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岁时饮食习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岁时饮食习俗分类:【中国民俗】 节日饮食与节俗相连,各地不尽相同。 正月初一,俗称过年,又称春节。唐代长安这天要饮蓝尾酒,这是举行家宴的一种形式。饮酒时按先幼后长的顺序传杯,酒传到年岁最长者的末座称为蓝尾。同时这天还要吃胶牙饧,这是一种用麦芽制成的糖,认为吃了此糖可使牙齿坚固。白居易的“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就记述了这一风俗。唐代长安此日还要饮屠苏酒、花椒酒、柏叶酒,认为饮了这3种酒可以健康长寿。春节宴客则吃五辛盘,它是由5种具有辛辣味的蔬菜拼成的。人们认为吃了五辛盘,可以开胃,能把五脏中蓄积的秽气散发出来。今天关中一带群众喜吃葱、蒜、韭、辣椒等,可能就是唐代食俗的遗风。经过长期传承,到了近代,春节食俗已有了很大的变异。关中和陕北初一普遍吃饺子(陕北人称饺子为“扁食”),象征吉祥团圆;陕北有些地方这天吃钱钱饭,意为一年四季有钱花;也有吃软米油糕的,“糕”谐“高”音,取向上高升之意。关中除了吃水饺,有些地方吃大肉臊子面,面条又长又细,既象征钱串串,又兆长寿延年。陕南人则吃醪糟煮元宵,象征全家团圆,生活甜甜蜜蜜。各地春节吃食不同,但都围绕着“吉祥如意”安排饮食。 正月初五为“破五”,又称“送穷日”,陕北人吃五豆饭,兆五谷丰登;有的地方把麻豆置入锅中爆炒,谓之崩穷;关中人吃饺子,饺子像元宝,据说吃了不受穷;陕南人吃元宵,据说圆的食品可以堵住破了的窟窿,名曰“填五穷”。 立春日吃春饼,两张面片中夹春韭,在平底锅中烙熟吃,名为 “吃春”。 正月初七为 “人日”,农村多不重视此节,但也有些人以7种菜作羹,或以7种杂粮煮粥,象征7日之数。民间认为食此粥可除邪气,治百病。黄陵县人这天则是吃饺子。 正月十二晚上 “老鼠嫁女”,武功和安康一带要蒸老鼠馍,用面捏成老鼠状,取两个面片剪成耳朵贴在头上,再塞两颗花椒籽作眼睛,嘴里塞些红萝卜丝,意思是让老鼠吃饱,不要再祸害粮食和庄稼。据传老鼠馍的眼睛要做大,媳妇生的孩子眼睛才大,因而有些地方也有用两枚大枣做眼睛的。 正月十五叫元宵节,全省各地普遍在这天吃元宵。城市人一般都是买元宵过节,农村人则喜欢自己动手包。把糯米粉用水拌和成团,用手包上馅子叫汤圆; 把馅子捏成圆球形,醮上水放在簸箕里,加入干糯米粉反复滚动而成的才是真正的元宵。但现在不论用那种方法制作的,人们都把它通称为元宵。其馅子种类很多,风味各异,一般有什锦白糖馅、豆沙馅、枣泥馅、山楂馅、核桃馅、芝麻馅、玫瑰馅等多种,有甜有咸,食者可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有的人还喜欢在汤中放少许鲜姜,吃时会有一种姜糖的清香味;也有的人喜欢在汤中滴几滴糖桂花,芳香四溢,诱人食欲。吃元宵含有“人圆月圆”之意。陕北和关中,在元宵节这天,还炸油糕、包饺子,也象征吉祥和团圆。扶风人这天家家要做点儿馍,也叫奶奶馍,形如蝌蚪,有两个眼睛,带个小尾巴;在长武、彬县一带,农妇们要给儿童蒸些鸡、兔、鱼、鸟等形状的耍货馍,头上嵌两颗黑豆做眼睛,嘴里衔枚红枣,做得特别好看,既可作为儿童的零食,又可当做工艺玩具观赏。 正月二十日是补天补地节,据清代《临潼县志》载,女娲曾在骊山炼石补天;《蓝田县志》上亦有补天台的记载;《韩城县志》也说:“池阳以正月二十日为天穿。以红缕系饼饵,掷之屋上,谓之补天。”这天临潼、蓝田、韩城一带群众要吃补天饼,有的用面糊摊煎饼,有的用硬面烙烧饼,或用发面蒸饼,都是圆形、薄页。饭前还举行简单的仪式,由家庭祖母或主妇撕饼抛向屋顶,象征补天,然后扔向井中或搁在地上,叫做补地,此俗至今流传不衰。 