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生物化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生物化学shengwuhuaxue

涉及生物体系及其化合物的化学的科学。生物化学是由有机化学和生理学中分出的独立的边缘学科,其研究范围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各种生物分子特别是生物大分子多糖、脂类、核酸、蛋白质等的结构与功能及二者的关系;(2)生物分子的代谢途径、代谢中的能量变化及代谢的调节;(3)遗传信息的传递及其控制。根据研究对象和目的不同,可把生物化学分为人体生物化学、动物生物化学、植物生物化学、微生物生物化学、工业生物化学、农业生物化学、普通生物化学等。生物化学广泛地渗透到许多学科之中,可以认为是一切生命科学的基础。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

研究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的化学组成、结构、功能及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的学科。以不同的生物为研究对象,生物化学可以分为动物生化、植物生化、细菌生化、病毒生化等。以生物的不同组织或功能为对象,生物化学可以分为细胞生化、肌肉生化、神经生化、免疫化学、生化遗传学、生物能力学等。由于研究的物质不同,生物化学可以分为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酶化学、碳水化合物化学等若干分支学科。按照生物化学的应用范围,它又可以分为农业生化、医学生化、工业生化、营养生化等。
生物化学与生物科学、农业科学、医学关系密切,现已渗透到各门学科之中,如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学、生物物理学等,甚至它已渗透到生态学和分类学之中,对深入理解生物的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信息传递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简史 生物化学是随着化学和生理科学的发展而诞生的。早在1770年普利斯特利(J.H.Priestley) 研究植物照光时可以释放气体,从而发现元素氧和光合作用。1828年沃勒(F.Wohler) 首次在实验室中合成了尿素,过去认为只有生物才能合成它。1860年巴斯德(L.Pasteur)证明发酵作用是微生物引起的,随后布赫奈(E.Buchner)兄弟从酵母中提取出无细胞的制剂,也可以使糖进行发酵,证明在体外也可进行生物化学反应。生物化学研究的最初阶段是静态生物化学,主要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包括糖类、脂类及氨基酸的结构及化学性质。1926年萨姆纳(J.Sumner) 从刀豆中提取出脲酶,并首先得到结晶,证明酶是蛋白质。霍甫金斯(F.G.Hopkins)等通过食物分析及营养研究发现了维生素。20世纪30年代以后进入生物化学的动态研究阶段。经过克列布斯(H. A. Krebs) 等研究发酵及肌肉的生化中的代谢途径,确定了生物体内存在糖酵解、三羧酸循环、脂肪酸β氧化等代谢途径,从而使人们对生物如何获得能量取得初步认识。50年代以后生物化学的研究重点是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于是产生了分子生物学。桑格(F.Sanger) 于1953年首先确定了胰岛素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开创了研究蛋白质一级结构的纪元。肯德鲁(J.C. Kendrew)、皮鲁兹(M. F. Perutz)利用X-射线晶体学先后阐明了肌红蛋白的三维结构。沃森与克里克(J. D. Watsonand F. H. C.Crick)提出DNA的双螺旋模型并提出中心法则,为分子遗传学奠定了基础。1973年伯格(P.Berg)首次重组DNA成功,从而开创了基因工程。目前利用重组DNA技术已经人工生产出胰岛素、干扰素等用于治疗疾病,使得这些生物制品摆脱了从天然物中提取而采用生物技术进行大规模的生产。
中国现代生物化学起始于生物化学家吴宪,他在30年代研究了营养、免疫化学并提出了蛋白质变性的学说。1965年中国科学家首次人工合成了胰岛素,与天然胰岛素的结构和活性相同。1981年中国科学家又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中国的生物化学在基础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很大发展。
内容 生物细胞由碳、氢、氧、氮、硫、磷、钠、钾、钙、镁、氯等元素以及一些微量元素如铁、铜、锌、锰、钴、碘、钼、氟、硒、硅、硼等组成。生物分子有大分子和小分子两类,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及结合态的脂类,小分子主要有糖、氨基酸、核苷酸、脂肪酸以及维生素、激素等,在有些生物中还存在各种抗菌素、毒素、生物碱、色素等。生物化学的主要内容就是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其化学变化。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生物大分子是构成细胞的重要化合物。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它们决定生物的遗传性状。核酸是由核苷酸组成的大分子。核酸分为DNA及RNA两大类。DNA是细胞中染色质的重要成分。DNA具有双螺旋结构,现已发现细胞中绝大部分具有右手的B-DNA构象,还存在少量的左手的Z-DNA构象。在染色质中DNA以超螺旋结构与碱性蛋白质(组蛋白)结合成核小体,RNA包含信使核糖核酸(mRNA)、转移核糖核酸(tRNA)及核糖体核糖核酸(rRNA),它们在蛋白质合成中分别担负模板、转移氨基酸及组成核糖体的重要任务。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染色质DNA由许多基因组成,这些基因的表达,即蛋白质的合成,是受一些蛋白质调节控制的。利用DNA的切割、重组、克隆等技术乃产生了遗传工程的技术。蛋白质的功能多种多样,它们参与生物体的结构、运动、催化、运输、免疫、信息传递、代谢调节等功能。蛋白质由20种氨基酸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大分子,并折叠成一定的空间结构。蛋白质可以分为一级结构、二级结构、超二级结构、结构域、三级结构及四级结构等六个层次。蛋白质分子经常处于运动之中,蛋白质分子内部运动是它们执行各种动能的基础,如酶的二级结构或结构域之间的相对运动可以完成酶的催化作用,多糖由各种单糖组成,是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的结构物质(纤维素、甲壳素等)及储藏物质(如淀粉、糖元)。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可以从分子水平阐明生命的本质。
