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尔雅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尔雅分类:【文化精萃】 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解释词义和考证古代名物的词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词典之一。由汉初学者缀辑周汉诸书旧文,递增而成。成书于约公元前2世纪。今本共3卷,19篇。内容分为19类,以“释某”为标题,其中首三篇《释诂》、《释言》、《释训》解释一般词语,并将古书中的同义词分别归并成若干条目,每条用当时通行的词语作解释。《释亲》、《释宫》、《释器》以下各篇是关于古代百科名物的解释,集中保存了古词和古义,成为后世训诂的重要依据。是研究上古词汇、阅读古籍和了解上古社会的重要资料。后世经学家常用以解说儒家经义,唐宋时遂为“十三经”之一。注释《尔雅》的专著有晋代郭璞《尔雅注》、北宋邢?《尔雅注疏》、清代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近人陈玉树《尔雅释例》等,这些注本大多取材广博,各有创见,为研究《尔雅》较有成就之著作。此外,仿照、补充、增广《尔雅》的训诂书也应运而生,有汉代《小尔雅》、三国魏张揖《广雅》、宋代陆佃《埤雅》、罗愿《尔雅翼》、明代朱谋 《骈雅》和方以智《通雅》等。 书名。为我国最早解释古书词义专著,成书于西汉初年。作者不详,大约为汉初学者汇集前人训诂递相增益而成;出自众手,非一人之功。《汉书?艺文志》著录20篇。今存19篇。前3篇《释诂》、《释言》、《释训》收普通词语,将古籍同义词分别归类,各自成条,每条以一通用词作解释。如:“如、适、之、嫁、徂、逝。往也。”后16篇收百科名词。《释亲》、《释宫》、《释器》、《释乐》4篇,解释人事名称;《释天》解释天文名称;《释地》、《释丘》、《释山》、《释水》解释地理名称;《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解释动物名称;《释草》、《释木》解释植物名称。《尔雅》不仅解释大量词语,而且包含各方面广博知识,对于理解先秦古籍大有裨益,为儒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即将《尔雅》归入《孝经》类,唐代十二经亦包括《尔雅》。注释《尔雅》以晋人郭璞《注》,宋人邢?(bǐng丙)《疏》最通行,现收入《十三经注疏》中。清人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亦可参考。 儒教经典。是古今唯一被尊为经的 “字书”。“尔” 同“迩”,近的意思; “雅”,正的意思。“尔雅” 意即 “近正”,近于古义。《尔雅》 曾相传为周公所作、孔子所增,其实是西汉学者辑取经子诸书训诂名物之文,分类汇编而成的一部训诂书。全书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十九篇,颇似后代分类编排的百科词典。《尔雅》释义简单明了,如《释诂》: “印、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 这一连串字都是第一人称的“我”。又如 《释天》: “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 这是古人用岁星纪年时给每一年取的名称,这些稀奇古怪的名称是从哪里来的,也没有下文。尽管如此,因为《尔雅》 是最早的训诂书,保留了许多古注古义,是阅读古代经典的重要参考书,所以被学者珍重,在唐代即正式升格为经。值得一提的是,三国时代,魏国张揖仿照 《尔雅》 的体例,广采博收汉人笺注、八方殊语,编为一书,名为 《广雅》,实有后来居上的意思。清代考据家王念孙作 《广雅疏证》,便是看准了它的学术价值。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最早的一部训诂专书,佚名撰。