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岩画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岩画

分类:【地域文化】

岩画,在我国大陆的许多省份和台湾本岛都有,被学者们称为史前人类最为重要的记事达意的方法之一,

是史前人类记录自己的生产、生活和信仰的图画。

岩画作为考古学的内容之一,不仅受到考古工作者的重视,民族史、美术史工作者为了研究民族来源、迁移,为了研究铭刻、美术发展史,也已极大的热情参予研究。对于台湾发现的岩画,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无法进行现实考察,只能按照台湾学者和大陆学者的研究,做一综合叙述,并就其来源略作讨论。

1978年,台湾学者高业荣在本岛南部山区高雄县的万山一带对三处岩画进行了考察。1979年、1984年,他又三次前往进行观察研究之后,撰写了《迈向原始之路――记万山岩雕群发现及意义》,

详细叙述了万山岩画的发现经过、位置、内容、制作技术及其意义,并有36幅插画(以下简称为《高文》),使我们得以了解其梗概。

万山岩画位于高雄县的茂林乡。按台湾现行的行政区划,属台湾世居民族(即通称的高山族)居住的30个山地乡之一,为鲁凯人的居住区之一。岩画有3处,都在万头兰山的东北方,分别叫孤巴察娥、祖布里里和莎娜奇勒娥。孤巴察娥岩画在绝壁上,面积约50平方米。图形有人头、全身人像、重圆纹、圆涡纹、对称倒挂式的曲线纹、蛇纹、曲线、凹坑,以及密密麻麻的凹点;连岩块的侧壁也雕有图案,是3处岩画中内容最丰富的一处。祖布里里岩画以脚掌纹为主。二十七八个脚掌纹,呈带状自左而右分布着,其间夹杂了许多凹点和凹坑。侧壁有一个脚印。莎娜奇勒娥岩画的顶端有两三处琢制的凹坑。凹坑以下有十余条曲线自顶端蜿蜒而下。另有少数三角纹、方格纹,以及数不清的凹点散布各处,有时呈星群状态排列着。

《高文》指出:万山岩画的共同特点是:(1)3处岩画都接近水源,依靠在绝壁的平缓坡上,是一群人或一个部落共营生活的理想环境。(2)制作方法以琢制法为主。(3)岩画本身都具备雄伟、神秘的外型,适宜做某种宗教仪式或集会的场所。高业荣根据岩画的伟大壮观和孤巴察娥、祖布里里与莎娜奇勒娥三处岩画图形的不同点,认为这三处岩画可能是三个不同部落或人群的创作品,分别记叙其部落源流或神话故事,并与他们的原始宗教密切相关。而他们都具有相同的工具和技术,显示他们具有共同的文化特质。

此外,盖山林、曾五岳、林涛在《漳州岩画》考察报告中,提及万山岩画中有人脚印岩画,即《高文》中的祖布里里的同方向排列的脚掌纹;人(兽)面像岩画即人头、全身人像形象;云纹即莎娜奇勒娥的星群状分布的凹点等,

只是概称略异。又据清蒋铺所纂《澎湖厅志》,该列岛中的八罩岛上,有座高53米的天台山,山中有块巨石,石上有一尺左右长的脚印,当地传说为八仙吕洞宾留下的足迹。

此说当不可信,也应列为台湾岩画遗迹之内。

万山岩画的内涵,与大陆各处岩画的含义有相通之处,也有相异点。如以人面像、星群状凹点或云纹象征对太阳神、对天体的崇拜,不仅见于万山岩画,也见于上节叙述的卑南文化的人面纹陶片。从图片上看,两个人面并列,轮廓周围光芒四射,面部似有5个圆点,上边两个象征眼睛,中间两个象征鼻孔,最下边的一个圆点当然是嘴了。这与岩画中的抽象化、图案化、简约化的制作方法或艺术风格十分相近,说不定内中有某些联系。这种崇拜天体的心理,自然是当时人出于对狂风(如台风)、暴雨、干旱等自然降害的危惧。他们只见雨从天降,无雨则旱。故需乞求天神护钓,获得好的收成。

