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巴蜀制盐史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巴蜀制盐史

分类:【地域文化】

巴蜀地区的产盐历史较早,至少在商周之时就已开始。在古巴国的传说中,廪君率领巴人到达盐水,因该地盛产鱼、盐,从而和盐水女神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可见,当时已有盐生产。《周礼》也曾说:“宾客供其形盐。”其中注释说:“形盐,即印盐,积卤所结”。按其注释,这是一种井盐,用卤水熬制而成。而《水经注?江水篇》中说:“江水又东迳瞿巫滩,即下瞿滩也,又谓之博望滩。左则汤溪水注之。水源出县北六百余里上庸界,南流历县,翼带盐井一百所,巴川资以自给。粒大者方寸,中央隆起,形如张伞,故因名之曰‘伞子盐’。有不成者形亦必方,异于常盐矣”。这里所说的伞子盐当是形盐的一种,产于朐忍县(今四川云阳)。按照史书记载,开采就应在商周时期。

秦昭王任命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在巴蜀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在疏通水道过程中,多处发现了制盐的卤水,于是开始了烧卤制盐的井盐生产。所以《华阳国志?蜀志》中说,李冰“识齐水脉,穿广都盐井诸陂池。”但最初在广都(今四川双流)开凿的盐井,其盐的质量极差,人们吃了之后会腹泻。经证实,盐中含有硝,对人体有害。因而在宋代曾两次禁止开采广都盐。《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广都等地“皆有石脚筒井,其实硝也。……食之者得泄痢之疾。”“元丰(1078―1085)、崇宁(1102―1106)两尝禁止,以食者多病故。”所以,广都等地的采盐史都较短。

秦代的井盐生产还集中在川西平原的广都、南安(今四川乐山)、雒县(今四川广汉)等井盐质量较差的县。到了唐代,井盐生产就有了十分迅速的发展,产盐县已扩大到68个县。川东、川南的产盐县已成为盐业生产的主要地区。这个时期的井盐生产还是依靠广口浅井的生产技术,产量有限。到了宋代,产盐县有61个,但大部分已经采用了卓筒井生产技术,这种小口径的深井采盐,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盐的产量。到清代,巴蜀地区产盐县仅有40个,但盐产量却增多,不仅供巴蜀地区自用,而且远销到湖南、湖北。自贡地区的井盐开采自汉代开始,经过历代的发展,已经成为巴蜀井盐的主产区,盐都初具规模。

巴蜀地区井盐产量的提高,生产规模的扩大,主要是依靠井盐开采技术的发展。从原来依靠人工挖掘的大口浅井逐渐发展到使用机械开凿的小口深井,各种凿井技术有了迅速的提高,从而使巴蜀的井盐生产技术走到世界生产技术的前列。公元1835年,在自贡开凿了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深井,成为中国钻井技术的丰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博物馆》杂志在1980年4期上介绍,公元1835年开凿成功的?海井,“深达1001.42米,这是中国当时深井的最高纪录,也是十九世纪中叶前世界深井钻井纪录。”

?海井竣工初期,日产天然气8500立方米,黑卤14立方米,每天烧盐锅80余口。直到今天,天然气日产量还有1500立方米。?海井开凿成功是巴蜀制盐业的钻井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标志。

在井盐开采的同时,人们也发现盐井中有天然气涌出。并将有天然气的井称之为火井,在巴蜀的许多县都有发现。《寰宇记》记载:“逢池县(今四川仪陇)火井在县西南三十里,水涸之时,以火投其中,焰从地中出,可以御寒,移时方灭,若掘深一、二丈,颇有水出。”另外,《舆地纪胜》载:“火井在长江县(今四川蓬溪)客馆镇之北二里伏龙山下,地洼若池,以火引之,则有声隐隐然发于地中,少顷炽炎。夏日积雨停水,则焰生水上,水为之沸而寒如故。冬月水涸,则土上有焰,观者至焚其衣裙。”杨慎则说:“火井在蜀之临邛(今四川邛崃),今嘉定(今四川乐山),犍为有之,其泉皆油,热之燃,人取为灯烛,正德中方出。”他还说:“近日蜀中火井汲出硫黄油。”这是记述的石油井。可见,在盐井的开凿过程中,也发现了天然气井和石油井。而且其分布较为广泛。

利用天然气熬盐开始于临邛火井以后。据历史记载,临邛火井开凿于公元前67年。这是最早的“火井煮盐”的盐井。据《博物志》载:“临邛有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二三丈,井在县南百里。昔时人以竹木投以取火,诸葛丞相往视之后,火转盛。执盆盖井上煮盐,得盐。”而《华阳国志?蜀志》也记述:“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家火煮之得无几也。”可见天然气熬盐的效率较其他方式更高。《水经注》在记述朐忍井盐时,也说道:“水竭盐成,盖蜀火井之伦,水火相得乃佳矣。”可见,朐忍的井盐生产也是“火井煮盐,”生产效率极佳。但这时的天然气利用规模仍然十分有限。大规模利用天然气制盐是清代在自贡地区首先兴起的。据李榕在《自流井记》中说:“道光初年(1821年)见微火。时烧盐者,率以柴炭,引井火者十之一耳。至咸丰七、八年(1857―1858)而盛,至同治初年(1862年)而大盛。”另据《四川盐政史》统计,光绪初年(1875年),自流井地区“有火灶三千到五千,至清末民初,自贡火灶达四千五百八十四口,炭灶只八十八口。”利用天然气灶制盐已成为主要生产方式。特别是制盐卤水、天然气共产于一井的地方,发展更为迅速。范声山在《花笑?杂志》中记述说:“富顺县厂仍益繁盛,且多火井,……用衔竹吸烟,如接水状,引入锅底煮盐,省煤炭,利益厚。甚有一口井接数十竹者,并每竹中间系横嵌竹以接之,烟盛,无不透贯。故大火者,一井可烧二三百锅,最次者亦烧数十锅,实天下之奇也。”正是因为这种利益厚而方法简单的制盐生产,使巴蜀地区的制盐业一直是呈发展趋势。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