汉郑玄《驳五经异议》说是“孔子门人所作”,魏张揖《上广雅表》说周公旦著《尔雅》一篇,“今俗所传3篇《尔雅》,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孙通所补,或言沛郡梁文所考,皆解家所说,先师口传……疑不能明也”。宋欧阳修《诗本义》卷10“文王”说是“秦汉之间学诗者纂集说诗博士解诂之言”而成,近人罗常培又说“是汉代经师解释六经训诂的汇集”。从内容看,上述诸说多不足信,因为时非一代,人非 一人,认为是战国至秦汉之际研究文字训释的人,采集训诂注释,递相增益而成的,较为可信。《汉书?艺文志》著录《尔雅》3卷,20篇;《隋书》和新旧《唐书》的《经籍志》和《艺文志》都不言篇数,只著录为3卷。《尔雅》是近正的意思,汉刘熙《释名》说:“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 《尔雅》首创按内容性质分类释词的体例。今本3卷按19类划分,即: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共计2091事。前3篇解释普通词语。《释诂》是罗列古语或方言,用今言解释。晋郭璞注:“此篇自‘始也’以下,‘终也’以上,皆举古语,释以今语。”宋邢?疏:“释,解也;诂,古也,古今异言,解之使人知也。”如“适、之、嫁、徂、逝,往也。”“之”是古语,“适、嫁、徂、逝”,是方言,《方言》卷1:“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出为嫁也。逝,秦晋语也。徂,齐语也。适,宋鲁语也”。“往”是当时的常用语。《释言》郭璞说是“约取常行之字而以异义释之”。再者,被释词多是一个词,多不过二三,与《释诂》多是一二十个词用一个词解释也不同。如“越,扬也”,“?,火也”。《释训》是以解释形貌、状态为主,所收迭词较多,又多采自《诗经》,如“明明、斤斤,察也。”指人心性聪明,观察细致。后16篇可以说是百科名词词典,包括人事、天文、地理、植物和动物名称等。这部分都是把内容有关的放在一起,分别解释,如《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果不熟为荒,仍饥为荐”。又《释器》:“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意思是同是盛物的器皿,但因用料不用,所以名称也不同。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综合性百科全书式的词典,它总结和整理了历代不同的语词,解释了经籍中的词语意义,辨别了许多义同而词异的词;同时还包含了多方面的广博知识,如《释鸟》除解释各种鸟名外,还谈到鸟的形状、毛色、声音、飞行的迟速等诸多特征,与人类生存的利害关系,内容相当丰富。刘义庆《世说新语?纰漏》篇载,晋代蔡谟在江南误认彭蜞为螃蟹,烹而食之,结果呕吐不止,疲乏狼狈。后向谢尚说此事,谢曰:“卿读《尔雅》不熟,几为《劝学》死。”从词典说,不足主要有二:一是词义的解释失于笼统,使用者不易了解每个词的差异和用法的差别,尤其是清人王引之谈及的“二义不嫌同条”类;二是内容有些重复、杂乱,如“鹣鹣”一词,《释地》和《释鸟》都收录了。东汉时已有为《尔雅》注释者,如刘歆、樊光、李巡,魏时又有孙炎,但都已亡佚。今存最早注本是晋代郭璞注,凡3卷。北宋邢?据郭璞注作《尔雅疏》10卷,与注别行,既疏解郭注,又对《尔雅》条例多所发明。研究《尔雅》的学问,简称“雅学”,清代是雅学昌盛时期,为《尔雅》作注之佼佼者是邵晋涵的《尔雅正义》和郝懿行的《尔雅义疏》。邵书注重采《尔雅》古注和汉人诸书注解注释《尔雅》,兼释郭注不备的名物,文字简明精核,远胜邢?疏。郝书后出,在辨释名物上重目验,在释义上能因声以求义,都胜于邵书,然剿袭邵书处甚多,为后人所鄙。 我国西汉以前古书词语解说的总汇。为最早的训诂专著,亦称最早的百科全书式的词典。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孝经》家”,为3卷20篇。今流传诸本均为19篇。据清代王鸣盛和今人刘叶秋考正,原有“序(叙)篇”一篇,叙述全书意旨,约在宋代亡佚。其作者自汉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西汉至唐的学者认为,系周公或孔子门人子夏等所作,而后又经多人递相增益补充而成;宋及其后的人们据其内容来源,多认为是西汉经师纂集秦汉间人对以儒经为主的诸书所作的训诂注释而著成的,纂集者不止一人。