我感到万山岩画与大陆岩画不能一概而论的是,万山岩画中有一幅“人面纹”,外形略似动物肾脏,其中画满黑点,

与布农族卡纳托旺(kanetovan)社头目刻的历板中,以一圆圈内画着许多黑点,表示背篓中有粟,意为外出打猎,

有相似之处。这种历板,相信传自古代,定非现代发明。种粟与打猎,是台湾世居少数民族在清代光绪之前的主要谋生手段。他们至今仍保留着传统农业祭祀中的这一盛典――粟收获祭,即著名的“丰年祭”。其次,蹄印岩画也不象北方牧畜民族那样,是为了畜牧业的兴旺而祈求地母保钓牲畜繁衍,他们只是狩猎活动而没有畜牧业。在前述考古遗址中,也没有一处可以称之为游牧文化的。故这类蹄印只能解释为指示猎物去向,或祈求地神保钓他们能在出猎时有较大收获而已。

关于万山岩画的来源,虽然当地鲁凯人传说是嫁到这里的一布农女子所作,《高文》已予否定。这是对的。我以为可以与前述卑南文化等东海岸的巨石文化,以及现在仍居住在当地的鲁凯人及邻近的排湾人的雕刻艺术,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在论述关于台湾东海岸巨石文化时,曾论及其与大陆东夷文化的关系,认为可能就是东夷文化传入的结果。东海岸的麒麟文化C

14

测定年代为距今3060±280年。从《高文》描述的琢刻方式看,似为以尖锐的石器制作,而东海岸巨石文化中的钻孔、突带或突起间比例准确,前者显得稚拙古朴,其时间当早于后者。万山岩画中的蛇纹,在排湾、鲁凯人的石雕、木雕中是很普遍的,他们崇拜百步蛇,认为自己是百步蛇的儿子。再从人面像这一岩画的主要题材看,万山岩画中有两幅人画像,“头发”都是直线向上,额上有一横线,

在排湾族莱(Rai)社Cholon家石墙上,也有一幅人头像,头上有与额平行弧线一道,直立的“头发”由此向上。

这两幅人面像颇有相似之处,技术上都是阴刻。那“头发”与其说是太阳光芒,还不如说成是戴在头上的羽饰更为恰当。根据排湾人的传说和美国学者对排湾语的研究,排湾语团各族可能原住在台湾西海岸,那里的黑陶文化可能与这个语团有关。

黑陶文化与山东龙山文化的关系,我们在前章已交代过了。如此说来,排湾、鲁凯人与万山岩画之间,以及与东海岸的巨石文化(那里也有太阳纹)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亲缘关系。但是,鲁凯、排湾人的石雕与木雕,对于万山岩画来说,是其流而不是其源。它的来源还是在大陆的东夷文化。

据宋耀良研究,中国岩画中的特殊图式――人面岩画呈线状型三条大分布带:一条从内蒙古赤峰地区到闽南、台湾的万山;一条从赤峰沿华北平原、河套平原向西穿过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到弱水东岸;一条从黄河北部的临河,溯黄河南下,分布在桌子山、贺兰山一带。他通过精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岩画的发源地是江苏连云港将军崖。最早的人面岩画成画年代距今有五六千年。

宋氏的这一发现是符合原始时代人类文化传播规律的。在那时,文化主要靠人群的迁移来传播。某个氏族或部落的人,因为天灾人祸,为了寻获新的繁衍栖息之地,往往从甲地迁往乙地。因而,他们又在乙地创作出在甲地的文化。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有的文化内容发展了,有的也可能失传。人面纹岩画正是这样,随着华北沿海的东夷族系人们的向西迁移而带到了不同地区。李德山在《倭人之祖考辨》一文中说:大约自三代(夏商周)时期开始,东夷内的部分民族为求生存发展而陆续离开祖居之地,进行多向迁徙。北上的一支或渡渤海,或从陆上而进入东北、朝鲜半岛,并逐渐散布于整个东北亚地区,是为东北夷。南下的一支逐渐定居于中国南部及西南部,是为西南夷。向东的一支,依靠娴熟的航海技术,陆续抵达今台湾、南洋群岛、琉球群岛及日本列岛。抵达日本列岛者,即是后来见史的倭人。

