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尊祖、尊邻与敬老育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尊祖、尊邻与敬老育婴分类:【中国民俗】 尊神是传统习俗,是在长时间的历史衍变和劳作实践中形成的。陕西古代村落先民的尊神特点之一,是人神不分,尊神高于一切。传说中的领袖、英雄人物,死后即成为神,与自然界的水、火、天神、地碉、山岭等一并建祠相祭,诸如火神庙、龙王庙、土地庙、山神庙几乎遍及各地,逢节祭祀,秋后祈祷禳灾,村村举办赛会。尊祖是同姓者建宗庙,同宗者建祖庙,同族者建称庙,按节令祭祀。同时,村落里同姓的宗族,修有统一的、共同的祖坟,同族者不能葬入祖坟区,可辟地另葬。祖坟后辈合祭;同族者分别祭五代以下先主。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古时有祖宗图谱,后世多尊崇5~7代的祖先。村落祭祖坟制,往往形成流亡人口的“认宗亲”习俗,有时往返数百里乃至数千里寻根、追祖,进行祭奠,以增加同祖的家谱世系与分支。尊邻指尊重邻里关系。左邻右舍,融洽相处。“睦及四邻”为村落居民的固有美德。睦邻关系的要求是房脊、房基不欺邻压众。村落各户房屋地基统一高,屋脊统一平,不高出邻居屋脊和地平,这是长期与自然灾害做斗争的约定俗成模式,特别在抗御山洪、雨灾、渍水,村落街道向外泄水中,显得特别重要。敬老育婴是指每个村落,世世代代都有老人和婴幼孩童。村落成员由生到死、由婴幼到老年,每个人都摆脱不了这种生命轨迹。礼俗称人“七七八八”,主要是区别年龄。女子从14岁起进入婚配生育阶段,49岁即进入老年(绝经期);男子16岁进入婚配生殖阶段,64岁即进入老年。在14、16岁以前为婴幼少年。《礼记?坊记》称“家无二主,尊无二上”;《礼仪?丧服传》又称“父,至尊也”,父系为尊。所以,和自己比,辈分高于自己的亲属,包括父母、父母的同辈及其以上的内外亲属,直系血缘和旁系血缘,都称为尊亲属。对老辈,不仅尊重孝敬,遇大事、难事还要向他请教,故世俗称“凡事要好,须问三老”。对于孝敬老人,村落有孝义会组织;对忤逆不孝则认为十恶不赦。至于育婴爱婴,是一种普遍的民俗,弃婴受谴责,特别是溺女婴历代都是村落中不道德的罪行,被人唾骂。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