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岁时节日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岁时节日分类:【中国民俗】 岁时节日是云南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风俗志》云:“云南之节令,元旦、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夏至、除夕,风俗与中土类似。”云南汉族与中原汉族一样,很早就有了历法,所以云南岁时节日来源都比较古老,内容也比较丰富。云南一些少数民族,如彝族、白族、傣族、纳西族、傈僳族、哈尼族、拉祜族、佤族、基诺族、独龙族等,也都有自己的历法,因此他们除了和汉族有某些共同的节日外,也还有本民族独特的岁时节日。 立春二十四节令之一。云南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立春俗称“打春”,时间在农历腊月尾或正月初,约公历2月4日前后,民间有“春打六九头”或“春打五九尾”之说。传统的算法是,大寒后15天,斗指东北维为立春,这时太阳达到黄经315°,气温开始上升,我国习惯将此作为春季的开始。《礼记?月令》记载:“周天子以立春之日亲帅公卿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后汉书?祭祀》亦记:“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勾芒,车旗服饰皆青。”此风至今在云南还有流行。人们于此日到郊外野游,谓之“迎春”。旧时,在滇西、滇东一带还盛行“打春”,即鞭打象征农事的土牛。由一人扮“勾芒神”,鞭打土牛,叫“鞭春”。接着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叫“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祥。此俗由来已久。 春节又称“年节”。云南各族共同的节日。云南因民族众多,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各不相同,过年时间也不一致。汉、白、纳西、壮等民族,都以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五为春节(有的还包括除夕到正月十五)。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则以傣历正月(约农历三月)为新年,俗称“泼水节”。哈尼族则以十月为岁首,在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过年。苗族有的也在十月过年,但不是龙日,而是亥日。普米族以腊月初六为岁首,傈僳族则在相当于农历的十二月过年。怒族在农历十二月初五到正月初十过年。苗、布依等族则过“六月年”。藏历与农历基本相同,因此藏历年与春节也相差不了几天。不过现在有些民族除过本民族的新年外,还与汉、白等民族过相同的春节。 (1)汉族过春节。春节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初一过去称“元日”、“元旦”、“元正”、“元辰”、“正旦”等。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为区别于公历新年元旦,故把这一天改称为“春节”,但人们仍旧习惯把它看做是新年,俗称“过年”、“过大年”。旧时,在滇中、滇南地区,除夕清扫庭院,门上换上新对联。有的家庭还要在门前悬挂灯笼,屋内铺青松毛。《滇南杂记》说:“新正元旦,民间采松针铺地以代氍毹,名曰‘松衣’。”有的地方除夕晚上老小必须洗脚,俗说,“三十晚上洗个脚,处处赶得着”。初一一早起,年轻人要去“挑头水”。打水时在水中丢几个铜钱或硬币,表示“买水”。老人则点灯烛、焚香,以鲜果、砂糖、米花糖等供奉祖先。节日期间,家人拜祖先,幼辈拜长辈。初二后,携带礼品至亲戚朋友家,互相拜年。长辈对来拜年的幼辈要给压岁钱。