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嵇康的哲学思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嵇康的哲学思想分类:【传统文化】 嵇康(223―262),三国魏时哲学家。字叔夜,谯国?(今安徽省宿县)人。曾官拜中散大夫,故世称嵇中散。“竹林七贤”之 一,被司马昭杀害 。主要哲学著作有:《养生论》、《难自然好学论》、《释私论》、《明胆论》等,收在《嵇康集》。在哲学自然观上,主张元气自然,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明胆论》);“浩浩太素、阳曜阴凝,二仪陶化,人伦肇兴”(《太师箴》);“天地合德,万物资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章为五色,发为五音”(《声无哀乐论》)。在心物关系上,以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声音以平和为体,而感物无常;心志以所俟为主,应感而发。然则声之与心,殊途异轨,不相经纬”(同上)。在形神观上,认为形神相互依赖:“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但更注重精神:“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提倡修心养神的“养生”说:“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生,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养生论》)。反对寿夭命定,表现了唯物主义倾向。在认识论上,强调理性判断:“夫推类辩物,当先求自然之理,理已足,然后借古义以明之耳。”反对“以己为度”的主观臆断和“以周孔为关键”、“立六经以为准”,认为只有跳出“六经”的樊笼,放开眼界,才能拓开对真理的认识。在言意关系上,属“言不尽意”论,认为“心不系于所言,言或不足以证心也”。嵇康反对司马氏集团提倡的虚伪名教,强调名教与自然的对立,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命题。他说:“每非汤武而薄周礼”。其理想的社会是:“崇简易之教,御无为之治,君静于上,臣顺于下,玄化潜通,天下交泰”(《声无哀乐论》)。要能使“君臣相忘于上,蒸民家足于下”(《答难养生论》)。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