酶化学研究 生物体内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是由酶催化的。酶有催化效率高和专一性强的特点,通过酶分子结构、反应动力学、抑制剂、化学修饰等研究,现在已有许多种酶与底物结合并发生反应的活性部位及作用机理得到了阐明。
生物膜及生物能力学 生物膜构成细胞的质膜及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的膜。生物膜是由双层磷脂与蛋白质组成的复杂结构,其中蛋白质多为糖蛋白,具有细胞识别作用。各种膜蛋白镶嵌在双层磷脂膜的内面和表面,膜脂是流动的,因此一般公认生物膜为流动镶嵌模型。生物膜与能量转换、物质及信息的运输、神经传导等有密切关系。生物的能量来源主要是通过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作用及叶绿体的光合磷酸化作用而产生腺苷三磷酸(ATP)。这些过程都是在生物膜上进行的。细胞中许多小分子的运输也是靠生物膜上的质子泵完成的。
新陈代谢及其调节 生物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从周围环境中摄取物质,并使之转化为构成机体的有机物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CO2和水同化成碳水化合物。新陈代谢由许多中间代谢过程组成,如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通过各自不同的中间途径(如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等)分解成葡萄糖、脂肪酸和氨基酸,这些小分子又通过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等途径氧化成水和CO2。物质代谢伴随着能量代谢过程。生物通过生物氧化作用将释放出的化学能以ATP形式储存起来。ATP是生物体中能量流通的通货,它可以供肌肉收缩、细胞运动、各种生物合成所利用,有时并可以转变成光能、电能和热能。由于生物化学大量研究的积累,目前已绘制出各种物质的详细的代谢途径图,可供参考。生物中新陈代谢是在调节控制下进行的。生物可以通过❶诱导物或阻遏物控制酶的合成;
❷通过激素作用激活蛋白激酶而控制糖代谢的调节;
❸通过效应物对异构酶的作用,调节酶的活性,在代谢途径中通常终点产物对途径中的第一个酶起反馈抑制作用。代谢的调节可使生物大大节约物质和能量。
生物的进化 地球上数百万种形形色色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是由共同的祖先经过45亿年的进化形成的。近年来生物化学从分子水平上充分证明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如各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组蛋白及血红蛋白具有相似的一级结构和空间结构。高等生物中的蛋白质或酶在结构与功能上比低等生物更为合理,生物化学对研究作物起源及家养动物的起源也是一个有力的工具。
研究方法 生物化学的发展是与生化技术的不断改进分不开的。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应用使代谢途径的研究日臻完善。各种层析和电泳技术、超速离心技术对蛋白质与核酸的纯化和一级结构的测定起着重要作用,X-射线晶体学是研究蛋白质及核酸空间结构的重要手段。各种波谱学技术如核磁共振、图二色光谱、激光喇曼光谱、荧光光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等,对了解生物分子的性质和溶液构象提供重要信息。有机化学对多肽及多核苷酸的人工合成做出重要贡献。目前许多生物化学的分析测定已实现自动化,如氨基酸的自动分析,氨基酸顺序的自动分析,DNA顺序的自动分析,多肽的自动合成,多核苷酸的自动合成等。微型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许多国家已建立了蛋白质及核酸的数据库。利用微机软件可以从DNA的碱基顺序翻译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可以检索限制性内切酶在DNA分子上的切割位点,使得复杂的程序变得简单易行,利用计算机控制各种生化仪器更日益普遍。
应用 生物化学的发展对农业、医学和工业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农业生化方面,现已产生了不少新学科,如作物生化、家畜生化、鱼类生化、昆虫生化、茶叶生化、植物病理生化、土壤生化等。随着生物化学的发展,农畜产品品质分析的水平日益提高,食品加工技术日益改进,作物、果树、蔬菜、家畜、家禽、鱼类的育种已更多地借助于生化技术,水生生物的繁殖普遍使用激素,昆虫激素的研究也已应用于实际,病理的生化研究对鉴定动植物的病因提供了可靠手段,兽医诊断也增加了生物化学分析的内容。
近年来生物技术的发展,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展现了光明的前景,利用遗传工程技术已成功地将豆科植植种子的储藏蛋白基因转移到烟草等植物中,利用DNA重组技术使动物生长激素、口蹄疫苗可以进行发酵生产。目前各国科学家正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各种作物和家畜的品质优良、抗病、抗旱、抗寒的新品种,将对农业生产作出重大贡献。酶工程是利用酶化学的新技术,是改良农产品加工技术的有力工具。农畜产品中存在许多种有用的酶类如淀粉酶、糖化酶、蛋白酶等,是丰富人类食品的重要酶制剂,开发利用的前途很广,80年代兴起的蛋白质工程是第二代基因工程,它将DNA重组技术与寡聚核苷酸定位诱变及蛋白质分子图形等新技术结合起来,可以定向改造编码蛋白质的基因,以增加酶蛋白的活性和稳定性,不但能在医学及食品工业方面发挥威力,而且今后将会在生物固氮、光合作用研究中发挥作用,例如植物叶绿体中的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氧化酶的基因如用定位诱变改造成功,将会使作物产量大幅度增加,这些问题的突破将会使农业生产的面貌大为改观。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

