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少数民族婚俗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少数民族婚俗

分类:【中国民俗】

河北省居住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有满族、回族、蒙古族。他们仍保留有独具民族特色的婚嫁习俗。

回族婚俗。大名县回族青年男女双方经媒人说合后,男方要向女方押“小帖”、送聘礼。聘礼为点心和衣物。点心的数量视女方亲戚的多少,送100至200斤;衣物数量由双方商量。押“小帖”时,男方将小帖、少量点心(大约定数的三分之一)和少数衣物送给女方,以示订婚;女方将点心分送亲戚,以通报订婚信息。结婚时,要事先择好吉日,然后男方给女方结婚日期和其余的点心、衣物。女方将点心送给亲戚,告诉喜期并邀请参加,亲戚回送礼品,给以资助。

结婚前,新娘要开脸、沐浴(按宗教沐浴规定),男方要修面、沐浴(按宗教沐浴规定)。此举表示已经成年要婚配了。

结婚前一天傍晚,新郎要磕“上马头”。由挟毡人领着新郎去亲戚朋友家行“作揖”礼。前面有小孩打着红灯笼,高喊“磕上马头喽!”后面尾随一些小孩助威。旧时结婚时,新郎、新娘坐轿或骑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多骑自行车。迎娶回来后,新郎一下轿便先入洞房。新娘下轿后不能下地,要用小轿子抬到洞房门前,毡倒毡入洞房,面朝里坐在炕上。新娘入洞房后,新郎便出来,举行宗教仪式,名为“伊扎布”。由一位阿訇面对新郎和新娘代理人(主婚人)念经祝贺,另一位阿訇在红纸上写“伊扎布”。意思是婚姻由真主而定,凭双方父母“口换”,凭夫妇情愿。夫妇交换信物,即“卡宾礼”。核定媒人数额,妇女四人,男子二人,并宣布二人结婚合法,最后阿訇撒枣和栗子。男方念“改比列图”,意思是我承领您的愿望。阿訇再次撒枣和栗子,仪式完毕。此后,新娘见“大小”,即由婆家人介绍男家亲戚,见一人拜一次。另外新娘家亲戚送饭,一般是30个馒头,一家饭摆一桌席,每桌席男方有陪客。

当天晚上,新郎要向新娘“交金钱”,即天黑以后,主事人把洞房的人喊出来,新娘藏到门后椅子上,然后新郎进去,偷偷将钱交给新娘。这时窗外一些人等着要点心,新郎便去窗口分点心。宿房前女方娘家人将新娘领回家,名为“偷媳妇”,也叫“偷三”。现在回族人结婚,当天新娘仍不住婆家。

第二天,女方娘家人请女婿。新女婿到岳父家会席后,也要“见大小”,行作揖礼。当天,新娘由娘家人送回婆家。迎娶的第六天新娘回娘家,不住。九天时住娘家四天,叫“走九天”。“双九”时即结婚十八天住八天,为“住双九”。还有住对月的。

满族婚俗。居住在丰宁县的满族人在婚娶对象的选择上严格规定了“三不婚”。一是“满汉不婚”。这主要是为了确保满族血统的纯正,但此种规定现在已是踪迹皆无了。二是“同姓不婚”。这是为了防止婚姻双方血缘过近。三是婚姻上严格讲究门当户对,一般主仆不婚。这也是满洲贵族为了保持其血统的高贵而立下的规矩,现在这种风俗早已消失殆尽。

在过去,满族人婚礼要经过的程序有相亲、小订、换盅、送庚帖、过彩礼等过程。总之,特别讲究明媒正娶,但现在已一切从简。在农村,大体的步骤还保留着。一般男女青年到了结婚年龄,经媒人介绍同意后要放定礼、递手绢。在成婚之前要下大礼。婚礼一般要经过三天,第一天为迎新,第二天正日子举行婚礼,第三天认大小、祭祖。在婚礼进行过程中,一般要经历繁琐的程序,如新郎要向新娘射三箭,意为驱邪。新娘要跨马鞍,盼望日后生活平平安安等。在仪式之后,新娘要在南炕上坐帐一日,称为“坐福”。现在婚礼已有较大的变化,简朴、文明的旅行结婚和集体婚礼已被广大青年接受。

蒙古族婚俗。河北境内的蒙古族,男子结婚多在十三四岁,女则长男四五岁,由喇嘛选定日期,诹吉合卺。结婚时,男家另设小屋或小毡包,派人迎新媳妇。妇家亲友环立户前,新妇跨马绕宅三匝后疾驱男家。到男家先见翁姑,拜佛像,拜灶,喇嘛诵经。新郎父母答谢亲友,新郎也在小屋中礼谢新妇亲友,礼毕设盛宴。

聘礼大多为马、牛各两头,羊四只。视其家境,也有多达20只羊的聘礼。

旧时,男子可以纳妾。但家政需由正妻操管,妾不得过问。夫妇反目夫可休妻,将休妻之意告知妻家,妻即大归。妻弃夫,女家返还一部分聘礼。此后男婚女嫁各不相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