二月初二日,是龙抬头节,这天全省各地普遍吃炒包谷花或炒豆子,认为小儿吃了炒豆豆,肠道不生寄生虫,正如童谣所唱:“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丰收。”长安、耀县一带则炒干馍蛋蛋,吃蝎子馍,俗叫“咬蝎子尾巴”。认为吃了这种馍,就把毒蝎和其他毒虫杀死了。黄陵、富县一带,这天的吃食是搅团,谚云:“二月二,搅一搅,一年四季用不了。”这天饮食最讲究的要算长武人,早晨要吃龙须面,面越长越好,认为龙须长,象征吉祥;中午还要吃龙鳞馍,心灵手巧的妇女,把馍做成“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图案花纹,还要做些五颜六色的花、鸟、鱼、虫,用竹签插在龙身上,形态毕肖,人不忍食。 清明节,延川人蒸食面老虎;黄陵人吃罐罐馍;韩城人吃合子馍,把韭菜或菠菜拌上臊子或鸡蛋,夹在两页面片中,用小碗沿边一滚,封住口,放在锅中烙熟吃。米脂、佳县一带,清明前后,农家妇女要“蒸雁雁”,用面团捏成各种姿态优美的造型,如“双燕衔巢”、“展翅剪尾”、“比翼双飞”等,同时还要捏制一些精巧的动物形象,如蛇盘玉兔、猴戏仙桃、猛虎下山、雄鸡高歌等,然后用梳子摁上花纹,点上颜色,挂在墙上晾干,随时取食。各种动物形象中,以老雁、小雁最重要,老雁献给老人,祝愿健康长寿;小雁赠给儿童,祝其活泼聪明,展翅高飞。 四月八,延川人吃凉粉;黄陵人吃搅团,名曰“糊狼尻子”,意在把狼驱走。 夏至,大麦登场,关中人将大麦去皮,熬稀粥食用,称为麦仁饭。 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户户炸油糕,吃粽子,并以这些食品馈赠亲友。唐代长安人吃百索粽子,这种粽子上面缠着许多色彩绚丽的丝线和编织着花纹的草索。这种丝线和编织既是装饰,又象征吉祥如意。现代的粽子一般都是用笋叶包裹的,品类不下10余种,常见的有枣泥糖粽子、芸豆豆沙粽子、绿豆糖粽子、蜂蜜凉粽子等数种。近几年,汉中人包粽子则是用细纱布缝成细长的圆布袋,长六七寸,直径约寸许,把浸泡好的糯米装入布袋,置锅中煮熟,然后将布袋拆掉,切成片即可蘸白糖或蜂蜜食用。这种制作方法很简便,但却没有笋叶包的那股清香味,终不及笋叶包的好吃。这天陕南人还要煮鸡蛋吃,长安人要给已出嫁的女儿送“五毒馍”,把馍做成蛇、蝎、蜈蚣、蜘蛛等毒虫模样,认为吃了这种馍可免除诸毒的侵害。有些地方还有喝雄黄酒的习俗,据说这天喝了雄黄酒不遭虫灾。但雄黄的成分是硫化砷,涂在耳、鼻等处可防虫钻入孔道,食用则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六月六,避暑节。延安、绥德地区,每逢此日,民间家家户户“鸡初鸣,做绿豆汤,俗名浆水。天明,各携至祖茔浇奠,名解热”(见洪惠撰嘉庆《延安府志》)。至今陕北人这天还用酒浆、豆羹祭奠祖坟。陕南人这天把大米炒熟或把锅巴烧焦,用水煮沸,再掺些浆水一起吃,俗叫米儿茶或锅巴茶,既解渴充饥,又防暑消食。 七月七,乞巧节,这天夜里,妇女们在庭院中陈列献上新鲜瓜果,乞求织女赐福赐巧,祭拜后将瓜果分食,称为吃乞巧果子。黄陵人此夜则吃烙饼。在合阳一带,母亲要在这天给女儿蒸“簸篮馍”,祝愿女儿心灵手巧。 八月十五,中秋节,此夜月色明于常时,人们认为这一天的月亮最大最圆,故以中秋之月为团圆的象征,在我国民间把此节视为仅次于春节的重大节日,这天家家要吃瓜果,吃月饼,并以月饼馈赠亲朋好友,以作为祝福亲友阖家团圆的象征。长安一带,这天家家除了买月饼吃,还要自己动手做团圆馍吃,馍是两层面片中间夹芝麻。上层用大老碗拓个圆圈象征月圆人圆。此馍全家每人都要吃一块,人如短期外出,可切一块留下,姑娘如已出嫁,也要派人送去一块。陇县一带,这天吃核桃饺子,花样很多,小巧精美,有的只有麻雀蛋大小。 九月九,重阳节,长安人有吃重阳糕和送花糕的习俗。