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屐分类:【传统文化】 木制高底鞋。或有齿,或无齿;也有用草或帛制成的。以行泥地。古人游山时亦着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公屐,即谢灵运穿的一种木屐。《南史?谢灵运传》载:谢灵运游山,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据文献记载,战国时代已经有屐。《庄子?天下》说墨子的学生“以?为服”。 ?与屐同。 古代鞋履的一种。出门行路时穿着。以木制底,底下装有两个齿,故又称木屐。《宋书?武帝本纪》称武帝刘裕“性尤简易,常著连齿木屐。”《颜氏家训》中也有贵游子弟着“跟高齿屐”的记载。晋代还出现两种特殊形式的屐:一种是文献记载中谈到的“登山屐”,它的底部配有两只活络木齿,穿时可以随意调节,“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极便于人们在登山时保持身体的平衡;另一种是软底无齿之屐,如《晋书?宣帝本纪》中有“帝使军士二千人著软材平底木屐前行”的记载。屐还可作结婚礼器使用,如《后汉书?五行志》称汉代妇女出嫁时,也穿施以彩画,并用五彩丝带系的木屐。另外,在晋代,屐又分男女,如《晋书?五行志》曰:“初作屐者,妇人头圆,男子头方。圆者顺之义,所以别男女也。至太康初,妇人屐乃方头,与男无别。”在一些很隆重的场合,如宴会、访友、祭祀等只能穿履,不得穿屐,否则会被人认为仪容轻慢、不懂礼规。 木屐,木制之,底下有齿。《事物纪原》载:“《异苑》曰:介子推抱木烧死,晋文公伐以制屐。萧子显,《齐书》曰:襄阳有发楚王冢,获王屐。《论语?隐义》曰:孔子至蔡,有取孔子屐者。”按此记载,则我国春秋,战国之际,木屐已见之于世矣。 脚着木屐之风,盛行于东晋、南朝,上自天子,下至士庶皆如此。《南史》卷19《谢灵运传》载:“(灵运)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从上则知,木屐甚便于游山之用。《宋书?武帝纪》载:“性尤简易,常着连齿木屐,好出神虎门逍遥,左右从者不过十余人。”当时木屐也为妇女所喜爱。《晋书?五行志》载:“初作屐者,妇人头圆,男人头方。圆者顺之义,所以别男女也。至太康初,妇人屐乃头方,与男无别。”到了唐代,穿屐之风仍存,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公屐”者,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穿过的那种木屐。说明李白游天姥山时,也穿着木屐。 一种下面装有两齿的木鞋,为雨天所用,便于踏泥。夏天南方也用作凉鞋。最早出现在汉代,到东汉末年,木屐开始流行。最初只在穷寒的庶士中流行,到魏晋时期,穿屐之风大盛,上至天子公卿,下到文士庶民,无论平时家居还是出门,都爱着屐。南朝的士族大夫都喜欢木屐,而且亲手制作,以至成癖。阮孚生性好屐,曾亲自为屐涂腊。诗人谢灵运常穿一种带活动齿的木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以方便上下保持平衡。南朝木屐式样繁多,宋武帝刘裕有连齿木屐,梁朝的贵族子弟,多穿高跟齿屐。司马懿领兵攻蜀,用软质的木材做成平底木屐,方便行军。最初的屐头,男子为方形,妇女用圆形。西晋太康以后,妇女也开始用方头屐。隋唐以后,穿屐之风锐减,但在南方的闽粤等地,由于天气湿热,民间穿屐之风一直持续到近代。日本人穿木屐的风俗,是隋唐时从中国传入的。 木底鞋。或有齿,或无齿。也有用帛作者。《晋书?宣帝纪》:“关中多蒺藜,帝使军士二千人著软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悉著屐。”《宋书?谢灵运传》:“灵运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刘熙《释名?释衣服》:“帛屐,以帛作之,如?(草鞋)者。不曰帛?者,?不可践泥也,屐可以践泥也。此亦可以步泥而浣之,故谓之屐也。”可见,屐的用途有防扎、山行、践泥等。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