现在一般认为,《尔雅》渊源很早,约可上溯到西周,后在相当长的时期之内,经过许多人不断的增益补充、尤其是汉初学者将周秦西汉诸书旧闻予以大量增补而著成的,时间为西汉之初,并不是出于一时一人之手。但究竟系谁首创,又经何人增补而最后完成,至今尚无明确具体的结论。据其实际情况,恐也不能有个明确具体的结论了。《尔雅》是古人有意首创、后人有意继续纂集而成的。其目的在于收集整理先秦及秦汉间人对古籍词语和当时所出现的与认识到的自然社会、人类社会诸种事物的解释,通古今雅俗及不同地域的事物的名称,以帮助人们解决阅读、学习古籍的困难和认识世间的各种事物、扩大见闻。先秦古籍中对词语和事物的解释零散而没有侧重,更没有体系可言。秦汉间人的解释则量大而深入,并且有着以儒为主的偏重,形成了体系。《尔雅》在这样的情况下经过大量增补而最后成书,就自然形成了以解释儒经中的词语事物为主的特点。书名是近于雅正的意思。书名称为《尔雅》,就是由此而来的,是说凡对词语的解释,都以“近于雅正”为主为意。书中的解释事实上也正遵循着这一原则。我们由此或可领会此书的深意和更多内涵。其内容,共有19类,由此成为19篇。分别是: 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很显然,这是将词语名物汇总之后,又按内容性质的不同而分类编排、予以解释的,也便于人们的阅读学习和检索查考的。其中前3篇即释诂、释言、释训,解释的是普通的词语,自释亲以下16篇,解释的是各科专有的词语和名物,后人称此为“名物训诂”。相对而言,各类所收词语要生僻一些,这主要是由于常用的词语名物不需要专深的训释。19篇的内容具体而言,“释诂篇”是解释古代单音同义词的。因其重点在于解释古语(即所谓“诂”,包括古代方言俗语等),故名释诂。解释的方法,多是先将古代单音同义词罗列在一起,末后用一个当时通用的词给予统一的解释。如,“如、、之、嫁、徂、逝,是古代的一组同义词(包括古代方言俗语),最后的“往”字是当时的通用词,是解释“如”等的意义的。这些同义词之间当然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别的,北宋邢?的“疏”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解说,为:“自家而出谓之嫁,犹女而出为嫁也;逝,秦晋语也;徂,齐语也;唔,宋鲁语也;往,凡语(通用语)也。”“释言篇”的重点是解释当时常用而较难的词汇,用以疏通其古今方俗的不同。常用而较难的词汇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古代流传到当时的通用词。如“靡、罔,无也。”“矢,誓也。”二是古代流传到当时的方言词汇。 如“斯、 ,离也。”东晋郭璞注:“齐陈曰斯、 。 见《诗》。”“?,火也。”郭注:“《诗》曰:‘王室如?。’?,齐人语。”三是当时的方言俗语。 如“律、啭,述也。”郭注:“皆叙述也。 方俗语耳。”“疔、,食也。”郭注:“《方言》云:‘陈楚之间相呼食为疔。’”四是当时新生的通用词。 如“ 、馏,稔也。”郭注:“今呼饭(半熟的饭)为 , 熟为馏。”“苞,稹也。”郭注:“今人呼物丛致者为稹。”本篇由于解释的是常用词汇,所以被释词大多数是一个单词为一条,少数为两个单词成一条。两个单词为一条的,说明二词又是同义词。解释的方法与前篇基本相同,也是先列被释词,后用一个当时通用而明白的词予以解释,均如上例。“释训篇”的“训”,是“形貌”(《尔雅?序篇》)的意思,指形容性或描述性的词语;又有“道”义,谓“道物之形貌以告人”(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雎诂训传疏》),故北宋邢?的《疏》中说,“释训”,是“以物之事义形貌告道人”。此外,“训”又有“顺”义,指不论词形,只就意义直接训释,即指声训。因此,本篇主要内容是直接就意义形容性或描述性的词汇。解释时,被释词在前,解释的词在后。其所解释的形容性词汇,凡分三种: 一是古代的重言词,这是本篇的主要内容。如“穆穆、肃肃,敬也”;二是一般的形容性词汇。如,“蠢,不逊也”;三是少量联绵词。如,“戚施,面柔也”;“婆娑,舞也”。