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少数民族式家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少数民族式家谱分类:【中国民俗】 云南彝族、白族、哈尼族、纳西族、普米族、独龙族、景颇族、基诺族、怒族、拉祜族、佤族、布朗族等,曾长期流行和保存着连名制的家族族谱。连名制有父系连名、母系连名和母、父系交叉连名等。父系连名又有父子连名,祖、父、子三代连名和祖、父、子、孙四代连名等形式。父子连名,可以父名在前,也可以子名在前;祖、父、子连名,可以是祖名加父名加己名,也可以是子名加父名加祖名。连名还有冠姓与不冠姓的区别。冠姓有的冠家族姓,有的是以地名作为姓,还有的则与某种宗教有关。母系连名有母女连名、母子连名等。云南少数民族的连名可谓千奇百怪。 父系连名。我国是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在5000多年前的伏羲时代,姓就被定为世袭,由父系传承。云南家族大概从汉代开始,即采用汉姓。唐宋南诏、大理国时期,使用冠姓父子连名制的家族就相当多。冠姓连名制,就是父子连名,冠以祖姓,即祖姓加父名加本人名。南诏、大理国都实行世袭制。南诏、大理王族都实行冠姓父子连名制。 南诏王族世系:蒙舍龙―蒙龙迦独―蒙独逻(细逻奴)―蒙逻盛―蒙盛逻皮―蒙皮逻阁―蒙阁逻凤―蒙凤迦异―蒙异牟寻―蒙寻阁劝―蒙劝龙晟―蒙劝利、蒙劝丰钓―蒙钓世隆―蒙隆舜―蒙舜化贞。 大理国王族世系:段思平―段思英―段思良(思平之弟)―段思聪―段素英―段素廉―段素隆―段素贞(素隆之弟)―段素兴(素贞之孙)―段思廉(思平之曾孙)(以下为后理国世系)―段正淳―段正严(段和誉)―段正兴―段兴智。 此外,元、明、清时期,在白族民间墓碑、族谱中也可以看到冠姓父子连名制的情况,如杨贤―杨贤庆,赵福祥―赵祥顺―赵顺海等等。 据鹤庆碧龙邑高榴芳(女)所藏白族大姓高氏族谱所列,从第一代高氏始祖高光(葬大理苍山东麓弘圭山)到高炳坤(1982年时23岁)之子,共62代,兹节录其世系如下: 高光―高宗―高星―高午―高子进―高望奏―高奏晟―高晟君―高君朴―高朴余―高余武―高武邱―高邱善―高善诺―高诺义―高义和―高和亮―高亮从―高从君―高君辅―高辅仁―高仁温―高温情―高情智―高智升―高升泰―高泰惠―高惠直―高直信―高信益―高赐。高赐以下不再连名。高赐之兄高隆,元王朝授予鹤庆路总管。高赐之下尚列27代,到高炳坤之子为止。这是迄今发现的比较完整的白族家族的家谱,是研究白族社会历史的宝贵材料。 佤族的父子连名与白族、彝族等不同。白族、彝族都是“顺推正连”(从父亲到儿子),佤族恰恰相反,是“逆推反连”(从儿子到父亲)。佤族家谱的特点是,最早两代或三代都是相同的,都是“里赫普依”、“莫依普里赫司岗”。“里赫”是“出”,“普依”是“人”,“司岗”是“石洞”,“莫依普里赫司岗”,译成汉文就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人”。 佤族也有姓,但不把姓加在名字上,平时也很少使用,只是在“做鬼”或为了区别这姓与另一姓时才使用姓。佤族几乎每人都能背出自己的家谱,但平时也不背诵,只是在祭祀祖先或“做鬼”时才背诵家谱。 请看西盟永欧和阿芒家族的家谱。 永欧家族家谱(27代): 散比松(27)、比里松(26)、松萨(25)、萨特外(24)、特外克龙(23)、克龙猛(22)、猛康(21)、康更(20)、更冈(19)、冈军(18)、军美(17)、美克菜(16)、克菜切特(15)、切特普朗(14)、普朗切恩(13)、切恩尼(12)、尼比欧(11)、比欧格朗(10)、格朗豪克(9)、豪克所(8)、所克娄木(7)、克娄木托(6)、托尔(5)、尔窝(4)、窝普依(3)、普依司岗(2)、司岗里赫(1)。 阿芒家族家谱(26代): 苏块(26)、块宋(25)、宋丘(24)、丘遂其(23)、遂其洛克(22)、洛克会其(21)、会其琪木(20)、琪木夏(19)、夏克勒赫(18)、克勒赫温(17)、温培其(16)、培其比亚(15)、比亚布洛恩(14)、布洛恩坎(13)、坎吕(12)、吕格洛赫(11)、格洛赫戈艾(10)、戈艾克洛木(9)、尼洛木尼其(8)、尼其布勒(7)、布勒赫里阿木(6)、赫里阿木康(5)、康(4)、普依(3)、普依司岗(2)、司岗里赫(1)。 ① 云南少数民族父子连名制的结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双音节并列,即父名加子名。如景颇族:章包―包努―努应―应丁―丁劳―劳崩―崩昌―昌根―根昌―昌劳―劳崩―崩昌―昌根―根昌―昌洛―洛宗―宗崩―崩昌―昌应。 三音节并列,即父名为单音节或双音节名,子名为双音节或单音节名,以奇数、偶数音节交叉排列。