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小殓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小殓

分类:【地域文化】

锡伯族旧时丧葬习俗。人死后尸体停放日期一般为3天,称为“小殓”。富有人家请7名喇嘛诵经,每日晨、午、晚诵经3次。诵经前先吹打弹奏各种乐器,祝福死者升天堂。每次诵经时均由丧者子孙跪经,直至喇嘛诵完为止。同时还请来“吹鼓手”,在门前奏乐,年老死者多奏欢快乐曲以颂“喜丧”,年不满60岁而亡者则奏哀乐。

以衣裳裹尸谓之小殓。在尸骨未寒时,亲属要为死者浴尸。福建许多地方自古就流行乞水习俗,乞水又名“清水”、“买水”,即向水神乞水浴尸。乞水时,孝男在前,一手持钵,钵内放一块白布条,另一手持幡,孝女随后,哀哭前往河边或井边乞水。请水到家时,其余孝眷伫立门前迎水入宅,将水倒入新瓷盆中,用白布沾水。父亡由儿子浴尸,母亡由女儿或媳妇为之梳洗,一般只是象征性地擦洗几下。浴尸水不能随便泼到地上,俗信活人踩到会不祥。在莆仙地方,则专门以五种青草药熬成的五味水为死者净身。浴尸毕,古代有捆殓之俗,称“袭续”,即用布条裹尸。清光绪《漳州府志》卷38载:“殓衣多寡随贫富不拘,新旧多不过十九称,半铺尸上,半铺尸下,颠倒辅之,惟取正方绞,用绸或用布,横三幅、直一幅,每幅南头皆折为三片。横者周身相结,直者掩首至足,而结于身中。先结直者,后结横者。”民国《藤山志》也说“以五色绸捆尸,谓之殓”。此俗今不多见。

为死者更衣,俗称“张穿”、“穿寿服”等。闽中、闽南等地寿衣的层数多忌偶数,一般是上衣七重,裤子五重。闽西等地寿衣却不忌讳双数,60岁以上死亡的男女一般是上下各六重。新帽子、鞋、袜、内衣裤要白色,妇女要梳头包以罗帕。穿寿衣时,孝眷都要在场。穿好寿衣后,外面多用带子或绳子将死者的双手固定在胸前。民国《霞浦县志》卷24说:霞浦各地死者“两脚平列,系以红绳,即《礼》瞑目之巾缁方尺二寸,又履綦结于跗,连绚使不相离。手一桃枝,贯以光饼三或角黍一,旧传至冥途驱鬼饲犬”。

闽中福州等地净身更衣是在病人咽气前进行,俗谓来不及净身更衣就咽气,是“光着身子走”,亲属会感到内疚和遗憾。母亲去世,由女儿负责穿寿衣,若无女儿者,由义女承担。死者所盖布单由女儿购买,俗称“水被”。旧时还有饭含礼,即在死者口中放入少许珠银碎屑或饭团。清光绪《漳州府志》卷38称:“饭含,用米数粒、珠银屑含于口中。”古人以为,饭含是尽孝之道。福州一带在死者口中放一个熟鸡蛋,并用口罩或白布绑牢,以防秽物从口中流出。此俗在一些地方尚存。

死者一咽气,即由床上抬到门板上,设供桌,点长明灯。民间盛传幽冥茫茫如夜,需要给亡人备灯照终。同时供上一碗米饭,谓之“倒头饭”;加上两个鸡蛋,谓之“倒头蛋”(有的地方放上三个饼);插上三根筷子,称之“打狗棍”。说亡人去阴间要路过“饿狗村”,亡人可以此顺利通过。同时,抓紧给死者更衣。更衣前由孝子头顶破伞,身披死者寿衣,手捧瓦钵,去井边取回净水,家人用湿毛巾将尸体擦洗一遍,以示沐浴,目的是不带去凡世尘土,让死者干干净净归西天。在死者身上盖上衾,头下垫上枕,脸上盖上覆面纸。覆面纸一盖,小殓完毕。

旧时,男性寿衣一般为蓝色绸棉袍,红绸马褂,内衣为白衣裤褂,头戴瓜皮小帽,脚穿白布棉袜,圆口鞋,鞋底绘莲花图案,枕头绣金绒莲花。女性寿衣,上身为古铜色大襟褂,下身穿长裙,色彩因年龄而定。寿衣内外,一律不钉纽扣。纽子与扭子谐音,故只钉飘带。衣料不用缎子,缎子与“断子”谐音,寿鞋不用皮底,怕亡者转世为牲畜。寿衣有五领(棉衣、夹衣各两领,单衣一领)三腰(夹裤两腰,单裤一腰),七领五腰,九领七腰诸式。富有人家用官服或凤冠龙衣,贫穷人家仅套一件黑布长袍。

老人咽气后,鲁南一带用一块类似床单的布盖住尸身,此布有蓝、黑、黄和白等不同颜色,上面绣着经文和八仙等,称作“衾”,日照叫“轻被子”,邹城地方是用白纸覆盖尸体。覆衾之前,要先给亡者口内衔一小制钱或银锭,邹城称“噙口鱼”,日照称“噙口”;临清一带在制钱孔里拴上五色线,称之“紧口钱”;长岛县渔村是用红线拴红布放亡者口中,名为“压口”;邹城也有往死者口中放饭者,称“含口饭”。给亡者枕一个倒三角式枕头,谓之“鸡鸣枕”、“鸡寝枕”。曲阜、邹城一带,枕上还有四句歌诀:“亡人头上一只鸡,光会打鸣不会飞;亡人若要迷了路,鸡叫一声自不迷。”还用麻皮缠绕亡者双脚,此麻皮称为“拦脚麻”或“绊脚索”、“绊脚绳”;脸上蒙一张白纸,名为“蒙脸纸”,意为怕死者挂家魂灵不忍离开。死者两手,一持打狗鞭,一挽打狗饼子,有的袖筒里还装有茶叶。

停放亡者的灵床,亦称“尸床”、“临殁床”,用秫秸、苇箔做的称“灵箔子”。通常设在死者居住的堂屋明间,正冲屋当门,头南脚北向,有的用现成的木床,有的用门板或秫秸(苇)箔在长凳上搭成,还有的临时用土坯垒起,上铺一床单或褥子而成。泰安地方给灵床铺黄纸(草纸),死者身上盖白布单,谓之“铺金盖银”。灵床前支一束谷秸,一般用百根,或按死者享年数扎制,上挂白纸糊成的褡裢和纸幡,名曰“影身草”。灵床下放一盏豆油灯,谓之“照尸灯”、“长明灯”,预防狗猫进来。灵床前还要放一碗生米、上盖一张烙饼、放一双筷子的“倒头饭”,和早烧开门纸、晚烧关门纸的“燎盆”(亦称“老盆”、“丧盆”)。灵床两侧儿女要昼夜“守尸”,一般为男左女右按长幼顺序排坐。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