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山海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山海关分类:【传统文化】 古称渝关,亦作榆关,又名临渝关、临闾关。在今河北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大将徐达在此置卫设戍,次年筑城为关,因其北依燕山,南临勃海,故名山海关。关城四方形,周长约4公里,夯筑城墙高14米,厚7米,砖砌于外,辟东西南北四门,曰“镇东”、“迎恩”、“望洋”、“威远”。山海关东门关口为一长方形城台,高12米,东西向,东为关外,西为关内,南北连接长城。城楼两层,重檐九脊布瓦顶,砖木结构,高13米,宽20米,深11米,东、南、北三面设箭窗68个。上层额枋前悬“天下第一关”巨匾,每字高达1.6米,系明朝成化八年(1472)进士肃显所书。山海关扼东北至华北咽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明末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即此。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依燕山,南临渤海,位于山海之间,因而得名。明朝大将军徐达修筑长城,见这里“枕山襟海,实辽蓟咽喉”,便在此设关建卫,它便成了长城东端的重要关隘。城周长八里有余,设有东南西北四门,分别称作“镇东”、“望洋”、“迎恩”、“威远”。其上都建有门楼,西南北三门门楼是一层建筑(现已不存),东门楼为二层。关城北面重山峻岭,气势雄伟。长城从陡峭的角山蜿蜓而下,与关城东墙相接;再从东墙南端继续延伸,在老龙头伸入渤海。关城建筑十分坚固。东门外有瓮城和罗城。东罗城于明代嘉靖十二年(1533年)修建,用以加强防御。东门楼的北侧城墙上原有威远堂和临闾楼,南侧原有奎光阁和牧营楼。此外,长城城墙内还修有南翼城和北翼,用来驻兵和储备粮草。关城和上述设施及其附近的长城、敌楼、战台、烟墩等等,彼此呼应,互为犄角,构成一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山海关东门城墙高13.2米,修建在12米高的城台上,重檐歇山式建筑,十分雄伟。因门楼上下层的南、北、东三面设有供射击用的箭窗68个,故称“箭楼”。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楼内保存有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当地进士肖显所书“天下第一关”原匾。匾额笔锋苍劲,浑厚有力,每个字高达1.6米,“一”字长1.09米。在楼外上层檐下悬挂着一块民国八年(1919年)仿刻的“天下第一关”匾额。所以,山海关又称“天下第一关”。东门是通往关外的大门,构筑了许多防卫设施:第一道防线是罗城,第二道防线是瓮城,第三道防线是东门。“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这两句诗就是赞誉它的险要、坚固。自古以来,山海关就是军事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人们熟知的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历史事件就发生在这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