此外还有文娱活动,如耍猴子、龙灯、打秋千、跑旱船、踩高跷、唱滇戏、唱花灯以及游园等等。 (2)白族过春节。春节白语叫“过则旺”,即过正月,也就是过春节。绝大多数白族地区过节的时间与活动内容都与当地汉族基本相同。节前宰杀年猪等是云南汉族和许多民族都有的习俗。除夕打扫庭院,全家团聚吃除夕晚餐,除夕夜守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去挑水,以示勤劳等,也与汉族相同。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早餐吃汤圆,以示生活甜蜜,全家团圆。 这里值得介绍的是,在初五或十五晚上,洱源凤羽要举行传统的“踏美之歌”活动。“踏美之歌”系白语,即跳马舞。马是纸扎的,一般是四匹,马腹内装灯,人也是四人,扮成生、旦、净、丑,各把马套在腰间,在唢呐、锣鼓伴奏下,仿马的奔跑、踢踏动作进行表演,与北方跑旱船相类似。晚饭后,以村为单位组成贺年队,到当地名门望族或殷实之家进行祝贺。贺年队每到一家,主人都热情招待,并燃放鞭炮。贺年队跳一通马舞后,领队的便向主人祝贺道:“新年新岁,万事顺遂,你格亥司(人健康、身体好)、格歹汉非(鸡猪饲养得好),顺顺遂遂。”或根据主人情况,是官宦之家或经济大户,即兴编词,最后都以“自从今晚庆贺后,贵府幸福万万年”做结语。这时贺年队、观众和主人都一齐欢呼:“好!好!好!”在热烈的祝贺声中,贺年队向主人告别。主人捧出红包及烟、茶、瓜果等礼物答谢。 白族支系勒墨人过年,则与内地白族不同,较多地保留了白族古老习俗。年节日期由老人根据古老历法推算决定。虎氏族一般在农历十一月二十日至三十日的龙日开始。龙日相当于内地的除夕,蛇日为大年初一。木氏族比虎氏族晚12天。闰年的时候又有不同,但一定要在龙日和蛇日过年。龙日杀年猪,大家分享。未杀猪的人家,也能分到一份。勒墨人过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除夕各家都有人爬到房头,在房上撒一小碗猪血,再把糯米粑粑掰成小块粘在门、柱、柜、弩弓、砍刀、锄头、纺车、石碓等上面,边祭边念无灾无病、粮食丰收、六畜兴旺、吉祥如意等祝词。祭毕将祭品喂狗吃。 接着祭祖。祭祖一般由巫师主持,也有由族长主持的。挨家祭祀,祭完一家祭另一家,直到全村各家各户祭完为止。祭时要在屋内插一支松枝,叫“祖先树”,同时点一炷香,并供上米饭、粑粑、肉、酒等,由主持人将历代祖先的名字念一遍,请他们回来过年,并请他们保佑子孙无灾无病、粮食满仓、人畜兴旺,就算祭祀了。 最后祭灶神。祭品同样有酒、肉、米饭、粑粑等。祭祀的主要内容是请灶神上天不要说坏话,要多说好话等。祭祀完毕,全家才能吃晚饭。 翌日,鸡叫头遍,各家再自己祭祖,然后祭养猪、养羊、养鸡等鬼和挣钱鬼。第三天,鸡叫第三遍时,各家再祭祖,接着全村男子携带食品到村旁祭娱乐场地、祭财神、猎神,然后大家喝酒吃东西、娱乐,尽兴方散。 (3)彝族过春节。彝族称“彝年”或“十月年”。根据彝族历法(太阳历),一年10个月,每月36天。年节无固定的日期,一般在十月上旬择吉日举行。若来年是丰收年,则这一天可继续沿用,否则另择日举行。旧时,彝族年一般举行三天。第一天,“点烟火”接祖。清晨,青年们鸣枪放炮庆贺新年,并点起袅袅青烟指路―――迎接祖先回家过年。这一天,人们忙着宰杀年猪,大家簇拥着杀猪能手,每家杀猪,顺序以村中辈分大小而定,至屠宰完为止。猪宰杀后取部分猪肝、猪肉烧煮,由男主人端至火塘上方祭祖,然后大家吃年饭。太阳落山时,以煮熟的坨坨肉和粑粑再次祭祖,以祈求来年丰收、平安。第二天,举行娱乐活动,与祖先同乐。这是青年男女们社交的最好时机。小伙子们身穿镶着花边的黑色斜襟上衣、宽裤脚长裤,头包青、蓝布帕,左前方扎一“英雄结”,威武英俊;姑娘们穿镶边绣花大襟上衣和百褶长裙,端庄秀丽。大家聚在一起,随乐起舞,尽情尽兴。有的还进行赛马、射箭、荡秋千、摔跤、蹲斗、角力等活动。中年男子到各家互拜新年,妇女留在家中招待客人。第三天,送祖。人们早早起来,再次以酒肉祭祖,并为祖先准备好上路的盘缠、干粮。送祖时,男主人向祖先祈求家庭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然后,鸣枪放炮,欢送祖先,也兼送年。 (4)哈尼族过春节。哈尼语叫“扎勒特”,即十月年。