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岁星纪年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岁星纪年

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纪年法之一。岁星即木星,又名应星、经星、纪星、摄提、重华。古时沿黄赤道带自西向东分周天为12次,即:星纪、玄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木星12年(实为11.86年)一周天,岁行一次,故谓岁星。岁星纪年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以所舍宿次纪年。《左传》、《国语》首出,如:“于是岁在降娄”(《左传?襄公三十年》),其纪年资料与实际天象相差甚远,当系著者上推所得。岁星自西向东,与自东向西的12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方向相反,纪年殊感不便,星占家设想出假岁星太岁(亦名太阴、岁阴)与岁星背道而驰,并据以纪年,是为太岁纪年。“岁星与大(太)阴应(相应)”(《五星占》),如太岁在寅,则岁星在丑,太岁在卯,则岁星在子,依此类推。又取摄提格、单阏(chán yān蝉烟)、执徐、大荒落、敦?(zhāng脏)、协洽、?(tūn吞)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困敦、赤奋若作太岁在寅、太岁在卯等12年份名称(据《尔雅?释天》)。后受干支纪年影响,依10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配以岁阳名:阏逢、旃(zhān占)蒙、柔兆、强圉(yǔ雨)、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yì义)、昭阳(据《尔雅?释天》),将岁阳、岁阴名依60干支顺序相连,如甲寅年称阏逢摄提格,乙卯年称旃蒙单阏等。岁星恒星周期为11.86年,84.7年超辰一次。西汉刘歆提出144年岁星超辰一次。太岁亦随之超辰。东汉《四分历》后废止岁星纪年,沿用干支纪年法。星占家以为“岁星所久处者有卿(庆)”(《五星占》),“所在国不可伐”(《史记?天官书》)。方士术数又衍化出“太岁头上动土”、太岁所在不得兴土木等迷信说法。

以木星的运行周期来纪年的纪年法。这种纪年法盛行于东汉王朝以前。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木星约12年运行一周天,人们把周天分为十二分,称为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经 一次,就用木星所在星次来纪年。因此,木星被称为 “岁星”,这种纪年法称为岁星纪年法。此法的起源年代尚不清楚,但在春秋、战国之际便很流行。当时诸侯割据,各国都用本国年号纪年,岁星纪年可以避免混乱和便于相互间交往。《左传》、《国语》 中所载“岁在星纪”、“岁在析木” 等大量记录,都是用的岁星纪年法。除了十二次之外、天上又有十二辰的分划(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来称呼) 它的计量方向和岁星运行的方向相反,即自东向西,由于十二地支的顺序为当时人们所熟知,于是人们又设想有个天体,它的运行速度也是12年一周天,但运行方向是循十二辰的方向 这个假设的天体称为太岁,当岁星和太岁的初始位置关系规定后,就可以从任何一年岁星的位置推出太岁所在的辰,因而就能以十二辰的顺序来纪年。当时又对太岁所在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年,给以相应的专名,依次是: 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协洽、?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如《汉书?律历志》下记载: 汉高祖元年 “岁在大棣 (鹑首),名曰敦?,太岁在午。” 有了地支关系,再配上天干,就与干支顺序相联,在岁星纪年中,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年也给以专名,依次为: 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昭阳。这样、甲寅年可写为阏逢摄提格,其余如此类推。这些岁名在不同的古书中有不同的写法。以上所列为 《尔雅?释天》所载的通用写法。岁星实际约11.86年运行一周。过80多年,岁星实际位置将超过理想计算位置“一次”。岁星纪年法用久之后,就与实际天象不符。于是需要改革历法,调整岁星和太岁的位置。因此当时各种历法的岁星纪年法是有出入的。汉代太初以后,岁星纪年法与后世的干支纪年法相连接,从太初上溯至秦王朝统一天下时,岁星纪年比干支纪年落后一辰,上溯至战国时期则落后二辰。西汉末年刘歆提出岁星每144年超一次的算法,但没有被王朝统治者采用。东汉王朝改用《四分历》,岁星纪年法废止,而干支纪年法得以沿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