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崇巫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崇巫分类:【地域文化】 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都产生于远古。人们为了沟通与它们的关系,并试图驾驭它、控制它,便逐渐有了巫术。但在最初阶段,这些巫术还是零星的、个人的心理与行为。逐渐发展,便出现了人与各种灵物之间的专职信徒,这便是巫。巫属于半神半人,是人类有了分工以后的产物。楚人灵物崇拜之风盛,继之兴起的巫风也盛,其间有必然的联系。 《汉书?地理志》说:“楚人信巫鬼,重淫祀。”巫风源于原始信仰,各个民族几乎无不古皆有之。但是,由于特定的地理、历史原因,特别是由于楚国对于巫的长期格外重视和推崇,甚至形成了突出的巫官文化,所以楚地巫风便更加盛行,影响尤其深远。巫教是原始宗教。道教是人为宗教,它既受发源于楚地的老庄之学的影响,又直接继承了楚地巫教的影响,有非常明显的巫风烙印。的的确确,“巫术或巫教活动中,一些作法方式,心理定势,甚至仪式、功能均为道教所吸收。道士们所乐于进行和善于进行的呼风唤雨,画符念咒,驱妖赶鬼等活动及其进行方法,基本上就是巫术。” ① 当然,它是发展和提高了巫教,同时又反转来对巫教产生了直接而巨大的影响。它们可说是风趁火势,火助风威,从而促进了楚地巫风的经久不衰,长期绵延。 在民间,巫教并无明确的定义、重要的经典,也无什么严格的组织形式,而是各传其道,各有所长;既有师传、家传,更有历史因袭和社会影响。民间道士、阴阳先生、端公、巫婆以及算命卜卦者等,都可说是它在某些方面的传人。他们的数量可观,几乎无地不有。至于一般的叫魂、驱邪、占卜、敬神就更具群众性了。同时它们也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了重要的民风。这种民风渗透到了生活的众多领域,涉及方方面面。 楚国的祖先实际上是酋长兼大巫。后来,巫的政治地位显赫,有的甚至位极人臣。这种传统至今尚依稀可见:有的从事巫术活动者,在民间往往还被尊称为“先生”,另眼相看,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在荆山深处的吹打乐班,凡能奏“沮水巫音”者,就受到特别尊重。如和别的乐班同时演奏,它就一定排在“大首”,而别的乐班则甘居“小首”。 《吕氏春秋?勿躬篇》说:“巫彭作医,巫咸作筮。”医与筮是巫的两个重要方面。历经悠悠岁月,此风依然不衰。《岳阳风土记》说:“疾病不事医药,惟灼龟打瓦,或为鸡子占卜,求神所在,皆古楚俗也。”现在,丹江口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小孩子都纷纷手持瓦碴,边打边唱:“二月二,敲瓦碴儿,蜈蚣、蝎子烂爪爪儿”。孝感一带,为防止小孩子尿床,母亲常引他们拜鸡笼,边拜边念:“鸡子鸡大哥,你替小伢夜里屙,小伢替你日里屙。”小鸡小鸭一旦踩伤昏迷,人们常将它放在木盆下边,边打边唱:“打打鼓,救救活,鸡儿(鸭子)死死鸭儿(鸡儿)活。”这些都和《岳阳风土记》的记载似乎不无相近之处,打着明显的巫术烙印。这类巫术很多,广泛流传在民间。端公、巫婆以及土家族的土老师等等,属职业、半职业性的巫师,他们的大量活动,更是多为巫术,其中也包括用巫术治病。这些人中,也有一些是懂医药的,常常巫医并用,以医的实效遮掩巫的欺诈,宣传其法力无边。这也是自古皆然的一个传统,其客观效果是“推动他们去用真才实学来代替骗人的把戏。” ② 这也是他们长期占有市场,并且受到一定信任和尊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了专业性的算命先生以外,民间广泛流传各种占卜的方法,其中比较普遍的和值得注意的有几种。 茅卜。《离骚》云:“索 茅以筵 兮,命灵氛为余占之。”王逸《楚辞章句》释:“楚人名结草、折竹以卜曰等。”折竹以卜的方法,比较常见。《太平御览》引《荆楚岁时记》说:秋分,“掷教于社神,以占来岁丰俭,或折竹以卜。”杜公瞻的按语:“教以筒为之,形如小蛤。言教,教令也。其掷法半俯半仰为吉也。”今人游国恩说:“用两片判竹,以细绳系其端,掷地。根据它的阴阳俯仰来占卜吉凶,过去在南方是很普遍的,叫做?