哈尼族行十月历法。农历十月为岁首,一般以十月的第一个龙日为新年。节期为5~15日。按哈尼族的传统习惯,年节的每天早饭前,家家都要用一个簸箕,装上三盅酒、三碗水、三个汤圆,抬到村口倒掉,以敬献祖先。然后再将三个汤圆及一块熟肉送到本家辈分最高的人家里,表示不忘祖根。有的地方,从年节的第三天开始,便把全村按户分成若干片,连续三天,轮流举行长街宴,哈尼族叫“姿八多”,意为互相轮流敬酒。当太阳偏西的时候,轮到的各户在锣鼓声中,将做好的菜肴用小簸箕端到街心,摆在事先备好的长篾席上。宴会开始,由“阿窝”(长老)致祝词后,众人便发出一阵“沙”、“数”的呼喊声,表示辞旧迎新。接着一人手拿鼓槌,有节奏地打牛皮鼓。在牛皮鼓、?锣伴奏下,两位“阿窝”手拿棕扇,离席起舞。随后众人亦由近及远,一对对加入舞者行列。这时场内不时发出“沙”、“数”的呼喊声,人们为舞者喝彩助兴,舞会至夜方散。 (5)苗族过苗年。春节苗族称“苗年”。一般在农历十月亥日举行。节前家家户户都要宰鸡、买肉、酿酒、做糯米粑粑,备好年节食物。节日早晨,人们把做好的饭菜,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祀祖先。同时还要在牛鼻子上抹些酒,作为对牛一年辛苦耕地的犒劳。节日期间,还要举行踩鼓、赛马、斗牛、跳芦笙、跳铜鼓等活动。过完节,人们就把芦笙、铜鼓藏起来,准备破土春耕。 (6)藏族过藏历年。藏历年与农历春节时间差不多,所以迪庆藏族既过农历春节,也过藏历年。藏历年,迪庆藏族称“阿达拉斯”,意为僧侣新年。藏族把过年、尤其是元旦,视为最吉祥的日子,因此特别隆重。大年初一清晨,家中青年男子都要到当地神山上插经幡、烧天香,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全家幸福安康。妇女到河边背回“吉祥水”,先给老人洗漱,再给耕牛饮用。要在佛龛前点酥油灯,供圣水,献供品,摆设“五谷斗”。斗用木料制成,外面绘有彩色的花纹图案,里面一半装炒熟的麦粒和蚕豆,一半装糌粑面和人参果,上面插青稞穗,放几小块酥油。有的人家还用酥油雕塑一个彩色羊头,置于斗上。“五谷斗”标志过去一年的好收成,预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7)普米族过“吾昔大”。春节普米语叫“吾昔大”,即大过年。每年农历腊月举行。具体日期,各地不同。节期一般为七天。初一清晨,主人在屋外烧一炉香,然后念新年祝词,俗称“招福”。意思是要把人间所有的福气都招进家门。祝词说道: 没有头就没有尾,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一日又一日,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旧的一年刚过去,新的一年已到来。在这吉祥的日子里,愿人间所有的福气,愿人间所有的吉祥,愿人间所有的财富,愿人间所有的美好,都到我家的木楞房……节日期间,父母要为13岁的孩子举行“穿裤子、裙子礼”,即成年礼。女孩仪式由母亲主持。女孩走到火塘右前方的女柱旁,双脚踩在猪膘和粮食袋上,右手拿耳环、串珠,左手拿麻纱、麻布,表示妇女所享权利和应尽义务。男孩由舅舅主持,做法和女孩一样,不同的是男人在火塘左边男柱旁,右手握刀,左手拿银饰品,寓意男子要勇敢和真诚。行过成年礼,孩子便算成人,可以正式参加社交活动。节日的最后一天,男女青年各带着炒米花,到附近山上举行“灭虫”仪式。他们把炒米花放在簸箕里,并各自将手镯取下,埋入米花里边,然后大家坐下,边吃边唱,吃一个炒米花,象征消灭一个虫子,直到吃完炒米花,才戴上自己手镯,返回村寨。 (8)基诺族过“大鼓节”。基诺族行太阳历,一年分13个月,以岁始(约为农历二月)过年,故称“年节”,也叫“大鼓节”、“打铁节”,具体日期,各寨不一,过去都由卓巴(寨父)、卓生(寨母)选定。基诺族过年有两项别具一格的活动,即是翻竹竿比赛和敲大木鼓。所谓翻竹竿比赛,是男女青年一起翻竹竿。做法是:比赛时,由姑娘扶稳竹竿,小伙子紧握竹竿下部,面向天空,将身子旋转360°,谁转的次数最多,谁就为胜。要夺取这个优胜很不容易,不但需要男子力大技熟,还要与扶竿姑娘密切配合,否则很难取胜。许多青年男女往往通过这项活动相互认识、了解、建立感情,所以人们把“翻竹竿比赛”称为“体育恋爱”。 