其所解释的描述性词汇,是指一些包涵着某种比喻意义的词语。如,“如切如磋,道学也;如琢如磨,自?(修)也”。此外,本篇还解释了一些一般词汇。如,“既微且 : 疡为微,肿足为 ”;“朔,北方也”。“释亲篇”共分宗族、母族、妻族、婚姻四个方面,所释为这几个方面的诸种关系及其称谓。解释方式与前两篇相反,是被释词在后,而解释的词在前。如“父为考,母为妣。父之考为王父,母之妣为王母。”(宗族)。“父之考为外王父,母之妣为外王母。”(母族)。“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妻族)。“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婚姻)。“释宫篇”的“宫”,其义泛指。所以本篇所释既有宫室台榭等各种各样的建筑,也有其中的门窗梁柱等附属设施,还涉及有关宫室建筑的诸多名物。另外,又解释了一些道路的名称。总之,是各类建筑及其有关方面的主要名物。解式方式与“释亲篇”相同。分别例如,“宫谓之室,室谓之宫。牖户之间谓之?,其内谓之家。”“贽谓之台,有木者谓之榭。”“鸡栖于弋为?,凿垣而栖为埘。”“??谓之梁,其上楹谓之?。”“两阶间谓之乡,中庭左右谓之位。”“正门谓之应门。”“宫中之门谓之闱,其小者谓之闺,小闺谓之阁。”“门侧之堂谓之塾。”“宫中虚谓之壶,庙中路谓之唐,堂途谓之陈。”“路,旅途也……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九达谓之逵。”“释器篇”的“器”,义亦泛指,包括各种生活的和行为的用具、用品。但篇中所释内容更为广泛,除属于广义的“器”中的礼乐、渔猎、衣饰、车辆、饮食、灶具、玉器、金银、弓箭等方面的物用名称以外,还解释了一些有关于这些方面的行为名称,这一点实际上已经不是名物训诂了。解释的方法也是被释词在后而解释的词在前。分别例如,“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罟谓之九廖。九廖,鱼网也。”“鸟罟谓之罗,兔罟谓之置。”(渔猎)。 “衣丙谓之襟,极谓之裾。”(衣服)。 “ 谓之 ,食 谓之 。……肉(坏)谓之败,鱼(坏)谓之馁。”(饮食)。“鼎绝大者谓之鼐,,牝曰 。”“阴白杂毛,笥;苍白杂毛,骓”(马属);“角一俯一仰,芋;皆踊,屿”,“其子,犊”(牛属);“羊: 牡,灵;牝,?。”“未成羊,榴”(羊属);“?,狗也”(狗属);“鸡大者,蜀;蜀子,腚”,“绝有力,奋”(鸡属);“马八尺为 ,牛七尺为椁,羊六尺为聋,彘五尺为 ,狗四尺为獒,鸡三尺为 ”(六畜)。 《尔雅》对这些不同类型、不同方面的词语名物,编排解释上有一套完整系统的体例和方法。从以上所举各类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出,其编排基本分类明确,细致系统。其解释的方法,主要是义训,一般是以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以俗语释雅语。对象古今雅俗同名或此有彼无的词语名物,用描述性的语言或下定义的方法予以解释。此外,像草木虫鱼这些内容较多的物类,或用描述性的词语、或用下定义的方法、或用人们明白易知的别名予以解释。兽畜两类内容少而名称偏难,多用描述性的词语解释。均如前例。《尔雅》自成书之日起,就以其空前而巨大的学术价值开始发挥其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并为汉代众多大学者如马融、郑玄等所称引。后来随着成为儒家的经典之一,具有了极高的政治和社会地位,更产生了多方面的极其重大的影响,也使之成为历代辞书中一部特立独标的奇书。到了今天,虽然随着封建社会的灭亡而原有的突出地位不复存在了,但其博精的内容、巨大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却仍在大放异彩。