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尖头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尖头靴分类:【中国民俗】 皮制,尖头,轻便耐用,适于骑马,所以金代风俗不论贵贱,都穿着尖头靴。 元代,蒙古族进占中原,北方少数民族特有的服饰风格随之传入,大都人的服饰遂为之一变。蒙古人的传统服装是袍服,右衽,男人和女人的衣服是以同样的式样制成的,穿用粗麻布、天鹅绒或织锦制成的长袍。两侧从上端到底部是开口的,在腰部折叠起来;在左边扣一个扣子,在右边扣三个扣子,在左边开口直至腰部。制作袍服的材料早期多是皮革,后来使用丝织品、棉制品。为了御寒,皮袍仍然存在。除袍服外,蒙古人还穿各种衫子作上衣,还有裤子,尤其是用于冬季御寒的毛皮裤子。进入元朝后,上层社会最具特色的服装当属“质孙”服。在民间,上盖是较为体面的男子外衣,可是袄子,也可是袍子。妇女礼服称团衫和大衣,女子出嫁往往必备团衫。唐裙是汉人服装,腰裙是劳动妇女的短裙。褙褡是无袖短衣,又称搭背、搭膊,是一种便服。汗?、汗替或汗衫是内衣的称呼,男女皆穿,并多与裹肚、抹胸同穿。民间男子多戴头巾(幞头),有唐巾、抹额(包头)、磕脑等流行式样。缠足妇女穿弓鞋,鞋面绣花鸟图案,不缠足妇女穿?鞋。此外还流行木棉鞋和麻鞋,市民多造茶褐木棉鞋在市场上售卖,西山人则多做麻鞋进城售卖,缠足妇女也爱它,目的是为了登山方便。眼睛上常戴“鬼眼睛”。中原王朝宫廷的传统服装对蒙古统治者影响极大,忽必烈即位后,按中原传统舆服制度设计宫廷礼服。如用于祭祀、册封、朝会的皇帝冕服,与中原皇帝冕服基本相同,皇帝护卫人员的服装也明显受中原影响,既保留草原旧有的长袍笠帽,也采纳中原的巾冠服装,如幞头、唐巾等。元朝末年,由于大都皇宫中的高丽妇女日渐增多,并得到皇帝的宠爱,于是城中高丽服饰十分流行,市民竞相仿效,成为社会上的一种风气。城中四方衣服鞋帽器物,皆依高丽样子制作,正所谓“宫衣新尚高丽样,方领过腰半臂裁”(张昱《宫中词》)。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