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将军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将军

分类:【传统文化】

①官名。春秋时诸侯以卿统军,故卿通称将军,《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岂将军食之”。杜预注:“魏子中军帅,故谓之将军。”将军之名始此。战国时置大将军,始为武官名,而卿仍有将军之称。周代末又置前、后、左、右将军。秦代将军之职渐多。汉代承秦制,置将军以主征伐。有大将军、骠骑将军,位次丞相;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位次上卿。临时出征的统帅有别加称号者,如楼船将军、材官将军、度辽将军等。东汉初诸将军称号多加“大”字。晋代诸州刺史多以将军开府,都督军事。南北朝将军名号极繁,权位各异。隋炀帝于十二卫各置大将军、将军。唐高祖武德(618―626)初,以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军,位三公之上。其后于十六卫,羽林、龙武、神武等军,均置大将军,下设将军。其余大将军、将军并为五品以上武散官。宋、元、明三代多以将军为武散官,亦称殿廷武士为将军。明代有的总兵官挂印带将军号。清代将军有四种:一为宗室爵号之一,如镇国将军、辅国将军;二为驻防各地的八旗最高长官;三为临时出征的统帅,事毕即罢,如扬威将军、靖逆将军等;四为正一品到从二品武官封赠之阶。②宋代吴语称衙门隶卒为将军。③泛指军中将领。古乐府《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官名。①春秋时晋国以卿为军将,将兵作战,因而有将军之名。战国时始为武官名。汉代最高武官称大将军,汉武帝时为中朝官首领;又有车骑、前、后、左、右等将军,不常设,设时开府,其地位高于列卿。出征时,将军作为统帅,常根据其所带的兵种和任务,分别加上种种称号,如骠骑将军、伏波将军、楼船将军,等等。魏、晋、南北朝时,将军名号多达百余种,并根据名称的不同和职权的大小,区分为若干等级,后来出现专为赏赐而无实权的将军称号。唐代十六卫以及北衙诸军,均设有大将军,并在其下设将军等官职,另有杂号将军为散武官。明代的总领兵官有挂印带将军号的。此外,宋、元、明时也称殿廷武士为将军。清代的将军分三种:一种是驻防各地的八旗军的最高军事长官,专由满族人担任,内地各省将军(如广州、杭州等地)职掌驻防军事及旗籍民事,在边疆地区(如伊犁、吉林等地),将军是全区最高的军事长官和行政长官;二种是宗室爵号,如镇国将军、辅军将军,等等;三种为临时出征时的统帅,加上一些名号,如扬威将军、靖逆将军,等等。②太平天国时期,将军为朝内职官之一,官阶低于指挥,高于总制。最初以炎官、水官、木官、金官、土官系衔,并分出正副。定都天京(今江苏南京)后,去“官”字,在正副前各加一至十数字编列,如炎一正将军、炎一副将军,等等。初设100人,后来愈封愈多。③北洋政府派出督理各省军务或掌办各省军政的长官,称为将军。将军各有名号,由大总统决定,多用“武”字或“威”字。派在各省的将军冠以“武”字,如江苏的冯国璋是宣武上将军,留京的段祺瑞是建威上将军。但东三省的将军名号则冠以“镇安”二字。各省巡按使兼充督理军务的,则只加将军衔。1916年各省督理军务的将军改称督军。1925年裁撤将军府,但将军名号仍在沿用。另外,此前的南京临时政府高级武官也有大将军、左将军、右将军,但旋改为上将、中将、少将。从其发展来讲,将军作为一种官职,在各个时期的地位、职权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官名。自春秋始置至今。晋献公初作二军, 自将上军, 将军之名起于此。战国置大将军始为武官名。西汉置大将军、骠骑将军, 位次丞相。车骑将军、卫将军、左右前后将军, 位次上卿。又有伏波、楼船将军等。魏晋南北朝时,将军名号极多。唐置上将军、大将军、将军。宋、元、明亦置将军。清代,宗室封爵十一至十四为将军,即镇国、辅国、奉国、奉恩将军。武职官阶正从一、二品为将军。各地置驻防将军, 作为旗兵的最高长官。专由满人充任,掌镇守险要,缓和军民,均齐政刑,修举武备。与尚书衔总督同。因驻防各地,亦称“封疆大员”。与总督同驻一省区者,如会同奏事,要以将军领衔。其实权不如总督, 地位却高于总督。全国共设将军十三人, 分别驻守盛京、吉林、黑龙江、绥远城、江宁、福州、杭州、荆州、西安、宁夏、伊犁、成都、广州。驻防各地将军的职衔, 都冠以所驻地名,如盛京将军、吉林将军等。各以所辖地区大小,分别规定所属官兵额数。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5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