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山神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山神

分类:【传统文化】

神话中主司山林、狩猎等事务的神。凡生活环境中有山的民族,几乎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山神,因而有山神庙及祭山(神)等建筑物与习俗。狩猎游牧民族旧时更注重对山神的供奉。《山海经?海外北经》云:“钟山之神,名曰烛阴(烛龙)。”《庄子?大宗师》:“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释文引司马彪云:“山神不死,至孔子时。”《太平广记》卷四六七“李汤”条引《戎幕闲谈》句中的鸿漾氏、商章氏、兜卢氏、犁娄氏等。皆桐柏附近诸山之神。《五藏山经》于每经之末皆详述诸山神之状貌及对彼等之祭典。又《汉唐地理书抄》辑《地镜图》:“入名山必先齐(斋)五十日,牵白犬,抱白鸡,以白盐一升,山神大喜,芝草玉药宝玉为出。未到山百步,呼曰林林央央,此山王名。知之却百邪。”哈尼族每年农历三月蛇日祭山,以求免除山火,保证山林与村寨的平安。四川省西南部藏族有祭山大典,10年举行一次,非常隆重。仡佬族每年农历三月第一个虎日过祭山节,请盘古王(开天辟地的巨神)和四大山主(神)受献。怒族有传统节日“祭山林”,又称“祭天节”,可见山神地位与天神相同。羌族在山林中以白石为灵位。山神崇拜起于原始宗教。

仡佬族自然崇拜的神碉之一。仡佬族人长期以来一直生活在山区,开门见山,出门爬山,坐山、吃山、靠山……高原山区的山,或巍峨陡峭,或盘曲逶迤,千姿百态,神奇莫测。山里的飞禽走兽,林木花草,气象万千,且随着时令变化、风云变幻而荣枯,神异离奇。在“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下,先民们以为山上的一切,定然有一位神力无边超自然的神灵在主宰。这是一位无姓名、无定格、无定职的神碉,但凡山上的一切,都在其执掌范围之中。例如:不让山禽野兽侵害人畜和庄稼,更可以让人们如愿捕获;保佑风调雨顺,让林木葱郁,庄稼丰稔;进而对保佑人畜兴旺发达等等,山神都有无边的神威。因此,仡佬族人把枝叶繁茂的古树或形状特异的奇石视为山神的象征,而加以祭献。逢年过节,特别是“三月三”祭山,要作专门的合寨祭献,并将其称为“献山树”或“献山石”,对其倍加爱护,顶礼膜拜,寄托着无尽的祈求与希望。明清以来,部分仡佬族地区由于受佛道教的影响,致使山神的职司发生了变化,成为专门掌管飞禽走兽和人们部分财源的神灵,有的地方称“山王菩萨”,有的称“山神土地”,但都失去了原始宗教的神性和神格,而被纳入了人为宗教的神谱。有的地方在山顶或山垭设起了“山王菩萨”庙、“山神土地”庙。可是,其庙宇均较简陋,多半是因地制宜随便搭砌而成。有的供有木雕或泥塑神象,有的则搬来一块或两块略似人形的石头加以供奉(供两尊者,是土地公和土地婆),已出现人神化、偶像化的趋向。对“山王菩萨”和“山神土地”的祭献,其神秘性、庄严性和祭祀规模,也远不如对传统山神的祭献了。

①羌族信奉的最主要的神灵之一。各村寨在村外石塔或山顶均设有神位,以白石作为象征。山神神位所在处,常有一片树林或几株古树组成的“神林”。每年的祭山大典在此举行,以报答山神的赐予,祈求山神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森林茂盛、地方太平。②侗族信仰的主要神灵之一。统管山林的神。山岳岩洞是山神的住所,也是山神显灵的地方,所以凡垦荒动土、伐木烧山、狩猎等,特别是上山伐木建造鼓楼和花桥等均需选择吉日焚香化纸于山脚,祈求山神恩准。夜间走路不准向林中山上扔石头,以免打中山神,惹其恼怒施威。

贵州很多民族都有山神崇拜,每个村寨都在村边山上建有山神(王)庙。山神也是村寨保护神。每年都定期集体到山神庙举行祭祀活动。祭祀时间因民族和地区的不同而不同。道真、务川、正安、凤冈等地仡佬族逢年过节杀猪,村民抬猪头或全猪到山王庙,请巫师写《山王申》、《山王疏》、《山王表》,虔诚请思州都会府鱼塘峡口张百万熊氏太婆三子山王神前来受祭,为当地掌管乾坤,降龙伏虎,驱逐魑魅魍魉,保本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布依族村寨则一般在三月举行祭祀活动。