敲大木鼓是基诺族在节日期间的另一个重要活动,大木鼓,基诺人视为最神圣器物。平时放在卓巴(寨父)、卓生(寨母)家里,严禁动用,只有在节日里才能敲击。节日清晨,卓巴敲响供奉在他家中的木鼓,作为节日信号。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来到剽牛场,集体举行剽牛仪式。中午,各家男性家长便将备好的肉、菜分别装进竹筒,并带上美酒,到卓巴家祭木鼓,同时聚餐。傍晚,人们抬着插满鲜花的大木鼓,由妇女们敲打着,载歌载舞,一起拥到广场上,尽情歌唱,尽情娱乐。 节日的第二天,按照传统习俗,人们要给寨里的铁匠每人送一只竹鼠或松鼠,并簇拥着铁匠及其徒弟到卓巴家举行摹拟性打铁。先杀一只鸡,把鸡毛粘在炉子、风箱、铁锤上,祭祀完毕,铁匠烧红一块铁片,然后作一个打铁动作,并边打边唱,场面十分热烈。 铁匠唱: 丁丁当,丁丁当,旧年过去,新年来到;不吉祥的事物被铁锤打走,我们用红公鸡迎接新的一年;祝愿新的一年粮食丰 收,人畜平安。 卓巴唱: 请来的寨神在我家吃过饭了,死去的父母也回来吃过饭了,请保佑全寨人丁兴旺、平安吉祥,请赐给我们风调雨顺,家家粮食堆成山,把妖魔鬼怪淹死在澜沧江里,让幸福像早晨的太阳照耀着我们。 (9)拉祜族过“库扎节”。春节拉祜族称“库扎节”。“库扎”为拉祜语,是年节的意思。拉祜族把大年初一称为“大年”,正月十五称为“小年”。过大年从年三十至正月初四,共五天。年三十这天,家家户户蒸糯米饭、舂糍粑,并将一些糍粑揉成小块,分别放在用过的刀、斧、锄、犁、铧等农具上,作为祭礼,以感谢它们在生产劳动中给人的帮助。太阳落山的时候,全家人站在家门口,面向西方祈祷,迎接祖先回来过年。初一凌晨,各家少女抬着竹筒到泉边去“抢新水”。拉祜族把新春之水视为纯洁、吉祥的象征。 (10)傈僳族过“阔时节”。春节傈僳族叫“阔时节”。“阔”是年,“时”是新,即新年之意。傈僳族行自然历法,把一年分为花开月(三月)、鸟叫月(四月)、烧火山月(五月)、饥饿月(六月)、采集月(七月、八月),收获月(九月、十月)、煮酒月(十一月)、狩猎月(十二月)、过年月(一月)、盖房月(二月)等季节。《云南备徵志》说,耕种皆视花鸟,梅花岁一开,以纪年,竹花六十年一开,以记甲子。《云龙州志》又说,以冬月初一为元旦,用粟叶为年树。傈僳族过年时节叫“过年月”,当在公历十二月至次年一月之间(农历冬天),即樱花、桃花盛开季节。傈僳族多居住在高寒山区,因此年前要用十多天的时间准备过年的柴火,这样就到年底了。在二十六、二十七两天(傈僳历的猪日和鼠日)打醮。二十八(兔日)杀猪、煮酒、清扫房间。二十九(龙日)蒸米饼,供死去的祖先用,也供过年期间家人食用。这种食物一年只做一次,平时不做。这天去采折松树枝,松枝数目要与全家男人人数相等,以示吉祥。三十(蛇日),即除夕,全家人都要回来,从晚上开始,禁止到别人家去,即使是亲兄弟也不能来往,直到初三才能走动。 初一鸡鸣时,各家由家长主持祭祀。祭品是一碗饭、一块肉、两块米饼。每一家都要将糯米糍粑撕一点放在桃树、梨树上,并盛一碗饭给狗吃,以报答“狗给人间带来粮种”,也给牛喂一点食盐,以表示对牛一年辛勤劳动的犒劳。然后祭门、屋梁和三脚架,最后祭祀祖先。祭祀完毕,全家吃团圆饭,在外不能回家的人,也要为他摆一套碗筷。节日期间,还要举行歌舞、射弩、射箭比赛。泸水、碧江、云龙一带的傈僳族还要到自治州首府六库以北12公里的登埂温泉参加一年一度的、别具一格的澡堂赛歌会。一时间,温泉的四周帐篷林立,各地歌手云集。赛歌时,男女双方分立,女的手拉着手,男的手搭着肩,舞者两脚随节奏移动,并不断交换位置,充满友谊和快乐。 ① (11)傣族过傣历年。傣历新年,即傣族的泼水节。详见“泼水节”条。 元宵节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因节日有吃元宵的习惯而得名。又因正月十五主要是观赏灯火,故又称为“灯节”。民间习惯称“正月十五”,或称“过十五”。晚上叫“元宵”或“元夜”。有说因正月十五吃的汤圆是汉代一位名叫元宵的宫女做的,故名“元宵”,又名“汤圆”。也有说是在民国初年,窃国大盗袁世凯改的,因元宵与“袁消”谐音,故民间流传民谣:“大总统,洪宪年,正月十五卖汤圆”。也有地方唱:“正月十五月儿圆,家家户户吃汤圆。”正月十五吃汤圆,是取团圆之意。