又称“生命的化学”。运用化学的原理、方法(也采用物理的、生物的方法)研究生物机体(病毒、微生物、动物、植物及人体等)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

以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体内大分子物质的结构、性质、功能和它们在生命活动中的代谢(包括能量代谢)及其调控的规律,从而阐明各种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的学科。是19世纪末随着医药学、发酵工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门实验性科学。20世纪30年代以来,由于实验技术不断发展,由此产生了分子生物学等新领域。根据研究的对象不同,分为普通、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医用、食品、农业等生物化学,甚至有昆虫、茶叶等更专一的生物化学。与生理学、遗传学、细胞学、生态学等生物基础学科关系密切。生物化学是医、药、农和酿造、食品等以及生物高技术工程的主要基础和手段。在农业上,不仅光合作用、生物固氮、代谢调控和遗传工程等方面的研究会直接对农业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为养殖、栽培、育种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生产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生物化学

是研究生物体内的物质及其在生命过程中的变化的科学。“生物化学”一词在1900年才出现,但300多年前就有人试图用化学理论来解释生物学现象。19世纪,生物化学随结构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的方法和理论来解决生理学问题。活力论者认为,生物体中物质的变化不遵从适用于非生命物质的化学和物理学定律,而且生物体中形成的天然产物决不能用普通的化学方法来合成。尿素的合成粉碎了这种观点。接着科学家又证明酵素就是酶,从而将细胞的生命过程跟无生命的酶系统联系起来;后又证明酶均为蛋白质;发现核黄素是酶的辅基;搞清了维生素预防脚气病、坏血病的机制等等,直到1951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这都是生物化学的研究成果。近年来生物化学方面重大突出成就是:蛋白质的首次化学合成,某些酶中原子排列的确定和代谢调节机制的阐明等。生物化学的研究范围又大大扩展,包括活质的化学组成、血液、代谢、激素、营养、消化、基因、进化及生命起源等。生物化学也需作定量研究,如用分光光度计进行特殊的显色反应,用气量法以测定呼吸熵等。为了更全面地了解生命的化学过程,揭示化学结构与生物功能的关系,除活体研究及体外培养组织切片外,必要时可破坏一些细胞结构,分离出各种细胞成分。所以新的方法和仪器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其中最重要的有离心、电泳、色谱法和同位素示踪法等等。应用生物化学主要包括临床生物化学和食品生物化学及药物生物化学等。

生物化学

医著。山东医学院李缵文教授主编,195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64年再版。全书共14章,主要介绍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核酸及酶、维生素、激素等物质的生化代谢。供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学使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5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