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巴蜀文学与中原文学的关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巴蜀文学与中原文学的关系分类:【地域文化】 巴蜀文学具有自身的特征。特别是关于巴蜀山川的雄伟秀丽,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作者的遐想,更使巴蜀文学具有独到之处。但也无须讳言,巴蜀文学的迅速发展深受中原文学的影响,从而能从“蜀左言,无文字”的时期迅速发展起来,最终成为全国文化发达地区之一。这也是巴蜀文化具有中原文化特征的原因之一。 秦灭巴蜀之后,为了平息蜀族的反抗,加强对巴蜀地区的统治,曾经大批移民到巴蜀地区。最初的移民主要居住在成都、乐山地区。其后,秦又开始把巴蜀作为流放地区。《汉书?高帝纪》的注释中就说:“秦法:有罪,迁徙之于蜀汉。”而这种流放对象主要是朝廷官吏,其中就有相当一批是当时的知识分子。《史记?吕不韦传》说:“诸? 舍人皆没其家,而迁之蜀”。《始皇本纪》也说;“? 舍人夺爵迁蜀四千余家”。吕不韦不仅本人被迁入蜀,而且舍人也大量被迁入蜀。《史记?始皇本纪》记载:“不韦死,其舍人临者,六百石以上夺爵,迁。五百石以下不临,迁,勿夺爵。”按照秦法规定,迁就是流放到蜀汉。在这些流放者之中,即有撰写《吕氏春秋》的知识分子,又有出谋划策的政客,还有阿腴奉承的食客。他们既带来了中原的文化知识,也带来了宫庭生活方式。只是因为这些人是政治斗争中的失败者,受到朝廷的严厉监管,在巴蜀不会有突出的活动,在历史上也没有多少记载,很难了解到对巴蜀的直接影响。但商鞅的老师尸佼,在商鞅变法失败后,怕受牵连而逃入巴蜀。在巴蜀隐居著书,后由巴蜀之人流传的有20篇。这说明尸佼的著作在巴蜀有一定的影响,否则就不会流传下来。可见秦代的大量移民、流放,对巴蜀文化的发展影响极大。汉代文学家的出现,与这种文化影响有密切的关系。 汉代对巴蜀的移民政策仍然在执行。由于汉高祖是自蜀汉出兵,统一全国的。汉代对巴蜀的建设也就更为重视。在巴蜀文化发展中最有影响的,就是汉初的文翁兴学。《汉书》称:“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也许其赞誉有掌大,但其作用和影响是十分显著的。文翁是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为了提高蜀郡文化素养,他组织人力从外地采集石料,修建学堂。因而学堂取名为“石室”,即今天成都市石室中学。现代文学家郭沫若就是石室中学毕业生。这是巴蜀地区第一所由官府兴办的学堂,因而又称为官学。文翁为了大量培养有用人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官学的教学质量。首先,文翁派遣张叔等十多人到中原学习儒家经典,法律知识,学成后回蜀任教,保证了师资质量,同时也带回了大量的中原文化。其次,招收优秀人才入学,学员给予免除徭役的优待,并规定优秀学生可以成为郡县官员。最后,文翁在巡视情况时,总是要带上优秀学生见习,这不仅能使学生接触实际,了解情况,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社会地位。这些做法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入学。《汉书》说;“文翁又修起学宫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官弟子。……蜀地学者比齐、鲁焉。”文翁兴学大大提高了巴蜀的文化水平。这不仅带来了唐宋时期巴蜀文学的繁荣,而且为唐宋时期巴蜀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唐代是中原文学与巴蜀文学大交流时期。不仅有许多巴蜀文学家到中原地区活动,而且大量的中原文学家到巴蜀地区旅游、客居,对巴蜀文学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这一时期入巴蜀的文学家有岑参、王维、杜甫、薛涛,刘禹?、白居易、李商隐等等。他们在巴蜀地区写下了大量的作品,反映了巴蜀地区的风土人情,山川景色。特别是杜甫、薛涛,在巴蜀地区客居的时间较长,主要作品都是在巴蜀地区完成的,对巴蜀的影响就更大。人们常常把这两人视为巴蜀之人,成都草堂、望江楼公园由此而成为名胜。唐代的大交流一直影响到宋代。巴蜀地区的文学家、史学家也十分驰名,例如人称“三苏”的苏洵、苏轼、苏辙父子,范祖禹,魏了翁等等。 总之,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巴蜀文学与中原文学有着密切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仅带来了巴蜀文学的繁荣,也促进了巴蜀文化的发展。从而使巴蜀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使得中华民族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巴蜀历史中的文学家,就是在中原文化影响中,在巴蜀的肥沃大地上成长起来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