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山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山禁分类:【中国民俗】 禁山是为了护林、育林。1949年前,山林多为私属时,常采取封山、禁山的方式,其规定体现在各地的乡规民约当中。不少地方还成立了专门的集体管理组织,制定下相应的违约严惩措施。在清末民初时期,寻乌县还没有这样的护林组织,当地人采取另一种方式来维护山林:姓氏公山和乡属公山在由各姓氏或各村民推举产生的“禁长”的监督下,实行公禁公采制度,像“芦萁三年两开,树木两年一开”,明确地规定了期限,同时还禁止木材买卖和自由采伐。 除了山林,人们还对公堂山、庙堂山、后龙山、水口、河堤的树木保护有加。各家族、乡里都有禁止乱砍滥伐的乡规民约。一旦禁约制定以后,各姓氏或乡里会派人游村鸣锣宣告,并在山门钉上禁牌,写明禁约。违反禁约的人,轻则没收斧具,重则罚款或罚酒席。在吉安地区,甚至会击鼓聚众去“吃户”,也就是吃违约户或前去拆屋。 对于油茶山的管理也是一样的。民国期间,萍乡各地油茶林就依据茶会定的山规,不到寒露和霜降,不准上山摘茶子,而且一年四季都不准砍油茶树,违约者公议罚油。只有在复垦油茶山和摘茶子的时候,才准砍自家油茶山上的枯树枯枝。在江西的赣县、莲花等地,采摘木梓完毕后,山主还会摆设丰盛的酒宴,对采摘油茶帮过忙的人表示谢意,俗称“下山”。油茶的采摘也有“开续”,即先后之别。通常只有山主摘完后,才允许别人进来捡摘,而油茶未摘完时,外人是一律不准进山的。 江西是长江南岸丘陵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靠山而居的农民素有狩猎的习惯,每年利用农闲时节上山猎捕野生动物,作为冬季副业。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