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小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小年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节名。俗称 “小年夜”。时间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 (一说二十三日)。小年的节仪主要是祭灶神。“灶神”也叫灶王爷、灶君菩萨。相传黄帝、炎帝“死作灶神”,职司人间善恶。《杂五行书》 中云: “灶神名禅,字子郭,……夜披发从灶中出”。《礼记?礼器》 中孔颖达疏: “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把灶神视为颛顼之子。宫廷小年亦有相关节仪。明朝宫中于小年夜祭灶,并从该日起,至次年正月十七日止,每天燃放花炮,连皇帝上朝听政以及銮驾回宫,都大放烟花。清宫小年有打灶典礼,由礼部官员用长筷击打簸箕。乾隆皇帝对此节仪极为重视,每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要在坤宁宫祭灶神,傍晚,皇后先于皇帝入坤宁宫,凡途中所经宫门,太监均须燃放鞭炮,目的是驱逐邪疫。届时,帝、后于炕上两边分坐,各自敲击鼓板,唱《访贤曲》,乞请玉帝派下贤臣辅佐朝政。曲毕,将灶神像焚烧,帝、后及众妃嫔毕跪候,待“灶神升天”,然后返回寝宫。 旧俗以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小年。亦称小年夜。文天祥《文山集》释云:“春节前三日,江乡正小年”,题注:“俗云小年夜。”小年夜时,适值民间祭祀灶神之日,与腊祀相近,故文诗又云:“燕朔逢穷腊,江南拜小年。”此俗原源于长江流域,淮河以南地区,后随“祀灶”之俗流布,漫延至广大汉族地区。小年之夜,有烙“团圆饼”之事,并设“清水之祭”,以洗灶神终年之垢,并附符“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以祈安祺。 蒙古族习俗。小年在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蒙古族对火十分崇敬,认为火神可以赐予人类幸福与财产。3日称“日火”,30日称“月火”,360日称“年火”。小年正是送火神爷的“年火”日子。过去,这一天要在“灶神”龛前烧香,供献牛、羊肉,奶食品,糕点,糖块之类,名曰“祭灶”。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喝团圆酒。为使“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傍晚,把事先准备好的干柴,在灶前点燃,再从各样供献品中取出一点,扔进火堆里,这时全家人(一般是男性)对着熊熊的火焰跪在地上虔城地叩头,向火神祷告,其大意是说,请火神谅解对他的不敬,上天多说好话,保佑来年不得病灾,风调雨顺,人畜两旺。如今,蒙古人仍讲究过“小年”,但迷信色彩已经淡化。 岁时节令习俗。古代祭灶的节日。因祭灶标志着即将过年,故将此夜称为 “小年夜” 。各地日期不统一,北方人是腊月二十三日,南方人是腊月二十四日。此外还有 “官三、民四、?家五” 的说法 (即官府腊月二十三日,民间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相传此日灶神上天言人罪过,大者夺纪三百日,小者夺算一百日,故这天晚上有祭送灶神的风俗。有的用胶牙糖祭,意在 “粘住灶君的嘴” ; 有的用糯米糍粑祭,谓之“堵喉咙”;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谓之 “醉司命” ;有的于床底点灯,谓之 “照虚耗” 。宋代诗人范成大对送灶的习俗作了详细记述:“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送灶神的迷信色彩可见一斑。此外,有的古书说小年夜行祀先之礼,则指的是除夕前一天的晚上。现代也有 “小年夜” 之说,指的也是除夕的前夜,而不是指祭灶之夜。 江西地区一进入腊月,人们便开始做各种准备,迎接春节,如扫房子、写春联、贴窗花、挂年画、买鞭炮、腌腊味、做糍粑等。旧俗称腊月二十三为“灶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俗称“小孩过年”。这天有打扫卫生的习俗,即“扫尘”,全屋上下内外、猪圈、厕所全部打扫,厨房用具,通通擦洗。旧俗于小年夜或小年前夜送灶神。几乎每家厨房都设有司命神位,谚云“古代腊月二十四,灶君上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流连,家有杯盘来祭祀……”小年祭灶神,神位一般是用红纸条写成,贴在灶壁上。两侧大都配有一副对联,常见的是“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旧时每逢腊月二十四,便燃香、纸、烛,放鞭炮,供一盘甜食糕点、米?作为祭品,其意是灶神吃了嘴甜,到玉皇大帝面前多报告这家人的善事,又称为“送灶司嬷嬷上天”,保佑民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 过了小年更为忙,买年画、写春联、理头发、制豆腐、做米?、赶新衣、碾白米,节日气氛逐渐浓厚。民间的说法是:“二十四,打扬尘;二十五,捆铺程(外地客准备回家);二十六,过年肉(宰杀过年猪);二十七,捣粑日;二十八,剃头发;二十九,家家有;三十夜,劈劈啪(放爆竹,烧大火);初一日,拜年客。”小年过后,又俗称“纳了年阶”。至除夕,诸事讲究顺利,行动要求谨慎,说话要求吉利。如自节日起不吃粥,不吃霉豆腐,妇女不回娘家,更不能到娘家住宿。1949年以后,没有了这些禁忌。 小年是指农历腊月二十三,与大年相对而言。吉林同全国其他各地一样,在这一天送灶王爷上天,吃灶糖,用秫秸皮做成公鸡、犬、马给灶王备用,夜间烧掉。临烧之前,给灶王嘴抹上灶糖,是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也有的说意在粘住灶王的嘴,使他上天后无法说出下界坏话。 1949年后,祭灶人家没有了,但买灶糖应节令的习俗还是保留了下来。 过了二十三,便进入到大年的准备阶段,扫除、杀猪、洗衣被、蒸黏豆包、买花炮和办置其他年货等。民间谣谚说:“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卤煮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装金斗,三十过大年,辞岁守一宿!”反映了“忙年”的热闹景象。 玉皇大帝出巡日玉皇大帝是吉林及东北民间信奉的神祗,是道教中级别最高的神之一,众神之王。俗传“天上有玉帝,地上有皇帝”。人间的皇帝以及冥国的阎王等三界十方都由玉皇大帝来统治,是老百姓心目中的世界主宰,而灵霄宝殿是玉皇大帝临御之所。由于玉帝是民间信仰中最高的神灵,天上人间的一切事物都在他的管辖之下,因而受到民间普遍的尊崇奉祀。每年正月初九“玉皇诞”要举行盛大的祝寿仪式,诵经朝拜;腊月二十五为玉帝出巡日,这一天玉帝要下界巡视,考察人间善恶,在民间则有接送玉帝的习俗,过去在吉林省境内,凡道教的庙宇,都供奉他的塑像或图像,但如今玉皇大帝的信徒少了,他再也不出巡了。人们忙着自己过年,早把他忘了。 腊月二十三为小年。农家从小年开始,天天过年,日日改善。祭灶是一个古老的习俗。所谓祭灶,就是祭祀灶君。灶君在古代文献中被写为灶神,老百姓称其为灶王爷。玉皇大帝把它贬谪到人间,当了东厨司命,掌管各家的祸福,记下各家全年的好事和恶行,到腊月二十三上天庭向玉帝秉报。于是,到了腊月二十三,人们便用糖果祭灶,把灶王爷的嘴给抹甜了,希望它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送灶神上天后,灶神在除夕时回家,家家又在除夕焚香接灶神一一贴上一张新的灶神像。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又是年终大扫除之日,扫掉墙角棚顶的尘网、地上的尘土,擦玻璃、门窗和箱子、柜子,把里里外外清理得一尘不染。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