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封泥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封泥分类:【传统文化】 纸张未发明以前,公私文书大都写在竹简和木牍上,封发时加以检木,捆以绳索,在绳结处封以粘土,上盖印章,作为信验,以防私拆,这种盖有印章的土块即称“封泥”。《北堂书钞?春秋纬》:“龙图,赤玉匣,封泥如黄珠相似。”此法流行于秦、汉、魏晋时期。清代金石家吴式芬、陈介祺合辑《封泥考略》10卷。封泥文字,多呈朱文,或苍劲挺拔,或厚重雄浑,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为后世篆刻创作提供了新的途径。 又称“泥封”,是始于战国的一种封检制度。将需要保密的竹简或木牍卷好并用绳系牢,在外面加上一枚挖有方槽的木块,再用绳子把木块与简牍一起缚好,用一团软胶泥捺在方槽里的绳结上,并在软泥上加盖印章作为信验,以防私拆。这块带有印文的泥巴,便是“封泥。”从出土遗物看,汉代封泥在交易中有储物封藏之用。现存古代封泥以职官印最多,私印次之。目前所见最晚为唐代云南地方向中央进贡大蒜时使用的封泥。封泥的名称最早见于《后汉书?百官志》:少府属官有守宫令一人,“主御纸笔墨,及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清吴式芬、陈介祺著《封泥考略》,是第一部封泥专著。 古代封缄用印的遗迹。我国古代简牍书函封发时,在竹简或木牍外加一块挖有方槽的木块,即检木,用绳将简牍和检木捆扎一起,把绳结留在检木的方槽内,上加一丸软泥,然后用印在软泥上按压出印文,作为信验,以防私拆。这种钤有印章的泥块就是“封泥”。它类似今天用火漆封信。封泥流行于秦汉,魏晋之后简牍为纸、帛替代,封泥之制也随之废除。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