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嵩阳书院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嵩阳书院分类:【文化精萃】 原址在河南登封县太室山(嵩山东峰)。原名嵩阳寺,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始建。五代后周改为太乙书院。宋太宗至道年间改称太室书院,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始改名嵩阳书院。《玉海》列为“宋朝四书院”之一。南宋已废。清康熙年间重建。院门前有唐天宝三年坚德感应颂碑,高约九米,宽二米,书法遒雅,雕刻亦精。 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原址在河南登封县太室山(嵩山东峰)麓。初名嵩阳寺,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77―499)始建。五代后周改为太乙书院。宋太宗至道元年(995)赐名太室书院,并赐印本九经。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复赐九经。宋仁宗景钓二年(1035),更名嵩阳书院,王曾奏置学官,赐田一顷。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曾讲学于此,为宣传理学重要阵地。南宋已废。清代康熙十三年(1674)重建。 初名“太乙书院”、“太室书院”。原址在河南登封县太室山麓。五代后周时就嵩阳观改为“太乙书院”。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七月,赐“太室书院”额及印本九经藏于其中。景钓二年(1035年)敕西京重修,并更名嵩阳书院。王曾奏置山长,给田一顷供膳食。南宋偏安江南后,渐渐无闻。金元时废。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知县叶封重建。十六年(1677年)邑人耿介及知县张?扩建,“有祠、有堂、有居、有斋、有房舍、有义田、有庖?之所、有丽牲之碑,缭以周垣,翼以廊庑。而规制始大备”。(清王日藻《嵩阳书院碑记》)后又增建书院别墅、藏书楼、讲堂、道统祠等。耿介、张?、汤斌等儒学大师先后在此讲学,均以阐发程朱理学,继承孔孟道统为己任,以“立志”、“存养”、“穷理”、“力行”、“虚心”、“有恒”为教育原则。耿介编有《嵩阳书院志》传世。院中原有汉武帝所封之将军柏3棵,故有“后人就柏而置嵩阳书院”之说。今犹存2。院前有天宝三年(744年)“圣德感应颂碑”,约高9米、宽2米,书法遒雅,雕刻亦工。 位于嵩山南麓大窑脚下,距登封县城3公里,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的睢阳书院和嵩阳书院)之一,它是影响后代几百年的宋明理学重要发祥地。宋明理学的重要创始人邵雍、二程兄弟(程颐、程颢)都曾来此讲学。其前身是一座佛教寺院“嵩阳寺”,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到隋时,此寺成为道观。唐高宗与武则天登游嵩山时,曾以此地为行宫,名”奉天宫”。后武则天中岳封禅时,在此宫前建“朝觐坛”,接受群臣的朝贺。此坛与峻极峰顶的“登封坛”、万羊岗上的“封祀坛”,合称为中原三坛。五代后周时改为书院,时称太乙书院。宋至道三年(997年)赐名“太室书院”。宋仁宗景钓二年(1035年)重修,更名为“嵩阳书院”。北宋时最盛,院中有生徒数百人。程颢、程颐兄弟是宋代理学中的“洛学”(因居住于洛阳而名)创始人,他们当时被任命为崇福宫的“提举”。崇福宫与嵩阳书院相邻,这时他们便来此讲学,各地学者都慕名而来这里就学。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清代初年著名的学者耿介(逸庵)、冉觐祖、窦克勤等也先后执教于此。嵩阳书院的规制,中轴线从大门至藏书楼共五进院落。首为先师祠,供奉与书院有关的先师先贤,其后为讲堂,讲堂后为道统祠,最后是藏书楼。两侧配房为“程朱祠”、书舍、学斋等。历朝置有学田,以充书院费用。这里山明水秀,为潜心于学术之佳境。院门正中有两棵巨大的“将军柏”。据传为汉武帝所封。嵩阳书院门前左侧有巨大的唐碑,高达八米,由六块巨石组成。额篆题“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身刻唐玄宗时宰相李林甫撰写的碑文,由著名的书法家徐浩用八分古隶楷书刻写,字体遒劲,姿态横生,是书法艺术的珍品。 在登封县城北3.5公里嵩山南麓,为中国四大书院之一。此地背山面水,居高临下,风景秀媚。书院原为北魏嵩阳寺,隋唐屡易名,五代改为太乙书院,宋仁宗时改为嵩阳书院。王安石变法,程颢等二十三人被贬,乃在此聚生徒数百人讲学,极盛一时。原建筑为五进院落,现存房舍60余间,多为明、清重修。现存主要文物,院西侧有“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唐碑,徐洗隶书,碑制宏伟别致,居嵩阳第一。