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岁时食俗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岁时食俗

分类:【中国民俗】

江西人有定期改善伙食的习惯,城市兴“打牙祭”,乡村则月月有节日。城市中商店、作坊于正月初二“起牙”(有的地方为正月初四)。此后每月初二、十六为“牙祭日”,备办酒肉吃,称“打牙祭”,腊月十六“圆牙”。在农村,则每月最少有一节日,以调剂饮食之单调。所形成的岁时节日食俗沿袭至今。

春节期间,从腊月二十四开始,人们就忙着炸米?,制烫皮、薯干、年糕,杀猪宰羊,准备过年。农村还要赶制米酒、糍粑及各种腊味和点心。春节团圆饭菜肴很丰盛,赣南地区一般为十二道菜,意思是“年年有,月月足”。南昌地区则讲究四冷、四热、八大菜、两个汤。一般来说,炒年糕、红烧鱼、炒米饭、八宝饭、煮糊羹是必不可少的。炒年糕寓意年年高升,红烧鱼表示年年有余(如果吃鳜鱼,则表示宝贵有余),炒米饭表示粮食丰收,稻米成串,八宝饭表示八宝进财,煮糊羹寓意年年富裕(对小孩则表示黏糊住口,不乱说话)。赣南人吃八宝饭是在除夕深夜12点,而且是全家人共吃一份莲子八宝饭。这份八宝饭一般用糯米、莲子、红枣、芝麻、蜜糖等八种原料蒸煮而成。吃八宝饭预示新年里日子过得甜甜蜜蜜。

正月初七为人日,“人日以七种生菜为羹,互相饷遗。谚云:‘吃过七种羹,打点作营生’”(《瑞金县志》)。江西人时兴过上七,有“上七大过年”的说法。这天很热闹,同样杀猪买鱼,摆丰盛的家宴,从早闹到晚。

正月“十四夜,以秫粉作团如豆,谓之灯圆”(《乐平县志》);“元宵,为粉粢以祭祖”(《东乡县志》)。

二月春社。“春社,里民诣社所祈祭,约正人等到千以乡约,聚饮而返”(《湖口县志》)。“春社,乡间最重。有祀神果、祀神酒,少长三聚,宾朋畅饮”(《铅山县志》)。

三月清明节,“俗沿春饼,城面以麦,乡面以米,薄者佳”(《新建县志》)。“米粉杂艾萌作果,谓之清明节果”(《玉山县志》)。

四月有浴佛节、立夏节。“四月八日暮途穷,浮屠以梧叶汁蒸饭,遗诸俗家,名曰浴佛会”(《上高县志》)。“四月八日为佛生日,用乌繁叶捣汁浸米和糖,炊乌饭,即所谓青粳饭也,姻亲每相馈送”(《铅山县志》)。

立夏,“田家人多以茶叶蛋、米粉肉、熟田螺为是日点缀佳节之食品,或宰狗食之似亦仿古烹狗祖阳之意”(《上犹县志》)。

五月端午节。“晨食角黍、包子、蛋、蒜等,名之曰‘开聋’”(《安义县志》)。除吃粽子外还要煮许多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成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兜起来,小孩挂在脖子上,意在祝小孩“逢凶化吉,平安无事”。在南昌市各地,人们认为端午预示暑夏来临,疫病也开始流行,为了辟邪、驱虫,有饮雄黄酒之俗。

六月尝新节。“六月早稻熟,择辛日作新米饭,先荐祖考,然后合家食之,名曰‘食新’”(《进贤县志》)。“六月六,红酒炒鸡肉”(《南丰县志》)。

七月七乞巧与中元节。“七月七夕,家家设糕果,祀牛郎织女。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是夜具三牲……以祀先人亡者”(《铅山县志》)。

端午节吃粽子(刘孟桂摄)

八月中秋节。“中秋午宴,肴馔杀于诸节,夜具果饼赏月。以月饼相馈遗”(《南城县志》)。中秋时节金风送爽,桂子飘香,柿子、白果、栗子、石榴、柚子等时鲜果品应市。其中柿子又红又圆,人们认为它寓有吉祥喜庆、团圆完满的意思,所以最受欢迎。另外,南康、永新等地盛产柚子。这里的柚子果皮橙黄光亮、个大汁多、含糖量高,而且柚皮也是当地人喜食的家常菜。

九月初九为重阳节。“重阳,士人登高宴赏,以茱萸泛酒饮之,制糕点相馈”(《乐平县志》)。“重九登高,乡里蒸糍粑,烧薯元食之”(《上犹县志》)。清同治《广昌县志》也载:“九月食大豆,泛黄酒,插菊花,登高山。”这种习俗至今仍存。

“十月一日,谓之‘下元’,人家扫坟如清明,而杀其礼”(《南城县志》)。

十一月冬至。“冬至,祀祖于祠……岁将终,择日治酒,曰‘团年’,坐无姻戚,女嫁者来归亦禁入席”(《南昌县志》)。

十二月有腊八、小年、除夕三节。“腊八,以白米和枣豆诸物为糜食之,曰‘腊八粥’”(《湖口县志》)。“十二月二十四为小年,俗谓‘孩童过年’。夜,酒肴丰盛,一如除夕。晚饭祭灶,谓欢送神上天善事也”(《赣县新志稿》)。

月月有节日,除去节令、祭祀含义外,从饮食文化角度说,是一种调剂,为平时俭朴的饮食习俗增添了色彩。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