元宵节是继春节之后又一个重大节日,至今云南城乡仍然普遍欢度。这一天,在昆明三牌坊一带,彩灯高悬,赏灯、赛灯,观者如云。还有猜灯谜、吃元宵等活动。灯展多在翠湖、大观楼等公园举行。 在大理一带,正月十五这天,家家户户杀鸡,祭祀祖先,庆贺年节结束。在剑川,白族妇女要过青姑娘节。相传青姑娘是美丽善良的白族妇女,因无法忍受公婆和丈夫的虐待,于元宵节夜晚,跳进海尾河自尽身亡。为了表示对青姑娘的同情,对摧残妇女的封建势力的抗议,便在每年元宵节,人们纷纷凑钱,买纸买颜料,专门请人扎一个“青姑娘”模样的偶像。头上缠着白包头,身穿专门染制的、用深浅颜色不同的蓝布拼缝成的白族妇女服装,白族姑娘们争先抬着青姑娘的像,来到街心的广场上,唱歌跳舞,唱《青姑娘歌》,隆重纪念青姑娘。这一天,在弥渡,还要举行盛大的花灯会。弥渡花灯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届时,各种各样的花灯登台表演。各族群众,都前往观看,热闹非凡。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又称“二月节”。谚云:“二月二,龙抬头。”民间传说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说来也奇怪,在这一天,云南许多地方真的就下起雨来。春雨贵如油:“细雨下得满地流,一年吃穿不用愁。”二月二下雨,预示着是年丰收。也有说龙抬头后,各种害虫就不敢出来。民谣云:“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因此滇西、滇中很多地方都把这一天定为龙王日,建龙王庙,届时要举行庙会,祭龙王,同时举行耍龙灯等活动,以应节序。 清明节各民族传统节日。又称“三月节”,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分后15天为清明节(约公历4月5日前后)。这时日行15°,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桃红柳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在这一天,人们喜欢出外郊游,谓之“踏青”。清明又是扫墓祭祖的好日子。清明扫墓在云南相当普遍,尤其是在滇中昆明、滇西大理一带,在清明或清明前后,几乎家家户户都要举行一次扫墓,当地叫“上坟”。有的是家族集体行动,有的是各家各户独家上坟。人们带着炊具和菜肴,来到祖坟。先将祭品供上,焚香、烧纸、洒酒,举行祭奠,然后全族人共同在墓地就餐。有的地方还有在清明节插柳枝戴柳帽的习俗。谚云:“清明不插柳,死了变黄狗。”鹤庆白族还要在这一天举行祭鸟活动。大家聚集在一个叫黄郁坪的地方,以唱白族民歌形式,赞颂鸟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并将带来的鸟食撒在树丛中、草坪上,让鸟来吃。爱鸟护鸟,蔚然成风。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午又称“端节”、“端阳”、“重五”、“诗人节”等。端午节是汉族传统节日,在云南彝、白、哈尼、纳西、回、藏、拉祜、普米等民族中也流行。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最普遍的说法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梁代吴均《续齐谐记》云:“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则认为,端午节是古代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活动,系龙的节日。现在的龙舟竞渡即与此俗有关。端午节这天,云南普遍流行吃粽子,饮雄黄酒,插菖蒲或艾叶于门,采百药、采百草,用菖蒲等草药熬水沐浴等习俗。有的人还把艾叶戴在头上。谚云:“端午不戴艾,死了变成猪八戒。”插艾之俗由来已久。