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履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履分类:【传统文化】 鞋。古称屦,汉以后称履。履是单底鞋,复底的叫舄(xì细)。形制上男女有别,男履头方,女履头圆,后即混同无别。所用材料,或罗帛缦,或草编织。唐代履多用草编成。用彩色线或麻线结成者称线硇(鞋)。 履 鞋的一种。《事物纪原》履、舄条载:“世本曰:于则作?履。宋衷曰:黄帝臣,草曰?,麻、皮曰履。实录曰:三代皆以皮为之,单底曰履,复底曰舄。古今注曰:舄以木置履下,乾腊不畏泥湿。履,乃屦之不带者。盖祭服谓之舄,朝服谓之履,燕服谓之屦也。”根据这段记载,我们知道履是用麻与皮制造的,履和舄的区别乃在于舄是复底,而履则是单底。根据《周礼?天官》所载,西周时屦和舄是一种东西,皆指复底的舄。后世才把复底的称为舄,单底的称为屦,那么履不同于屦之处是没有带子。 到了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期间,履的种类更多,有以皮为之者,亦有以丝为之者,且有的在履面饰以珠,有的绣有各种纹饰。如《孔雀东南飞》有“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曹植《洛神赋》在描写洛神之穿着中,有“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西晋?左思《吴都赋》有“出蹑珠履,动以千百”。1964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区第三十九号墓出土了东晋的“富且昌宜侯王夫延命长”织成履,绚丽美观,和文献所记载的履,形状完全相符。 凡作礼服的鞋统称为履。为浅口鞋,用皮革、绸缎、麻草制作而成。其中以舄为贵,用于朝会祭祀等大礼之时。屦是一种薄底的便履,冬天用皮革,夏天用葛制作。贵族多喜欢穿丝屦,穷人只能穿草屦。织屦时要边织边砸,使之坚固耐穿。服屦是古代天子、诸侯穿礼服时配穿的履。素屦是白色的履,王及王后燕居时穿用。命屦是受过册封的臣子和贵妇所穿用的履。功屦是卿大夫及其妻所穿用的鞋,织工略为粗糙,级别较命屦低一等。散屦,又称素屦是丧事时所穿用的。编织更粗糙,而且去掉一切装饰。, 又称芒, 是由芒草编织成的履, 轻便宜行,富贵者外出,也多喜穿芒履。蒲鞋是以蒲心、蒲叶编织而成的一种履,多用于江南地区,图其凉爽。鞋是高帮的便履,最初是用皮革制作的,后也改用丝、麻。鞋使用的皮革有两种,一种以生皮为之,称作革?; 一种熟皮制成称作革硖。穿时以带子束紧。先秦时期,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日常燕居均喜穿葛屦。因室内无凳椅之类家具,直接在地面上铺席,人们席地而坐,故入室必须先要脱履,以免踩脏座席,如穿鞋入室被认为是失礼。秦汉到魏晋时期,履成为官场中的正式用鞋。朝觐、宴会、访友都要穿履以示尊重。这时履的质料更加讲究,有丝履、锦履等等。陈朝的宫女穿一种“尘香履”,用薄玉花作装饰,里面洒上龙脑等香的碎屑。式样上晋有凤头履、聚云履,刘宋有重台履,梁有五色云霞履,陈有玉华飞头履等等。从此时起靴开始在中原流行。唐宋以后,履多称为鞋。靴作为官员的正式服饰,用于朝会、觐见之时,平时居家燕私之时,多穿鞋。唐代有以麻线编成的线鞋。宋代有布鞋、 鞋、草鞋。妇女的鞋样式有圆头、方头、 高头、平头、凤头、小头等多种。明代官员平时及乡间缙绅,多穿厢边云头履,又叫 “朝鞋”。儒士生员多穿元色双脸鞋。官员的燕弁服要穿元履,朝服穿黑履,祀地坛时穿朱履。同时禁止一般人穿锦绮镶的鞋。清代的便服也穿鞋,用缎、线、布等制作,式样有云头、扁头、双梁、单梁种种,一度喜尚厚底,高约一寸,后又改用薄底。 西汉岐头履 即鞋。古时履的式样很多。南北朝时有 “笏头履” ,前端高耸,男的方头,女的圆头,不久即混同无别。唐代履的前面向上耸起一片,叫 “高墙履” ; 其上再加重叠山状的,叫 “重台履” 。古人席地而坐,宾客入室即脱履就席。周制规定“履不上于堂” 。《左传》哀公二十五年,卫侯与诸大夫饮酒,褚师不脱履便登上席子,卫侯大怒,褚师辩解说脚上生疮,如果君侯看到了会呕吐的,卫侯更怒,说定要砍断褚师的脚,吓得褚师赶快逃亡。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