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封建官吏选拔制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封建官吏选拔制度分类:【传统文化】 封建国家选拔官吏的方式和规定。不断地选拔新的官吏,补充封建国家所需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人才,是维持封建官僚制度长期延续的重要手段。春秋初期,管子就提出了“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管子?立政》)的主张,认为作为国家治理的“三本”,应以德、功、能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从此,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经过多次改革,出现了许多选拔官吏的方式和规定。战国时期,比较主要的有荐举、学校、游说自荐、招贤、军功、任子、吏胥等不同途径的选拔官吏的方式;秦汉时期,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先后建立和发展了以察举、考试为主体的,以辟署、征召、军功、纳赀、任子等为辅助的,多种途径的选拔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立九品中正制,以保证官吏的来源;隋炀帝时开始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经过唐的发展,科举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逐渐筛选,由官府择优录取,再由吏部授以官职,这种科举制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有利于更广泛的吸收人才,因此,它一经出现,便成为主要的选拔官吏制度,以后各封建王朝奉行不替。由此看来,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荐举、察举,是隋以前的选官方法,由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根据考察,把所谓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平民或下级官吏推荐给朝廷,授与他们官职或提高其官位;考试,主要通过对策、科举等形式,由官府择优录取,是官吏选拔的主要来源;军功,在战争中以军事功劳选拔录用;赀选世家,以财产数额和家世来选用;征辟,由皇帝直接聘请为征,由官府聘请为辟;吏道佐杂,在官府中充当文笔杂事的办公人员,积资入选;荫袭,以父兄功劳、致仕、死职等原因入选;特召,君主对一些有才之士和有一技之长的人所采取的选官方式;后备官,即从学校和后备官培训地选拔;捐纳,在国家财政困难时采取临时卖官的办法。上述各种选拔官吏的方法,在不同时期所占比例不同,基本上是并存的,各有利弊。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