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川江船夫风情曲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川江船夫风情曲

分类:【风俗文化】

 脚蹬石头手爬沙,咳咳

弯腰驼背把船拉! 咳咳

一步一鞭一把泪,咳咳

恨不能把天地砸! 咳咳

这声声凄凉的川江船夫号子,不知已经唱过了多少世纪,唱出了多少代汉族川江船夫的风情习俗。

川江,是我国汉族第一大河位于四川的一段,汹涌澎湃的江流在这里像一柄巨斧,开山劈岭,在万山丛中奔腾而下,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川江三峡。在这“山塞疑无路,湾回别有天”的川江天险中,谁能相信早在几千年的洪荒年代川江汉族儿女已能利用简单的水上原始工具,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惊涛骇浪中航行? 早在春秋时期,川江的航运就有了相当规模,各种船只在江上往来。巴峡称一板之舟为艇。大船多数张帆而行。还有“王舟”、“木舟”、“桥船”等。西汉杨雄的 《蜀王本纪》记载: “蜀王有鹦鹉舟”。以上舟楫,虽无详细描述,但是可以推断,它们的形状、规格,已远远胜过一叶扁舟。随着历史发展,川江航运又有相继的发展。战国时,《战国策?楚策》记载有: “方船集粟”“循江而下”“一日行三百余里,里数虽多,不费汗马之劳。”《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更详,公元前260年,“秦将率巴、蜀兵六十万,大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浩浩荡荡,浮江伐楚。”西晋时,王浚灭吴时,造大船可容纳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把大船连接如水城,真可谓古代的 “航空母舰”。《隋书?杨素传》 中记载: “杨素在永安 (今奉节)造大舰”,名曰“五牙”,上有五层,高约百尺,左右前后设置拍竿六支,用以打击敌船。到了近代,帝国主义先后建立轮船公司,进入了洋轮入川的殖民时期,排挤和扼杀了我国的幼稚川航事业。直到1872年,我国最早的 “轮船招商局”成立,第一艘自己制造的“黄鹄号”轮船水下,才揭开了我国川江航运史新的一页。

传统航行在川江的船只,除小划子不包括在内,据重庆海关1891年统计有47种之多,这些种类繁多复杂的船只,形成各种专业性队伍,它们根据各自特长,专业定向,或载百货,或装大米,或运川盐,或运木材。而且,船名十分古怪: 如叫 “南板麻雀尾”、“鹅儿子”、“乌江子”等等。还逐渐形成了一些行会组织船帮。当时巴蜀一带有“楚帮”、“奉节帮”、“云万帮”、“忠县帮”、“重庆帮”、“涪陵帮”、“湖南帮”、“荆州帮”等八十大以乡土为纽带、自然结成的封建组织船帮。各船帮内对于运输价格,装运货种,约定俗成,互不干涉。这些船帮在各大港口都有各自的码头。各大码头,各船帮又都有各自的会首。会首是船帮的头目,他们占山为王,把关如虎,进行讹诈。他们还有一套行话,如称张大哥为“跳河的”,杨大哥为“咩河的”。他们是骑在船工头上的封建主,是地方一霸,如果过码头不弯船送礼,就要大难临头。他们或者开枪,或者派船追赶。任你货物再贱,手头再空,也得请会首头目上船,请客送礼。

川江船夫,大都为四川汉族贫苦劳动人民。传统的分工很简单,除了驾长,就是桡夫。驾长是航行的技术指挥,一般习俗每条船上只有一人。二十吨以上的大船才设有副驾长。驾长在财产上一无所有,受船主雇用,为他卖命。桡夫,俗称纤夫,他们下水扳桡,上水拉纤,全凭出卖劳动力为生。两三吨级的木船上,往往只用桡工一人,船行上水,他们就得从早到晚在江边拉纤。

“穷不习武,富不拉船”,这是旧社会川江船夫流行的一句民间谚语。因为,拉纤不仅劳动力强,而且生活艰苦,生命没保障。急水滩头,纤夫必须把身体几乎平行地面,两手紧抓滩面上的沙石,使尽全身力气,艰难地一步步移动,纤索勒得肩头流血姑且不说,如果这时驾长操作不当,就会“打张”,造成死伤。而且,江边上根本没有什么“纤路”,纤夫们经常要在悬崖边上,乱石堆中,自己找路走,万一大意失脚,就会断送性命。嘉陵江上有个羊角砭岩湾,是老船夫谈虎变色的地方。“羊角三砭,脚杆跳软”,这民间八字谚语道出了船夫全部辛酸。白龙江峡谷中,江心白浪滔天,江边峭岩壁立,纤夫行走的道上,只有一排在壁陡的岩石上凿出的凹坑,仅能容纳一个脚尖。它的上面还有几个专供五指爬攀的石孔。每到这里,就要由一个艺高胆大的人,递送纤藤,俗称“抓纲”。万一抓纲失误,就会葬身江底,连尸首都捞不起。

在繁重的川江扳桡、拉纤等等行船劳动中,生活在川江的汉族船夫用他们智慧的音乐天才,创造出丰富的 “川江号子”这类民间歌曲。川江号子源远流长。神州大地上,自有长江,有人类,有木船,就有了“川江号子”。千百年来,川江汉族船夫就在号子的统一号令下,拉着一叶叶小舟,过险滩、闯恶水,开辟了川江的航道。

川江号子,是生活在川江汉族船夫最早的民间音乐艺术,它与劳动节奏紧密配合,形成各种类型的号子。如在木船离岸后,船夫们就喊 “么二三号子”:

    (领) 哎,那个难倒拉哟勒紧,

    (合) 嗨,啊齐?,啊齐?,啊齐?!

快进滩时,船夫们就唱“见滩号子”,做好闯滩的准备。

当木船进入川江险滩,船夫们又唱起“招架号子”、“上滩号子”,到了紧要关头,则唱起“拼命号子”,和激流险滩展开一场触目惊心的搏斗。激昂的号子,紧张的气氛,几乎使人透不过气来:

    (领) 咳呀?,咳呀?,还有几桡!

    (合) 咳?! 咳?! 咳?!

    (领) 咳呀?,咳呀?,就过滩罗!

    (合) 咳?! 咳?! 咳?!

根据川江的特点和汉族民间行船习俗,过了急流险滩,江水的流速减慢,江面比较平静,船工们经过一场紧张的搏斗,战胜了险滩,这时,便放慢了扳桡的速度,好让浑身的筋骨松弛一下。伴随着这种强度较小的水上劳动,船夫们习惯地唱起了 “平水号子”、“下滩号子”和“数扳号子”。由于劳动强度不大,劳动节奏缓慢,这类号子表现在民间音乐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旋律性加强了,节奏性减弱了。它的句幅较长,领腔的旋律富有装饰性,常作大幅度的起伏进行,号子内容上也较丰富多样,有揭露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有陈述内心感受和愿望的,有谈古论今的,有叙说故事的,有唱戏文的,有诙谐逗趣的等等。

川江号子是过去生活在川江上汉族船夫的风情曲。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2:3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