院内有“汉封将军柏”二株,传为汉武帝亲封。 位于城北2.5公里。创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原名嵩阳寺,隋唐时名嵩阳观,五代后周时名太乙书院,宋初名太室书院,后改今名。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曾在此讲学。院内有古柏三株,相传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武帝游嵩山时,见三柏高大茂盛,封为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三将军柏明末毁于火,今仅存两株。大将军柏树干周长约6米,二将军柏周长近15米,被封迄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古的树木之一。院外西南隅立有“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高约8米,为嵩山最大石碑,刻于唐天宝三年(744)。宰相李林甫撰文,书法家徐浩所书,笔法遒劲,姿态横生,为唐隶之佳作。 宋代著名书院之一。原址在今汉南登封县嵩山东峰,原为嵩阳寺,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始建,五代后周政名太乙书院。宋太宗至道年间改称太室书院,藏九经于其中。仁宗景钓二年,奉旨重修并更名嵩阳书院。《玉海》列为“宋朝四书院”之一。南宋时废,清康熙年间,再次重修扩建,院落宽敞清静,馆舍高大幽雅,为历代学士所崇仰。 嵩阳书院与应天书院一样,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它座落在登封县北的嵩山峻极峰下,是由寺院改建而成的一座书院。 (一)北宋以前的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的前身是一座佛教寺院,名为嵩阳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因为座落在嵩山南麓,山南为阳,故以此名寺。当时寺中僧徒多达数百人。至隋时又改为道观,著名道士潘诞曾隐居于此,自称已活300多岁,多次上书隋炀帝,声称自己掌握有长生不老之术,炀帝信以为然,“为之作嵩阳观,所费巨万” ② 。潘诞称,服用他炼制的金丹即可长生不老,而要炼金丹需用石胆石髓,炀帝即令数千民工凿石,先后挖了几十处深达百尺的洞穴,仍是一无所获。潘诞又说可用三斛六斗童男童女的胆髓来代替,炀帝大怒,将他斩首。唐高宗时,崇信道教,曾在这里设坛祈雨,改寺名太乙观。后来,武则天游嵩山,曾以此地为行宫,名奉天宫。又在宫前建朝觐坛,接受群臣朝贺。因为这里后有群山峻岭,前有小溪回绕,清静幽雅,是学习攻读的理想环境。后唐清泰中(934―936),进士庞式即在这里聚徒讲学,舒元、杨讷等人,也以这里作为讲习学问的地方。周世宗时,正式在这里设立太乙书院(约在956年左右)。 (二)北宋时期的嵩阳书院
北宋建国后,对这座历史悠久的书院十分重视。太宗至道三年(997年),专门为书院赐名“太室书院”,并赐《易经》、《诗经》、《尚书》等经书共九种,合称“九经”。书院曾将这部九经刻版印售,以应学习的急需。书院本身有条件翻印这样大份量的经典著作,可见规模之大。至仁宗景钓二年(1035年),又诏令西京洛阳官员扩建这座书院,并赐名“嵩阳书院”,赐学田百亩充当经费,设置院长掌管校务。 嵩阳书院生员最多时曾达数百人,许多著名学者、思想家、政治家都曾讲学任教于此。如司马光任提举勾管崇福宫(在嵩阳书院东)的闲职时,曾在嵩阳书院担任讲授并撰写他的《资治通鉴》;宋明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等,也先后在嵩阳书院讲过学。尤其是程颢,他为嵩阳书院制定了校规学制和学习课程等详细具体的条例,为书院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嵩阳书院在当时名满天下,加之中岳嵩山是全国少有的名山胜迹,所以到嵩阳书院来讲学、学习、参观、游览的人士络绎不绝,盛极一时。 (三)宋代以后的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在宋代以后,历元、明、清各朝,虽历经兴废,却继续存在。现在的嵩阳书院是清代重建的。其中轴线从大门至藏书楼共五进院落,有先师祠、讲堂、道统祠、藏书楼、书舍、学斋等建筑。院门正中有两棵巨大的“将军柏”,相传是汉武帝以前的遗物。院门前右侧有“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李林甫文,徐浩书,字体遒劲,姿态横生,是书法艺术的珍品。另有明万历《登封县图》碑及历代碑刻,均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总之,嵩阳书院历史久远,在北宋时盛极一时,历元、明、清而不衰。中原地区许多有成就的名儒先哲,都在这里讲过学,或上过学。几个世纪以来,这座书院对中原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