(一作挂)。” ① “教”与“?”同音,占卜方法长期未变。大同小异之处是,现在有些地方并不“以细绳系其端”。结草以卜又是什么情况呢?成书于明、清之间的《孝感县志》,有如下记载: 上元夜,取茅草作两脚,又以一草为柱而挑之,置火边。乃取鸡毛附裙边,捋而祝之。神至,两脚自动为判,曰茅姑,亦曰毛姑。 咸宁市称茅姑为“火炉神”。请神时还有歌谣: 火炉姑,火炉神,正月请,正月灵。 一姑来,搭一脚,二姑来,脚不停。 三姑生得乖,不要人请自然来。 鸡毛作伴亲一亲,火炉神,显了灵,一翘一翘真开心。 本来是严肃的请神占卜活动,在这里已经带有游艺的味道了。在南漳县的荆山深处,至今还可看到请“茅草神”的,不过,大都已是小孩子的活动,几乎纯属儿戏了。长阳县的茅姑有所不同:她们是在夜深人静以后,暗暗抽下别人房顶的茅草,以桃木作为骨架,绑扎而成,也用来占卜。这些都和屈原时的情况一脉相承。 芦卜。这里不仅以茅作卜,还以苇作卜。《孝感县志》有关于“芦卜”的咒语: 天不灵,地不灵, 唯有洲港芦柴灵; 风炸口,雨低头, 半阴半晴裂破头, 放光大晴高扬头。 现在,民间还有老人把芦苇点燃,不断念上述咒语,视其不同的征兆,以占卜天气。 请紫姑神。这是古老而流传极广的风俗。《荆楚岁时记》说:正月十五日,“迎紫姑神,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李商隐在《正月十五日闻京有灯恨不得观诗》中说:“身闲不睹中兴事,羞逐乡人赛紫姑。”他是南阳人,南阳古本属楚。可见唐代,此风何等盛行! 宋人苏轼贬于黄州,曾写《子姑神记》,详细描述了请紫姑神的情况。《集说铨真》具体介绍了请紫姑神的方法: 今俗,每届上元节,居民妇女迎请厕(紫姑)神。其法:概于前一日,取粪箕一具,饰以采环,簪以花朵,另以银钗一支插箕口,供坑厕侧。另设供案,点烛焚香,小儿辈对之行礼。案上摊糁白米,扶者将箕口紧对案米,银钗即在米上乱画,略似笔、砚、剪、刀、花朵等物。祷者问其年岁若干,则箕口点若干点以示之。扶箕女谓乱画时,粪箕微觉加重,且转动不能自由。据此厕神之应响类如儿戏,且由坑厕请来,鄙亵甚矣。所称箕之转动不由扶者主之,其然岂其然乎? 这一活动,不久以前各地都有,不过,所用粪箕已改成了筲箕,名称也不尽相同,或叫请七姐,或叫请花姑,或叫请筲箕姑等等。在请紫姑神时,各地所念的歌谣,篇幅和内容都有差别: 门神,门神,莫管闲事。 请个七姐,问问年成: 大麦收几石? 蚕豆收几升? 它比较严肃、虔诚。又: 花灯闹得棱罗转,邀请七姑娘你来看。 …… 大门来,大花鞋;后门来,破草鞋; 来得早,黄丝袄;来得迟,披蓑衣; 一包胭脂一包粉,把给七姑娘擦花脸。 在这里,七姐已不象天上的神仙,而是人间的朋友;和她已无尊卑之分,而是可以平起平坐,随便调侃了。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致使他们必然成为强弩之末。 民间有多种看相的方法,其中以看手螺为最普遍,且有大同小异的歌谣,如: 一螺穷,二螺富,三螺四螺住瓦屋; 五螺六螺挑水卖,七螺八螺打草鞋; 九螺单,要当官,十螺全,点状元。 不同的歌谣对同样的螺数所作出的吉、凶、贫、富判断常常相反,可见其纯属迷信。 民间的禁忌特别多,黄梅县每逢初一、十五,忌说鬼、怪、蛇、鼠、虎、豹、豺、狼。如果避不开,就改称“鬼怪”为“神仙”;“蛇”为“小龙”;“老鼠”为“客人”。因为习惯上烧“倒头纸”都是三斤四两,所以做买卖都忌以这样的重量成交。出门、回家都选日期,“七不出,八不归,九日出门惹是非。”这些日子都犯忌。长阳土家族认为在某一时候见某种事物是不吉利的,有《忌讳歌》云: 正月不见鹰打鸟,二月不见人成双, ① 三月不见蛇晒肚 ② ,四月不见狗咬脏, 五月不拣河下鱼,六月不拣汗手巾。 对于可能会遇风险或者犯了忌讳的事,常常有不同的咒语,如在下水以前,孝感有《拍水拍胸》: 拍拍水,不怕鬼; 拍拍胸,不怕风。 相传,小孩用手指月亮,耳朵会烂。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母亲就要引导他向月亮作揖,同时自己唱《拜月亮》: 月亮哥,月亮哥,大人不记小人过, 小伢不懂事,莫割我的伢的耳朵。 上述种种,可见楚地巫风的一斑。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