万山岩画正是由向东航海迁移到台湾、澎湖等岛屿的东夷族群的人们遗留下来的。比如说,在制作技法上,万山岩画属北方系统的琢刻法,而与广西左江等地南方系统的涂绘法不同。

所谓琢刻就是用尖锐的石器在崖壁上刻出凹线来,即阴纹组成的图案。这样,不论凹点或凹线的边缘,都呈不规则的曲齿状,线条似由凿点逐一连接起来的。这与连云港岩画也采用凹线雕的方法

是一致的。在图形上,万山岩画人头像、圆涡纹、重圆纹、蛇纹、凹点和脚掌纹,太阳与星辰案图等,也可以在连云港岩画中找到。但是,连云港岩画中的农作物图象,在台湾省万山岩画中,似未见报道。关于台湾省万山岩画与漳州岩画的关系,我持二者同源的观点。收入《福建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研究》一书的好多位论文作者,都将仙字潭岩画与连云港将军崖岩画作对比研究,几乎都认为两地岩画内容、技法、寓意相似。有的作者更直接指出:“我还以为先到闽浙的夷人,可能就是东夷。”(刘蕙孙语)“福建属古扬州之地,居民属古东夷,与江淮的土著有极密切的关系”(黄超云语)。

证以前引宋耀良之说、吕思勉关于此族在江以北者古皆称夷,在江以南者则称越,

凌纯声关于中国最古的基层文化似是起源和成长在亚洲的北地中海沿岸,尤其是在华北沿海地区,这中国的远古文化,在先史时代早向大陆和海洋各方发展和分布

等见解,均可说明福建与台湾的岩画文化,均是来源于华北沿海的东夷文化。要说闽台文化同根同源,那么,其根源就在于此。

川南珙县麻塘坝?人岩画,是仡佬族先民绘画艺术的典型代表。在螃蟹溪两岸的棺材铺狮子岩、九盏灯、付大四、天心项、硝洞、白马洞、倒洞、邓家岩、珍珠伞、三仙洞、猫儿洞、九颗印、玛瑙坡、地公庙、穿山洞等地悬岩峭壁上,均有?人岩画。岩画多以平手用土红画在岩壁上,大多分布在悬棺周围。所画的众多人物中,有骑马者佩剑、持棒、矛等各类武器,进行战争、渔猎等活动。岩画中,许多人物发型为椎髻;岩画中的动物,有马、牛、猪、狗、鸟、鱼等。此外,还有太阳、月亮、五角星、车轮、三角形、方形等图。岩画线条粗犷、古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仡佬族人古代生产、生活的情景。

哈萨克族的古代艺术遗迹之一。以阿勒泰山区为最多, 其次是塔城山区, 伊犁地区的天山。有哈萨克族之先民塞人、乌孙、康居、突厥的作品, 也有近古哈萨克人的手迹。内容主要反映哈萨克人的畜牧业生产, 狩猎活动。画面最多见的是羊、马、犬、人; 其次是毡房, 射猎、车辆、鹿、牛。少数画面雕刻得十分精致, 一眼就可辨认是出自成人或熟练的雕刻家之手。有的简单、质朴、幼稚, 显然是牧童或生手之作。这些岩画是研究哈萨克族古代社会经济生活和文化艺术的重要资料。

岩画是指用色彩绘画于岩石的画,或用特制的工具雕琢于岩石上的画。我国的岩画,无论是绘画的时间,还是内容和数量,在世界上都位于前列。黑龙江区域的岩画,就其内容来看,有人物,有动物,也有植物,所反映的是原始宗教信仰、渔猎畜牧生活情景,渗透了特殊的民俗心理。比较典型的有黑龙江省海林市群办屯岩画,交唠呵道岩画,阿娘尼岩画,阿城亚沟岩画等。

