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山魈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山魈分类:【传统文化】 有说山魈即山,或系从山衍化而来。因后世述山魈为“一足”或“人面猴身”,然嗜蟹之癖好却未见提及。唐薛用弱《集异记?韦知微》:某县多山魈,变幻百端,无人敢犯,历任官吏,皆事之如神。韦知微为县令,独不惧,控得其窟,广积柴薪而焚之,毫无孓遗。然一日忽有客人求见,谈论笑谑,敏辩无双。韦深器重之。客赠韦以一小猴。猴从客小合中跳出,“大才如栗,跳踯宛转,识解人情。”韦因携入内府,忽“腾跃踊骇,化为虎焉”,将韦合府啖食殆尽,无有孓遗。清袁枚《子不语?缚山魈》除叙山魈为猴身外,又平添“好戴纬帽”。“湖州孙叶飞先生,掌教云南。素豪于饮,中秋夕,招诸生饮于乐志堂。月色大明,忽几上有声,如大石崩压之状。正愕视间,门外有怪,头戴红韦帽,黑瘦如猴,领下绿毛毛茸茸然。以一足跳跃而至。见诸客方饮,大笑去,声如裂竹。人皆指为山魈,不敢近前。”宋洪迈《夷坚甲志》卷十四《漳民娶山鬼》:某山民得一妇人, “遂与归,以二笼自随,其家皆喜。唯民妹独见妇一足,不敢言。至夜间寝, 日高不启门,父母坏壁以入,但白骨在床,发其箧,皆瓦石及纸钱耳。盖山魈类也。”因山魈在民间又叫做“独脚鬼”。《续子不语》卷五云:某山“时有山魈出没其间,土人习见,亦不为怪,呼为独脚鬼。皆反踵而行,其来必有风。云其怪最怕桑刀,以老桑成刀斫之即死,悬桑刀于门亦避去。山魈爱听歌,有张某馆衢州山中,每夜山魈踯躅而来,强嬲唱曲。”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山魈》:某公夜卧山寺,有鬼辟数门而入,“实立塌前,殆与梁齐。面似老瓜皮色,目光?闪,绕室四顾,张巨口如盆,齿疏疏长三寸许,舌动喉鸣,呵喇之声,响连四壁,公惧极。……乃阴抽枕下佩刀,遽拔而斫之,中腹,作石缶声。鬼大怒,伸巨爪攫公。公少缩。鬼攫得衾而?之,忿忿而去。公随衾堕,伏地号呼。”山魈作祟也。 山魈也是一种动物,有灵气,民间称其为“山魈娘娘”,亦作“三霄娘娘”。旧时民间有的人家闹魈,在空房和无人居住的楼上搬动东西。传说山魈性情多疑,胸怀狭窄,容易生气,喜欢猜忌和报复,懂人言,能作人语,对它只能设神案、摆供果进行敬奉,如果得罪了它,它便发脾气,砸东西,将家中的东西搬至别处,甚至到处放火,弄得鸡犬不宁。因此来了魈的人家,语言行动要特别小心,说话不能高声,放物不能太重,深恐引起它的怀疑生气而作祟,人们对它都是敬而远之,委婉地请求它到别处去。一般认为山魈在一处住上一段时间后都会离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