这主要是由于,第一,它汇集、总结和整理了西汉以前及汉初经籍中的词语及其解释(即故训资料),辨别了很多同义词语,记述并保存了亲族、宫室、器用、音乐、天文、地理、丘陵、山水及草木虫鱼鸟兽牲畜等众多方面广博的知识和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古人、也是今人极其宝贵的学习上古知识和扩大见闻的百科全书,更是今人研究上古语词及当时的宗族、宗法关系、建筑、生活与日常器用、音乐、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畜牧等等问题和阅读、探讨古籍的极其珍贵的资料;第二,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训诂专著和词典,它不仅开创了训诂之学,而且奠定了它的坚实基础。这表现在,它在开拓了我国词典、尤其是百科性辞书编撰的先河、创立训诂著作的一种大类及其编撰体系的同时,由于又始终采用训诂的方法(主要是义训法)解释词语名物,对其后训诂的发展和汉语词汇的研究产生了广泛深远的重大影响,也为训诂学人树立了扎实求实的学风和积极思辨的榜样。博大精深的内容、丰富宝贵的语言资料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和作为历史上唯一有过极高地位的辞书,使得《尔雅》在对过去人们的求知、读经和穷理致用及对汉语词汇的丰富、发展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赢得了人们的极高评价。三国魏张揖称它“真七经之检度、学问之阶路、儒林之楷素也”(《上广雅表》)。东晋郭璞则说:“夫《尔雅》者,所以通训诂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咏、总绝代之离词、辨同实而殊号者也。诚九流之津涉、六艺之铃键,学览者之潭奥、?翰者之华苑也。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莫近于《尔雅》。”(《尔雅序》)。清代钱大昕干脆说道:“欲穷六经之旨,必自《尔雅》始。”(《潜研堂文集》卷三三“与晦之论《尔雅》书”)《尔雅》自从成书以后就盛传不衰,研究者也非常之多,可以说早就形成了“雅学”。可惜汉代的许多注本都已失传了,现存最早的注本是东晋郭璞的《尔雅注》,凡3卷,价值也很大。它在荟萃众家旧说的同时,又补其疏略,并注意从实践出发进行论证,所以成就很大,流传不绝。北宋邢?据郭注作《尔雅疏》,与注分别流传,后合刊为一体。清代研究《尔雅》蔚为大观,最著名的是邵晋涵著《尔雅正义》20卷和郝懿行著《尔雅义疏》20卷。前者注重采集《尔雅》古注和汉人诸书的注解以注释《尔雅》,兼释郭注不备的名物,内容精深,文字简洁,远远超过了邢疏。郝著注重辨释名物,且以自己的实际考察予以验证。词义疏解上,能因声以求义,略胜于邵著。但抄袭邵著甚多,不免为人所讥。另外,因流传日久,问题难免,清代阮元的《尔雅注疏校勘记》可作为订正原著的范本。关于《尔雅》的古注资料,董桂新的《尔雅古注今存》甚便于用。其补充注疏,以周春的《尔雅补注》(4卷)和潘衍桐的《尔雅正郭》(3卷)为较有价值。释例名作,有近人陈玉澍的《尔雅释例》、饶炯的《尔雅例说》和王国维的《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等。古义方面,则有清代胡承珙的《尔雅古义》和钱坫的同名著作。《尔雅》在今天的通行本是郭璞注、邢?疏的合刊本。 我国最早的训诂专著,其作者与成书时代,至今未能确定。《汉书?艺文志》载:“《尔雅》三卷,二十篇。”未著撰人。魏张揖《上广雅表》言:闻周公“著《尔雅》一篇;孔子曰:‘《尔雅》以观于古,足以辩言矣。’”又说:“今俗所传三篇《尔雅》,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孙通所补。”故是书之成,盖始于周公,而定于西汉。汉武帝时曾立《尔雅》博士,唐文宗开成年间石刻《十二经》,《尔雅》是其中之一,正式升入“经”的行列。今存《尔雅》计有《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共19篇。或分上、中、下三卷,或分10卷、11卷,前三篇是解释古代单音词、重言词和联绵字的,其下则包罗了天地、万物及人事、制度,实开中国训诂学之先河,为研究古代经籍之枢要。注疏、扩展、补充、考订《尔雅》一书,也成为一门重要学问。 现今最通行者,为晋郭璞注、宋邢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