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小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小车分类:【传统文化】 以竹、木扎成有“棚车”、“轿”形式,以彩绸装饰,挂于女演员肩上,身前置假腿扮成坐车(轿)模样,与拉车或推车的男演员边歌边舞,表演“夫妻观灯”、“新媳妇回娘家”、“计划生育”,内容和男女之间爱情题材的小歌舞。在河南、湖北、陕西、安徽等省的“独杆轿”是“小车”形式的变异,将车改为花轿,由一位老汉用一独杆推轿行进,增加许多杂技性质的表演,使内容、情趣更加生动。“小车”是汉族地区流行的民间传统文艺形式,多在春节期间与“旱船”、“竹马”、“高跷”等配合表演。清代已有该表演形式。 在过去,民间所用的交通工具最多的是独轮车。独轮车俗称“小车”、“小推车”。因各地道路和经济条件不同等多种原因,被称为“小车”的交通工具有多种样式,常见的有“二把手车子”、“猪嘴车”、“响车子”和“木轮小车”等。这类车的叫法虽不同,但其结构和使用大体一致,都由车身、车轮、车把和车盘组成。车盘下安装车轮,两车把之间可挂“车袢”。驾车时,“车袢”挂在肩上,两手持车把。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小车车轮皆为枣木或槐木等硬木制成,后逐渐被橡胶车轮所替代。 “二把手车子”,因前后各有一人驾车而得名,是平原地区所使用的载重量较大、适宜长途运输、又可使用畜力牵引的大型独轮车。驾驭“二把手车子”的两人,前拉后推。若套上牲口,前边的驾车人则还要负责驾驭牲口。这种车子既可载人,也可运物。由于较为笨重,“二把手车子”在50年代后即被淘汰了。 “猪嘴车”,因前有两根绑着圆形斜尖木块的长梃,形似羊角,故名“羊角车”。若车子行走不稳,推车人将车把向上一掀,车前即有木块支地,确保车子不至于翻倒,此时似猪嘴拱地,故名“猪嘴车”。这种小车50年代后也被淘汰了。 “响车子”,因车子行走时能够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而得名。这种小车由单人推行,多为山里人所用。车轮后部有两块向里弯曲的如象牙形木板,卡在车轮上作为下坡时使用的制动机关,俗名“粘脚”。车轴和车碗皆用枣木做成,轴碗中涂有松香,使车子行走中能够发出各种声音。从前,临朐、青州一带山区,靠推“响车子”谋生的赶脚人有一种习惯,几个赶脚人在一起推车时,谁的车子叫得最响,谁就应该走在前面。甚至,这种“响车子”所发出的声音,在建国初期还被口技艺人学来演奏,能够模仿上坡、下崖、快走、慢行、起步、停车、前行、后倒等种种声音,惟妙惟肖,令人捧腹。在50年代后,这种小车即被胶轮小车所替代。 “木轮小车”,是小车中最为轻便者。这类小车由于木轮较小,车架为平盘,因而常被用做送客的车辆。从前,鲁西一带有不少以此车送客谋生者。他们用花布在车上搭起遮棚,称为“花车”。车盘上铺有被褥或蒲席,车盘两边装有横木栏档,既舒适又便宜,很受行人欢迎。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