时,第一碗上寿面(俗称长寿面),接着上其他菜肴。散席后,主人要向客人回送鱼肉、畸果或回谢礼金。 庆寿礼比较严肃庄重,祝寿内容有儿女对父母长寿的颂祝辞,有宾客的祝寿辞,还有亲朋贺寿匾、幛等作寿礼的。祝寿辞用韵文体,如六十寿辰祝辞:“新开甲子花,光耀长庚屋;举杯祝长寿,德才人人称……待我情谊厚,常感恩泽深;愿进万年觞,寿如南极星。”“五四”以后,已有改韵文为白话文的。如“福如东海水,寿比南山松,长生永不老,灵椿千秋荣。子孙贤又孝,全家乐融融,德门有祥福,颂祝老寿星”。匾作为寿礼,来源于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天下大封群臣时,赐程咬金“功盖天下”四字大金匾。官场民间因而视匾为重礼,奉贺喜庆时普遍采用。匾一般为木料,大的有长三尺至丈余的,小的有一尺五寸至二尺的,匾无论大小,长宽比例均在三比一左右。匾额的装璜设计历来十分讲究。民间常用的寿匾,涂漆贴金都有区别。六旬者,取红底金字,七旬或以上者,紫底金字。幛是从匾派生而来的,是把匾上的字写到布或绸缎上,幛的下边饰丝带垂彩。幛的长短,古有定制:一至三品九尺,四至六品八尺,七至九品七尺,庶人六尺。民国后已无一定的规格,通常以六尺长居多。后人也有改为用布料作贺礼的,一来简便易做,二来经济实用,寿者事后还可做衣服及派其他用场,是两全其美之礼,多为中小户人家采用。对讲究体面排场的大户人家,仍喜欢用匾、幛作贺,以为摆寿堂增添华丽而热烈之光采。 匾、幛有称贺简炼,概括力强,光彩照人的特点。如贺男寿用“南极生辉”,贺女寿用“中天婺焕”,祝老安人七旬开庆,书“宝婺星辉”、“松柏节操”等,配以遒劲书法金字,高挂于堂,顿时增彩生辉。匾、幛书写格式也有定规,即称贺在右,自上而下;匾语字序从右到左,落款在左,自上而下。头一字只能与称呼的第一行第四个字齐头。祝贺的年月日竖写在落款左边,头一个字要低于落款。 客家人历来就有着尊老的传统,通过寿辰礼仪,为老人增添晚年幸福的快乐和安慰,对促进老人身心健康是有益的。故乡俗有云:“为老人做生日,是为老人驳寿年”。这种良好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只是在形式上有所简化罢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