如怒族:桑喝洛―喝洛希―希麻奴―麻奴白―白夸寿―夸寿丁―丁拉马―拉马独―独拉里―拉里瓜―瓜息拉―息亚杯。 四音节并列,即父名、子名皆为双音节名。如纳西族:阿音都谷―都谷刺具―刺具普孟―普孟孟里―孟里刺完―刺完西内―西内西可―西可刺土―刺土俄均―俄均木具。彝族也有类似形式,如:木窝孜窝―孜窝列乌―列乌阿谢―阿谢阿都―阿都尔普―尔普吉姆―吉姆博俄―博俄巴哈―巴哈舍则―舍则依乌。 五音节并列,即父名二音节、子名三音节或子名二音节、父名三音节交替排列,如:安几马兹―马兹克阿姆―克阿姆约布。 母系连名。在云南少数民族中,除父系连名制外,还有母系连名制。如布朗族、独龙族等。布朗族的母系连名制又分两种,即母女连名和母子连名。 母女连名。女名在前,母名在后,人名前加女性词―――依。即性别加女名加母名。如依甩中家的前后四代连名形式:依思苏―依帕思―依中帕―依生中(大姐)、依耿中(二姐)、依甩中。 母子连名。子名在前,母名在后,人名前加男性词―――岩。即性别加子名加母名。母子连名一般只连一代。 母、父系交叉连名。云南独龙族和拉祜族在历史上曾实行过母、父系混合连名制。独龙族和拉祜族命名时,子女可与父亲连名,世系按父系计算,也可以与母亲连名,世系按母系计算。从父时名字与祖父相连,从母时则与外祖父相连。 独龙族连名制结构有四种,即外祖父名加母名加女名;外祖父名加母名加子名;祖父名加父名加女名;祖父名加父名加子名。无论是哪种结构,在人名前须冠以家族居住地的地名或家族名。 拉祜族的连名结构有六种,即父名加长子名加“八”(父亲之意);父名加长女名加“八”;母名加长子名加“耶”(母亲之意);母名加长女名加“耶”;夫名加妻名加“坡”(丈夫之意);妻名加夫名加“米”(妻子之意)。拉祜族连名制,只长子、女与父母连名,而且一般只连两代。 ① 基诺族也实行连名制,但不十分严格,在连名中常常有中断现象。这与基诺族取名习俗有关。基诺族的孩子在出生九天之后,要举行一次“定魂”仪式,同时为孩子取名,由巫师来主持。取名则根据所请巫师的名字来定。如请的巫师叫“白腊泡”,那么,孩子的名字就必须以“白腊”作为开头读音。如下面这个家谱:右保―保杰―巴保杰―杰约―约八撤―撤杰―白腊腰……在连到撤杰时,突然中断,而变成以“白腊”开头,显然“白腊腰”是叫“白腊泡”的巫师取的名。“白腊腰”实际上是教名。 另一种情况是,在基诺族中,如孩子在出生之前,有兄姐夭折,父母怕孩子养不活,就以“婆”(命硬之意)作为名字开头读音,如婆舍、婆机(女)、婆白、婆不鲁等。在这种情况下,连名也要中断。基诺族取名随意性很大,有的根据山名、河名、地名、气候,甚至可以根据脸型、肤色和孩子出生时发生的事情来取名,这就给基诺族的连名带来了许多神奇的色彩。 云南少数民族家谱种类繁多。以白族为例:有族谱,如大理喜洲《赵氏族谱》、阁洞旁《段氏族谱》等;有家谱,如鹤庆《张氏家谱》等;有家乘,如《云龙董氏家乘》;有编纂家族诗文著述的,如《太和张氏诗文》等,有长篇巨制工程浩大的,如喜洲《史城董氏族谱》,13卷,11册,共20余万字;有篇幅较小的,如剑川《段氏族谱》。就装帧而言,有轻折装的,如《鹤庆高氏族谱》;有蝴蝶装的,如《太和段氏族谱》;有线装的,如《史城董氏族谱》。流传方式,有手抄本,如喜洲《赵氏族谱》,剑川《段氏族谱》;有石印本,如《史城董氏族谱》。 白族家谱传承形式可分为三类,即口承式、墨书式、石碑式。口承式主要流行于白族支系勒墨人中。他们的家谱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一代代传下来的。以虎和鸡为图腾的虎氏族和鸡氏族,他们在节日祭祖的时候,族中的祭司或老人能口头背诵历代祖宗的名讳,有的一直能背诵20多代。墨书式主要流行于文化比较发达的大理一带。墨书式家谱有两种,一是长幅卷轴的祖宗表谱,称为祖先单,悬挂于中堂;一种是装订成册,密藏室内。石碑式是把列祖列宗的名讳勒石于碑,如凤仪北汤天的董氏家祠内的《董氏家谱》刻了40多代董氏祖宗的名讳。这些都是研究白族社会历史的珍贵材料。 云南民族家谱、族谱,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在20世纪50~60年代,曾一度销声匿迹。存有家谱的人家,大都深藏于箱柜中,密不示人。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思想活跃。有的家族又翻箱倒柜,把家谱拿出来,掸去灰尘,或付印,或修订,热闹一时。在修订家谱中,有的则任意攀高,上连到南诏、大理国王族,有的甚至连到我国古代四大家庭―――孔、孟、颜、曾和刘、关、张等等,不一而足。这种做法,有的有根据,有的则完全没有根据,这是值得注意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