山神乃是镇山之神。以前,因辽宁山区多虎狼等各种猛兽出没,所以居民多敬奉山神,求山神保佑当地居民不为猛兽所害。辽东山区各乡村城镇中,数山神庙、土地庙最多。凡有人居住的地方,或以砖或以石或以木立庙,庙貌简陋无比。丹东满族人认为山神可以威镇山上猛兽,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到山神庙拈香、烧纸,将猪头煮熟后涂上肚油,拿到庙前供祭,祝告山神保佑人畜平安。在多数汉族民间,山神常与龙王、药王等神灵一同被祀于七圣祠或九圣祠中,每遇朔望、年节及神会,乡邻皆杀牲以祭。

辽宁民间的山神形态各异,有以石头为象征;有以祖先为象征;有以各种神灵―――白衣观音、歪脖老母等为象征;有以人―――传说中的白胡子老头为象征;还有以狐狸、老虎等动物为象征的。但民间普遍认为虎是百兽之王,它既可震慑各种猛兽,又直接威胁着百姓的安危。所以经常把老虎视为山神的化身,希望通过自身的祭拜行为来感动它,祈求它保佑山民平安。据辽西《义县志》记载:“山中居民或畏虎,遂称虎为‘山神爷’而立庙祀之。”位于著名的医巫闾山的北镇庙,是祭祀皇家封禅的医巫闾山神的山神庙。而遍布各地山区乡镇的民间山神庙,则大多是当地百姓们祭祀虎神的山神庙。古老的祠虎习俗在现代的今天还一直残留着,如在客厅里悬挂老虎的画像以镇宅,过年时在门旁悬挂冰灯谓之“虎眼”以避灾,老人给过百日的孩子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玩老虎玩具,求取护身符等。

河北太行山、燕山一带村庄多在山上修建山神庙,供奉山神爷。山神庙规模不大,多是一间房,盖在村后山坡上,山神塑像为男性人形。山神信仰是“万物有灵”观念在民众中的反映。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和自然经济条件下,民间有根深蒂固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想。所以每个山村的村民,都把本村的山神爷视为本村的保护神。村民家有灾有难,村庄为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就要供奉和求山神佑护。

山东属丘陵地带,泰莱山脉横贯东西,其间多信奉山神。

山神庙。山神庙多设在两山相接的凹处,此处远看像马鞍状,是山路交通要道,也是人们安担停歇的地方,所以在山区称之为“鞍鞑”,也写作“安担”。旧时的山神庙为一间石屋,前置水树、松树,以方便人们乘凉,庙屋大多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破坏,但屋前大树仍郁郁葱葱。近几年,有些行路人又在石庙原址盖一小石屋,非常简陋,中供以山神牌位,行路者随身携带香火,随机供奉。

凡是建山神庙之处,当地又称为“庙庵”,可知原石庙之内,住有出家之人。沂蒙山一带所住之人多为道士,道士可以出家不出妻,夫妻以石庵为依托,种几亩庙地,生儿育女;同时为行路人烧水做饭,各得其便。解放以后,出家人返回村子,但也有没有返回的,仍住在庙中,给生产队当护林员;后子孙繁盛,在此建房成家,俨然一小山村。

祭山神。祭山神在六月六。据说,这天是山神的生日。祭山神的目的有好多。一说山神管狼虫虎豹,祭祀山神是为了让山神严管野兽,使山民或路人免受危害。祭祀由牧人主持,人们结伙相聚庙中,摆上祭品,焚香烧纸,主祭人便念道:“从南来了一彭僧,背着蒲团去修行。无云山前有庙堂,砖墙石瓦修得强。山神老爷当央(当中)坐,两位哥哥相陪着。金纸银钱烧给你,你休叫恶狗(即狼)进了庄。男人走路不害怕,女人走路不见它。”祭祀毕,众人一顿野餐结束。一说山神管百草生长,俗谓“六月六下雨臭山”,极热之时,降下凉雨,激死百草,庄稼自然也受损失,所以在这天祭祀山神,让其降雨适时;因为山区的东西走向,更担心这时下雹子,所以又让山神充当了雹神角色,特别是地处“雹打一溜线”的地区,祭祀尤虔诚。一说是防备被邪魔领路而祭祀。民间传说,单身行路之人有时在眼前展现出一条金光大道,让人难以置信,在这崇山峻岭中出现奇迹。如果兴高采烈,大步向前,便一脚跨下山崖,粉身碎骨;如果小心翼翼,试探前行,便会马上感到脚下并不平坦,这时猛然一惊,眼前便是万丈深渊。这叫“鬼引路”。另一种情况是“鬼打墙”,也叫“当”。走夜路的人,无论怎样惊吓而奔波,天亮一看,仍在原地。如果祭祀山神,便不会遇到这些情况。那些因贪酒而摔死在山下,或者摔伤的人,常常说起这样的经历来,令人毛骨悚然。