群力屯岩画。《宁安县志》载:“距城(宁安市)二百余里,呼尔哈河东岸……山壁石砣上隐约有朱红字迹,天气晴朗,人多见之。”这一记载就是指群力屯的岩画,“呼尔哈河”即今牡丹江,岩画是画在牡丹江边的陡峭的石砬峭壁上,岩石为花岗岩。此画是用红色颜料画在浅褐色的石面上,画的内容可分三区,上方画有树冠,在树冠的浓荫下,坐有男女二人;下有一人牵着头鹿,鼓腹、似高呼状;下有一木舟,前有一人划船,中有一人高举双手,似作撒网状,木舟后一人作撑舟状。从整个画面分析可见:上一组似为祖灵崇拜,祈祷祖先保佑子孙渔猎丰收;中间一组似为生育崇拜,祈望牲畜多孕多育;下一组似渔乐图,是捕捞的生活场景的生动再现。总之这幅岩画有图腾崇拜意蕴,在远古这里可能是个祭神坛。此画产生的年代,有的学者认为,可能是肃慎文化的遗存。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交唠呵道岩画。这一处岩画的位置在黑龙江上游的支流,额穆尔河上源、克波河源头之一交唠呵通道河畔的山岩上,岩画绘画的具体位置是在岩缝中间的石壁上,画面上所画的有马鹿、驼鹿、麋鹿及人牵驯鹿、猎犬和人物等。从画面的内容看,是游猎生活和畜牧生活的反映,人牵驯鹿,就已证明了当时的生活已不是简单的猎捕,已有了原始畜牧业。

阿娘尼岩画。其位置在额尔古纳河支流牛尔河(贝尔茨河)的支流阿娘尼小河的悬崖上。这一处的岩画也是用朱红的颜料绘制的,所画的内容有驼鹿、驯鹿、猎犬、围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画面上有萨满鼓。

在这些岩画中,我们的原始先人们为什么这样喜欢画鹿、画犬呢?就是因为鹿和犬跟人们的生活太密切了。在渔猎文化阶段,鹿是人们生活和交通的主要来源和依靠,人们吃鹿肉、穿鹿皮,在交通中,要用驯鹿来驮重,鹿当然就引起了人们的审美注意。而犬呢?犬是人们最早驯服的动物,尤其成为家畜后,就成了人们最忠实的好朋友,成了人们狩猎时的好助手,所以在岩画中犬便成了画手们的最喜欢画的主题。

生活在黑龙江的兄弟民族,多信奉原始民间宗教萨满教,岩画中出现了萨满鼓的画面,这就证实了萨满教的历史是多么源远流长,其产生的源头是多么久远。在岩画中画出萨满教,这不是单纯追求审美,而是说明萨满教从产生时起,就已经深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里是信仰的直白,其巫术的意义还是和渔猎生产实践直接相关的,当时在这神秘的岩画前,可能是萨满跳神的神坛,祈望神能保佑猎获更多的猎物。

阿城亚沟岩画。阿城亚沟岩画,又称“摩崖石刻像”,位置在黑龙江省阿城亚沟镇以东五公里的一处山崖石岩上,这座山当地人称为“石人山”,因山上有摩崖石刻而得名,这里是金朝的肇兴之地。据《金史》记载,金朝建国前,女真族的完颜部自漠干水迁居今阿什河,今石人山属于青岭山地范围,是完颜部活动的主要地域之一。正因如此,学者们论定,亚沟摩崖石刻像为金人所作。

亚沟岩画不是绘画上去的,是在岩石上刻出来的。刻法是以线刻手法为主,采用的刀法有直刀、侧刀、圆口刀,采用深浅转折等方法,把人体的多变的线条展现得活灵活现。

亚沟石刻像共是两幅,刻在两块相邻的花岗岩上。这两块神奇的巨石位于石人山的半山腰,背依大山,岩画有自然弧度,两侧峭崖陡壁,前面低缓平坦,石刻像在这里显得既隐蔽又神秘。两幅石刻像是一男一女,其人体比例和真人相仿。两像并坐前视,男像五官清晰,神情威武,头戴盔帽,足蹬尖头靴,手持短剑,左腿弯曲端坐;女像因年代久远,风雨浸融,五官已漫漶不清,但尚能辨清其轮廓,头亦戴帽,衣为直领、左衽,双手合袖,双腿盘坐,身体略向右倾斜。这两幅石刻像,结构准确,线条流畅,显示了雕刻者娴熟高超的技艺。我们认为这两幅石刻像似与神灵崇拜有密切关系。

岩画,这是我们的先人给我们留下的一笔特殊的美术遗产,我们应倍加珍惜与继承。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