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分类:【传统文化】

地方行政区划名。相传尧时大禹治水,分天下为9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舜又从冀州分出幽州、并州,从青州分出营州,共12州。每州长官为州牧。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为加强中央集权,除京师附近7郡外,分境内为豫州、兖州、青州、徐州、冀州、幽州、并州、凉州、益州、荆州、扬州与交趾、朔方13监察区,一称13州。各置刺史1人。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平吴后,分境内为19州,与东汉13州比较,分凉州为雍、凉、秦3州,分益州为梁、益、宁3州,分幽州为幽、平2州,分交州为交、广2州。南北朝旧州名称虽大体相承,州范围大为缩小,州数倍增。隋初有201州,下设郡、县两级。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废郡存州,以州统县。炀帝大业三年(607)易州为郡。唐承隋制,地方有州、县两级。据太宗贞观十三年(639)统计,共358州。玄宗天宝(742―756)时曾改州为郡。宋代州隶属于路,下辖诸县。元代州隶属路或府,直辖于中书省者称直隶州。明、清两代改州为府,又少数隶于省之州称直隶州,属于府者称属州或散州。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名。夏朝建立前,就有九州的传说。所谓九州,实际上是九个部落,部落所活动的区域称州。西周时,州是城内的行政单位。按《周礼》说,五党为州,五州为乡,州有州长。汉武帝时,全国划分为13部,后来也称13州,每州置刺史1人,为监察官。东汉末,将重要的州改为牧,派九卿充任,非九卿所领州的长官,仍称刺史。自此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魏晋时,州为地方最高一级政区,长官仍称刺史。隋唐时,州、郡并为一级,或置州,或置郡。长官称号较多,有长史、司马、参军等。宋朝州一级地方行政长官称知州。金代的州分为节镇、防御州、刺史州3种。明清两代的州,有直隶州和散州之别,直隶州与府同级,散州与县同级。

地方行政区划名。我国秦汉前有“九州”说,及“十三州”说,皆传说中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始于京师附近地区外,分境内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置刺史,巡视境内。东汉末始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历魏晋南北朝不改。隋废郡存州,旋改州为郡。唐复改郡为州。宋属于路,元属于路或府,明清时属于府,其不属于府而属于省的,则称直隶州。今在苗族、布依族、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亦设置自治州。又,我国古代民户编制,五党为州,计2500家。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3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