《荆楚记》云:“荆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踏百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云南端午节,采百草、采艾叶的习俗很可能是受楚文化影响。彝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在这个节日,大人还要给小孩的手腕、手指或脚腕上拴红线,在脖子上挂装满草药的荷包,说是驱瘟避邪。 夏至节二十四节气之一。芒种后十五天为夏至。这天日行黄经90°。日影长至终极,白昼由此渐短。夏至前后是滇西一带农事最忙的季节,过了夏至插的秧就不易成熟。谚云:“夏至忙忙,点火插秧。”这一天有些地方要吃凉面条等,有“冬至糍粑夏至面”的说法。 乞巧节汉族传统节日。因时间在农历七月初七,故又名“七夕”。相传七夕为牛郎织女相会之日。《荆楚岁时记》云:“……为牛郎织女相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七夕乞巧、乞子的习俗,在云南也有。每年七夕之夜,老太太和少女,常常聚集在庭院中,仰望星星,边指边唱:“天皇皇,地皇皇,我请七姐下天堂;不要你的针,不要你的线,只要你的七十二样好针线。”然后每人从老太太手中接过针线,穿上针,引上线,就算乞得巧了。今有人认为,乞巧节实为古代的妇女节或女儿节。 中元节汉族的传统节日,但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流行。中元节,又称“鬼节”、“七月半祭祖节”。主要是祭祀祖先。多在农历七月十五举行,但白族却定在七月十四。在这一天,人们用纸给祖先制作衣服,并准备丰盛的食品,请祖先回来过节。这天白族还兴给死者烧纸包。纸包是专门印制的,内装纸钱等物,糊好,写上收包人姓名和寄包子孙姓名,然后和冥衣一块烧掉,翌日清晨倒入河中。云龙白族在这一天,人不能乱走动,更不能出远门。据说这天野鬼都出来了,若要碰上,一年都不吉利。元江白族在这一天不准杀狗。相传白族始祖是狗用奶喂大的,而养大始祖的这条狗恰在七月半这天死去,人们为了纪念它,禁止在这一天杀狗。 ① 中元节为祖先准备纸扎,俗谓“烧包”(陶立?摄) 中秋节各民族传统节日。又称“仲秋节”、“八月节”。农历八月十五举行。中秋赏月始于唐代,此前史书中未见记载,到宋代才有“中秋节”之名。从时序上看,八月十五正值仲秋,此时农作物已收获,人们庆祝丰收。在这一天,一般家庭都希望全家团聚,所以中秋节,也是丰收节、团圆节。中秋节食月饼至今还是人们普遍遵循的习俗。月饼,又称“团圆饼”,一入八月市面上就应时出售。只是价钱太贵,一般人家买不起。月饼原是平民食品,后来变成了贵族食品。在大理一带农村,很多家庭都自做月饼。仲秋月饼除自食外,还是赠送亲友的佳品。 旧时,中秋之夜还有拜月的习俗。月亮升起时,人们在庭院中置一香案,供桌上摆满供品,如月饼、瓜果之类,然后烧香跪拜。因月属阴,所以拜月都是妇女,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如今则打破了这个规矩。要是中秋日是晴天,有月光,人们就移餐桌到院里或凉台上,全家人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话农桑,议时政,儿童表演节目,其乐融融。花好月圆,人寿年丰,是中秋节的主题。 重阳节时值农历九月初九,故又称“上九”、“重九”。《风土记》云,俗上九月九日,谓之上九是为重阳节。因古人以九为阳数。重九即重阳。在这一天民间有登高、饮菊酒、吃花糕(糕谐高)、插茱萸的习俗。《梦粱录》云: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杜甫诗: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孟浩然更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何当戴酒来,共醉重阳节。所以人们又把此日称为“茱萸节”或“菊花节”。现在很多地方把它称为“老人节”。在云南还有一个特殊的意义是,1911年,云南革命党人为响应辛亥革命,举行“重九起义”,取得成功。所以云南人又把它作为革命纪念日。 另外,重阳节可能与农事有关,因为许多农谚都提到“九月九”。