东岳泰山位于紧邻江苏北部的山东境内,泰山神称为“东岳大帝”,历来深受民间崇拜。明清以来,东岳大帝逐渐与阎罗王、地藏王合流,成为执掌阴世的地府之主,管制人的生老病死,各地的东岳庙、东岳殿则成了借寿、关魂、还愿之所。三月二十八日是东岳大帝生日,人们朝山进香,迎神赛会。石匠业尤其崇敬山神,每年正月初,匠人到山神庙烧纸叩拜,放鞭炮,点香烛,然后用锤、钻敲打几下山石,表示已得到山神允许,可以平安开山采石。

相传东岳大帝的女儿为“碧霞元君”,又称“泰山娘娘”,深受妇女崇敬。海州白虎山有碧霞宫,香火极盛,妇女前往求子求福。又传说碧霞元君是光明之神,凡患眼疾者可去求仙水洗眼治愈。

泰山石是山神象征,具有强大的避邪威力。故民间普遍在石碑上刻“泰山石敢当”五字,立于街头或砌入住宅墙角,也有在墙面上砌入一方石磨子,以抵侵犯,保佑家宅平安。这是古代石头崇拜的遗风,人们认为泰山石能镇百鬼、压灾殃,逢凶化吉,御晦防危。

山巍峨高大,古人认为它是神灵居住之地,又是通往天上的道路,因此崇拜大山成为原始信仰之一种。陕西自古有朝拜西岳华山的习俗。传说上古时,就有 “黄帝封西岳”,“帝尧命舜摄位,以岁八月祭西岳”。唐玄宗先天二年 (713年) 封华山神为金天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 (1008年) 加封为顺圣金天王,3年后改封成金天顺圣帝。后人称之为西岳华山金天顺圣大帝,民间称作西岳大帝。华山神的姓名,《龙鱼河图》 说叫浩郁,《五岳真形图》说是善垒。近代以十一月初六为其诞辰。这样以来,西岳就从一座山变成人格化的神了。汉朝为祭祀此神,在华阴县修建了规模巨大的西岳庙,历代屡毁屡建,至今尚存。华县每年农历三月三、八月八都要举行西岳庙会。庙会前一日,敲锣打鼓去华山脚下玉泉院取水,当日迎水,仪式颇为隆重。现在取消了迷信的取水仪式,办成物资交流会。陕西省民众经常朝拜的名山,还有秦岭的主峰太白山。此外,还有一些山也受到当地民众的崇信,如汉中的天台山、长安的太乙山、蒲城的尧山、佳县的白云山等。今天,朝山已经变为一种旅游活动。

山 神

达斡尔人称山神为白那查。早期,他们认为广阔的山林都由白那查主宰,山林中的飞禽走兽都是它养育的,山林中的野游者的安全和狩猎者的丰歉,也靠白那查的喜怒来决定。因而,狩猎者和放木排者在山林中遇见奇异的山洞或古树,就认为是白那查栖息的地方,便叩头礼拜。每当野餐或喝酒时,首先请白那查尝食。认为白那查是善神,不会无端地加害于人,因而人们有时把善良的人比喻为白那查。

蒙古族人自古有祭山之俗。蒙古族各个部落共祭的山有罕肯特山、博格达山、阿尔泰山、牟尼山等。各地区还有各地区的神山。如内蒙古地区的神山有阴山、兴安岭、牟尼山等,土默特旗有茫汗哈喇山和土默特黑山,包头一带有白云鄂博山,呼和浩特有翁贡山等。山祭经过漫长的岁月,由早期祭祀山岳本身,逐渐向祭祀山神演化,后来山神逐渐人格化了。如兴安岭山神是个穿着皮衣,手执角弓,骑着猛虎的形象。肯特山神则是满头白发、脸上布满皱纹、大眼宽耳的老丈。

兴安岭山神像 (波?少布 供)

鄂伦春人称山神为“白那查”。认为山里的大小野兽都是归山神管辖的,能打到野兽都是山神的恩赐。每当逢年过节、举行家宴,长辈必须用手指蘸酒向上弹三次,以示给山神敬酒,之后才能喝酒。平时喝酒,也要举杯先敬山神,然后才能自饮。

鄂伦春人认为悬崖峭壁、深洞怪石、参天大树,都是“白那查”居住的地方。每经其境,不敢喧哗,怕打扰山神的安宁。在山岭顶端的路边,用大小石块堆成金字塔形的石堆,奉为山神的居所。人们每当路过这里,都要下马,为“白那查”装烟、敬酒、供食,叩头礼拜。石堆谓之“敖包”,要为“敖包”添石块,还要取下几根马尾,系在画有“白那查”神像旁的小树上。每次出猎,要把猎获的第一只野兽祭山神。对山神敬畏至极,祈求其保佑赐福。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