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封闭的盆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封闭的盆地分类:【地域文化】 巴蜀自然环境的特点之一,就是四周大山的环抱。北面是秦岭山脉和巴山山脉,东面是巫山山脉,南面有大类山,西面是横断山脉,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盆地区域。 从气候方面讲,由于北面秦岭山脉和巴山山脉阻挡了北方寒流的影响,巴蜀地区的冬季就相对地比较温暖。比纬度更低的湖南地区还要暖和。而南方的大山又使南方暖流顺阴坡而下,促使了气温的升高,从而构成了巴蜀地区冬暖夏热,全年无霜期长的气候特征。这种气候特征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里一年四季均适于多种农作物的种植。蔬菜不仅品种繁多,而且终年不断。这为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低廉的原材料,极有利于饮食文化的发展。 由于四周大山的阻碍,使巴蜀地区与外界的联系变得十分困难。虽然有长江水道向东与楚相连,北面又有古索道、栈道与中原相通,但在与中原、楚地的通道上,既有剑门关之险,又有长江三峡之危,使人们不得不叹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巴蜀地区因上述地理环境,自古以来就是封建割据的根据地,囚犯的流放地和百姓躲避战乱的避难之地。 清末学者章太炎说:“四川重江复关,自为区域,先后割据者众矣。公孙述、刘备、李特、王建、孟知祥、明玉珍、张献忠皆自外来,而乡土无作者。”事实上,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的割据者。例如,秦统一巴蜀之后,先后封蜀王的后裔公子通,公子?,公孙绾为蜀候。但因三人都先后图谋反秦割据而被杀掉,自此即废封国而置蜀郡。又如元末(1328年),四川行省平章囊加台自命功臣,在蜀自称镇西王。由于囊加台的倒行逆施,得不到当地的支持,很快就失败了。又如公元1621年,永宁宣尉使奢崇明就占据重庆,自称国号“大梁”,改元瑞序,并且仿照中央政权设置丞相、王府等官职,直到公元1629年才得以平息。 由于蜀地处边远和封闭,封建社会政权争夺的失败者,往往被流放到这里。最具代表性的,是秦朝的吕不韦。公元前236年,吕不韦已罢官居住在洛阳,但是吕不韦的影响还比较大,“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对秦政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于是秦王政给吕不韦的信中说:“君何功于秦?封于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并勒令吕不韦全家迁蜀,第二年吕不韦在蜀自杀。又如汉初,刘邦派兵抓获彭越,废为庶人,迁徙到蜀。只是在发配蜀的路上遇到吕后,被送回洛阳。 巴蜀地区尽管有众多的割据、起义及民族之间的战争,但这些战争多发生在山区和丘陵地区,而巴蜀的中心地区,川西平原却比较平静。在众多的战争中,能长驱直入,直抵川西平原的极为少见。例如与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斗多发生在犍为郡(今四川宜宾)和川西高原。三国鼎立时期,战斗也多发生于川东三峡地区和汉中地区。所以,每当中原地区出现战乱,巴蜀地区,特别是川西平原就成为避难的主要地区。“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就率朝廷避难于成都。史称“玄宗幸蜀”。随之而来的有许多衣冠大族。至于历史上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避难于蜀,更为世人所知。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就是这种避难心情的描叙。平民避难到巴蜀,最后定居于巴蜀,其人数更是众多。封侯者、流放者、避难者,给巴蜀带来了中原文化的基本特征,带来了宫廷消费意识和消费方式,对巴蜀文化产生了广泛影响。 总之,由于巴蜀地区的封闭性,形成了特定环境下的社会生活,从而给巴蜀文化带来极大的影响。如果说,巴蜀文化中存在着某种保守的“盆地意识”,那么这种封闭性的环境便是形成这种文化意识的自然因素。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