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川剧的正统性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川剧的正统性

分类:【地域文化】

川剧的正统性表现为不同于民间艺术形式的艺术特点。在内容上,表现了正统的儒家文化传统;在表演艺术上,是宫廷文化的表演方式。所以在曲调、道白等方面都和平民文化有区别。

首先,川剧剧本的主题思想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君臣父子的等级观念,忠孝礼义的道德观念,因果报应的思想几乎处处可见。虽然在一些剧本中不乏批判封建主义思想,有贬恶扬善的内容,但基本上是从儒家文化的观点出发的。其次,川剧的正统性也体现在剧本有较高的语言修辞水平,不同于一般的口头语言。剧本不仅文字典雅,而且韵律、节奏明显,易于上口诵唱。有人甚至认为,川剧的唱段就是诗词,整个剧本就是一出诗剧。实际上,川剧的某些唱段、道白具有叙事诗的特征。这已脱离了民间平民文化的特点,走入了文人的欣赏范畴。最后,剧本的结构也有强烈的文学性。全剧的线索清楚,表现内容详略得当。因而既能有顺序地叙说事件的过程,形成完整的故事;又能构成具有复杂情节,人物较多的故事。这已不同于民间故事、传说。总的来说,川剧的文学性已经过正统文人的加工,迎合了宫廷文化的需求,因而不同于民间的文学艺术。

川剧正统性的形成是与巴蜀文化的发展过程相一致的。它受到了巴蜀文化中正统文化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

首先,川剧的正统性受到了皇家文化的影响。自秦汉开始,巴蜀地区就是宫廷要员的流放地,这些人进入巴蜀地区以后,广泛地传播了宫廷的礼仪、艺术欣赏的标准,皇家文化发挥了广泛的影响。唐代,由于中原的战乱,皇帝又曾三次“幸蜀”,中原大族随之入蜀;明清时期,皇太子多次被分封巴蜀地区为王。这些都大大强化了皇家文化对巴蜀地区的影响,模仿皇家文化已成为个人修养、社会地位的一种标志。川剧为迎合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的欣赏要求,必然会走向正统化。高雅的表演,正统的思想,应运而生。

其次,川剧正统性是巴蜀文学艺术发展的结果。由于巴蜀地理环境的优越,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迅速发展。早在汉代,巴蜀地区就产生了全国著名的文学家司马相如、扬雄、王褒,以后各个朝代,巴蜀文学家层出不穷。明代学者杨升庵就是著名的杂剧作者,他创作了众多的杂剧,剧本的文学性很强,因为他也是诗词、散文作者。他还在家中组织用巴蜀方言演出杂剧,这对于川剧的形成和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巴蜀地区的文化环境,使演员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许多演员都懂经史,提高了演出的艺术水平。从这个角度讲,川剧的正统性就是巴蜀文化先进性的反映。

最后,川剧的正统性也是巴蜀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交流的结果。秦汉以来,巴蜀地区就与中原地区有了频繁的交往,文翁曾派人到中原学习经典,提高巴蜀地区的教育水平。自唐以后,巴蜀地区的经济发展走向鼎盛时期,全国有“扬一益二”之称,吸引了全国众多的文学家到巴蜀地区。他们带来大量的中原儒家正统文化,促使巴蜀文学艺术正统化的发展。川剧也不会例外。川剧的五大声腔中,有四种声腔明显受到其他地区声腔的影响,如弋阳腔、梆子腔、昆腔等。

值得指出,在川剧的流派中,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坝”受皇家文化影响最为明显,因而是川剧正统性的代表。因为成都地区历来是巴蜀地区的政治中心,又是皇家流放、分封的集中地,深受皇家文化的影响。因此,皇家的欣赏标准在成都再现出来。据《啸亭杂录》记载:“惟弋腔不知起于何时,其铙钹喧阗,唱口嚣杂,实难供雅人之耳目。……时京中盛行弋腔,诸士大夫厌其嚣杂,殊乏声色之娱,长生因之变为秦腔。”成都地区的川剧表演高腔较少,以胡琴戏为主。这正是京城中以文雅为主的正统性反映。所以,唐幼峰在《川剧杂拾》中说:“盖板来自陕西,即秦腔梆子,一称檀调。与皮黄戏合称丝弦戏。……以今日而谈丝弦,当以成都通行唱法为正宗。”这正是“川西坝”的突出之点。

清王朝实行文禁,将戏剧演出分成“雅部”和“花部”。川剧除昆腔列入“雅部”外,其余唱腔均被列入“花部”,明令禁止“花部”的演出。由于成都地处政治中心,文禁影响极为显著,列入“花部”的唱腔剧目被迫停演,迎合皇家欣赏水平的绦弦剧目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川剧的正统性也就显得更加突出。这种政治干预的作用,也是川剧正统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总的来讲,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川剧的正统性有比较明显的表现。其中,宫廷文化、儒家文化则是正统性的核心。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