如“九月九,谷子过了斗”,“九月九,是重阳,场里还比地里光”,“九月九不下看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九月九,重阳节,瓜果摆满街”,“九月九,去做酒”,“九月九,九月糯米好做酒”等等。 冬至节二十四节气之一。大雪后十五天为冬至,此时日行黄经270°。是日白昼最短,夜最长,此后白昼渐长。谚云:“过了冬至,一天长一梭。”冬至后气候变冷,开始入九。《帝京岁时纪胜》云:“至日数九,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毕,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之图。”冬至节云南有吃糍粑的习俗。有诗云:“家家捣米做团圆,知是明朝冬至天。”白族人喜欢把糯米饭揉成锅盖大的米团,然后撕成小块,蘸着蜂蜜或麦芽糖汁吃。小孩子最喜欢吃,他们把米团拉长又缩短,一边吃一边唱:“日长日长,日短日短。”十分有趣。旧时,在这一天还有为死者送寒衣的习俗,现在已不多见。有的地方民间还有根据冬至的日期来预测当年冬天的寒暖。如农谚云:“冬在头,冻死牛;冬在中,暖和和;冬在尾,冻死鬼。”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节日。因十二月又称“腊月”,故又名“腊八”。本为佛教节日。相传腊八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为纪念这位佛祖,各大寺庙都在这天举行浴佛会,并仿效释迦牟尼在成道前牧羊女献乳糜的故事,取谷物及果实制成粥供佛,俗称“八宝粥”,又称“佛粥”。据说吃了增福。后来民间也做“腊八粥”,并渐演变成为风俗,至今流传不衰。现在云南有的地方这天还吃腊八粥。腊八粥,又名“七宝粥”。《武林旧事》云,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荆梦岁时记》云,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作为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圆,用则伤味。各地煮腊八粥的原料和做法大致相同。旧时,腊八粥除祭祖、赕佛外,可以赠送亲友,但不得过午。现在有些地方在腊月初八做腊八蒜,把蒜浸入醋中,春节吃,味酸辣,十分可口。 祭灶腊月二十三为祭灶日(有的地方是二十四)。祭灶是云南民间普遍流行的习俗。相传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往人间监察善恶的神,人们尊称为“东厨司令”、“灶君”、“灶王”,俗称“灶王爷”。范成大《祭灶词》云,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大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争斗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兮。滇西地区多将灶神像贴在灶墙上,两边有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达地降吉祥。”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给他设祭饯行。祭祀的食品中麦芽糖是少不了的。据说灶王爷吃了把嘴粘住,就不会乱说了。 除夕腊月最后一天为除夕。又称“除夕夜”、“大年夜”、“大节夜”、“大尽”、“年除日”。大月在三十,小月在二十九。过除夕习俗在云南普遍流行。除夕活动各地大同小异。一是打扫卫生,叫“除尘”,“除厄运”。俗云:“干干净净过新年。”清扫时,从内向外扫,意取除旧布新。二是贴春联,又叫“贴红”,内容五花八门。三是放鞭炮,“爆竹一声除旧岁”,据说放爆竹是驱逐疫鬼的。四是守岁。除夕晚上,全家团聚,终夜不眠,叫做“守岁”。午夜过后,晚辈给长辈磕头,长辈给晚辈红包,叫“压岁钱”。除夕零点辞旧迎新。俗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