古诗云:“中秋才过近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面夹双层多枣栗,当筵题句傲刘郎。”这首诗说明自古以来,人们在重阳节里要吃花糕。节日前一天,家家都用麦面做重阳糕,大如竹筛,一般有三四层,每层都要垫上红枣,最上层还要做一条龙。在龙的周围要插上用面捏的石榴花、桃花、佛手; 还要用面捏出凤凰、孔雀、鸳鸯等吉祥如意的鸟儿。有的把花糕做成宝塔状,高达9层,上面再做两只小羊,以象征九九重阳。此日娘还要给出嫁的女儿送花糕。馈赠亲友的花糕称丰糕,意在庆贺农作物的丰收。陇县制作的重阳糕也很考究,花糕的主体部分是用馒头做内馅,外包一层发酵好的面,做成圆锥形,表皮嵌入核桃仁、花生米、大枣等,上面再用蛇、兔、鸟、花朵等面塑装饰,染上色彩,置笼中蒸熟。花糕大小不等,一般底部直径和高,分别为1尺左右,重达三四斤,从顶到底披红着绿。有花、有鸟,宛如一座山丘盆景,形和色都很可爱。馈赠亲友的花糕,捏成蛇、蝎、蜘蛛、蛤蟆等形象,表示对五毒的降服,意在祝愿亲友吉祥安康。陕南一带此日则是吃糍粑,用新收的糯米制成节令美食,以享受丰收的欢乐。 冬至,又称冬节,这天关中家家户户吃饺子,饺子形状像耳朵,据说这天吃了饺子就不会冻坏耳朵。农村有 “吃顿冬至饭,一冬不咳喘” 之说。旧时关中西部一些地区,在冬至这天,学生的家长还要炒四碟菜,买一壶酒,装在方盘内,端去慰问老师,名曰冬至敬师。随着时代的变迁,此俗现已消失。 腊月初八,俗称腊八节,这天家家都吃腊八粥,这种粥比平常的稀饭稠,米中掺猪、羊肉丁,萝卜、白菜、豆腐及调料等,有的人在粥里还煮些面条。韩城市的腊八饭则多为甜食,用红豆汤煮米儿面,内放核桃仁、花生仁、板栗、红枣、红薯等。潼关一带则是吃辣(腊) 汤面。腊八饭不但人吃,还用它喂牛、羊、鸡、狗和果树。这天把喂鸡盆子端出来,娃们就唱 “鸡娃鸡娃吃腊八,吃了腊八下疙瘩”,“鸡娃鸡娃吃线线 (面条),吃了线线下蛋蛋”。同时还把腊八饭抹在果树上,一边抹一边口中念念有词: “大树小树吃腊八,明年结果成疙瘩。” 腊月二十三,祭灶日,又叫过小年。《同州志》 载: “二十三日,祀灶,用糖饼,以泥灶神。口祝曰: ‘毋以恶事诉上帝也。’”民间祭灶多用胶牙糖,意在 “粘住灶君的嘴”; 有的用糯米糍粑祭,谓之堵喉咙; 有的用酒糟抹在灶门口,谓之醉司命。扶风、岐山一带,此日家家要做灶干粮,大小如碗口,上有花纹图案,专门奉献给灶君作为远行的干粮。这些吃食,名义上是供灶君,实际还是人吃的。20世纪50年代以前,韩城在祭灶的这天,午餐要吃枣泥酿面,将软糜子面蒸熟,里面包上枣泥,捏成椭圆形的角子,用油炸熟后吃,近几年软糜子种植很少,多以吃油糕代替。 腊月最末的一日称除夕,民间俗称年三十。除夕与春节相连,我国普遍重视此节。一进入腊月,人们便开始准备过年的吃食。过了腊月二十三,家家都要宰猪杀鸡,购买果品年货,因而除夕的饮食要比一般节日丰盛得多,诸如香肠、烧鸡、果品干炸之类,家家无不具备。在关中农村除夕这天的午饭,家家兴吃宽片片面,意思是希望年年的日子过得宽宽展展;入夜时分,各地无论贫富,家家户户都是老少围炉团坐,喝守岁酒,吃年夜饭。清人顾铁卿《清嘉录》卷十二载:“除夕夜,家家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语,名曰‘年夜饭’,俗呼‘合家欢’”。此夜陕北、关中普遍吃饺子,这天晚上“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陕南人这天则炒菜吃大米饭,其中鸡和鱼是少不了的,“鸡”谐“吉”音,兆来年吉祥平安,“鱼”含“年年有余”之意。年夜饭要格外多做些,剩下的越多越好,“剩”、“盛”同音,意为“岁岁粮丰盛,年年食不尽”。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