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巴蜀石刻艺术的变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巴蜀石刻艺术的变迁分类:【地域文化】 巴蜀石刻造像中,以佛教造像的量最大。在这些石像中,既有佛祖、观音、罗汉的偶像,也有佛经故事的经变石刻。道教石刻造像相对较少。在大足石刻中有两处集中的道教石刻造像。在大足虽然发现有儒、佛、道三合一的石刻群,也有个别的世俗生活造像,但纯粹的儒家石刻,世俗生活石刻却极为少见。从这种石刻造像的比例看,巴蜀石刻艺术主要是反映了当时的宗教艺术。因而,石刻的变迁与宗教的传播和变迁有密切的关系。 巴蜀地区与西域的联系开始较早,是中国与西域交流的主要通道之一。张骞出使西域时,发现巴蜀与身毒国(今印度)已有经济来往,蜀布、邛杖传入到西域各国。这种经济的交往必然会带来文化的交流。印度的蚕豆就是通过这个途径传入巴蜀,所以巴蜀居民将蚕豆称为“胡(佛)豆”。这也反映印度的佛教对巴蜀地区有较早的影响。南北朝以后,西域僧人向中国传教的途径,主要是经过凉州进入巴蜀,然后乘船穿过三峡到江陵。一批人沿江而下直抵建业(今江苏南京),一批人则取陆路北上,抵达洛阳。洛阳石刻正是在这些僧人指导下开凿建成的。然而,无论是南下,还是北上,巴蜀地区都是必经之地。西域僧人在途经巴蜀的路中,留下了大量的佛教影响。因此,巴蜀石刻与洛阳石刻开始于同一年代,只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晚于中原地区。 在石刻兴起的南北朝时期,巴蜀经济尚不发达,正处于发展时期。此时中原地区已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石刻艺术的两个高潮时期都发生于中原。第一个高潮时期是南北朝。这时大量的西域僧人进入中原,带来了佛教石刻,开凿了大同的云岗石窟和洛阳的龙门石窟。第二次高潮时期是盛唐。这时的经济繁荣带来了石刻艺术的繁荣,洛阳龙门石窟有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石刻艺术特征。在这两个时期,巴蜀地区只有零星的石刻建造。自中唐以后,中原地区战乱连续发生,经济开始衰退。伴随而来的是石刻艺术走向冷落。同时,许多达官贵族、文人艺术家流亡巴蜀地区。此时巴蜀地区不仅政治局势比较稳定,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经济也开始走向繁荣,进入宋代经济发展已经达到最昌盛时期。中国第三次石刻艺术高潮就在巴蜀地区形成。大足、安岳、广元、成都的大量石刻在中唐开始,大部分石刻在宋代完成。明清时期,巴蜀石刻走向冷清。例如,安岳石刻最早开凿于南北朝的普通二年(521年),而现存的大规模石刻为唐代开元十二年(724年),结束于北宋大观四年(1110年),在近四百年的时间内,形成了石刻的鼎盛时期,留下了大量的石刻造像。这个时期的石刻艺术,无论是在艺术风格上,还是在反映当时的社会思想上,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由于巴蜀石刻开始于中唐,结束于宋代,因而,在艺术风格上体现了唐、宋两代艺术家追求的差异。唐代的石刻造像,大多数是体态丰腴,雍容华贵,在整体形象上带有神秘静宓的气氛,体现了理想王国的人物神态。这些宗教石刻主要反映了超脱人世尘俗的天国景象。而建造于宋代的石刻造像,基本上是身材修长,面目清秀,璎珞满身,更具有工细华美的雕刻手法。在整体形象上则带有现实生活中人的个性,带有明显的尘世生活特征。这些石刻已经从超凡脱俗的天国重返人间。 这种艺术风格的变化,不仅是艺术家审美观念的变化,也反映出佛教思想的变化。一方面由于佛教教义不能完全适合统治者的愿望,在儒家思想的强烈冲击下,要有立足之地,就不得不接受儒家学说,这就形成了中国宗教的佛教思想。在这个过程中,佛教学说被修改以贴近现实生活。许多儒家故事也改头换面进入了佛教教义之中,于是忠孝仁义故事,因果报应思想就在佛教石刻中占有显著的地位。佛教的经变故事就带有强烈的世俗性。这种变化正发生于盛唐到宋代这一时期,所以,石刻艺术中的神秘性逐渐被世俗性所代替。另一方面,佛教在唐初,占有官方宗教的地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自中唐以后,朝廷开始排斥佛教,许多寺庙开始衰落。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就必然要使佛教对平民百姓有较大的吸引力。因而佛教石刻艺术就必然趋向通俗化、世俗化,以迎合平民百姓的需要。同时,唐宋时期的经济发展,已使人们感受到世俗生活的乐趣,特别是巴蜀地区,游宴之风盛行,世俗生活观念大大强化,严重地冲击着理想的天国生活。因而,天国的理想生活就失去了吸引力,宗教石刻艺术的世俗化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如安岳毗卢洞的紫竹观音,容貌有如出水芙蓉,露臂袒胸,长裙轻薄,璎珞网坠于胸前。观音并非端庄坐立,而是一脚屈膝,颇具潇洒风度,显示了东方女性的温柔之美,有强烈的世俗生活中女性妩媚之美态。因而人们称之为“风流观音”。这种世俗倾向的观音并非只此一尊,在宋代观音石刻中尚有多处可见。这是宋代石刻艺术的明显特征之一。 石刻艺术风格的变化,同时也受到了社会思想观念变化的影响,佛教思想变化只是社会思想观念变化的一个部分。唐代的太平盛世使文学艺术脱离于现实的平民生活,文人学者追求清高、风雅的格调,对现实的社会生活并不关注。文学艺术的意境只是超脱尘世的理想境界,其审美观念也与现实的世俗生活有明显的差距。反映世俗生活的作品受到文人学者的排斥,杜甫诗就是明显的例子。杜甫的诗作反映了唐代平民百姓的悲惨生活,痛斥了官僚豪富花天酒地的生活,与唐代的思想潮流不合拍,所以在诗集中极少反映,得不到重视。经过中唐以后的战乱,到宋代,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激烈的社会冲突已经影响到各个阶层,文人学者再也无法忽视现实,因而面对现实的世俗文学艺术应运而生。杜甫诗这时才成为文学创作的典范。石刻艺术的世俗化倾向也是这种转变的一个侧面。 总之,主要开凿于中唐到宋代这一时期的巴蜀石刻,不仅汇集了前两次石刻艺术高潮中形成的艺术技巧,而且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艺术风格、佛教思想、社会思潮的变迁。巴蜀石刻不仅是我国艺术的珍品,而且是唐宋时期文化变迁的见证,是重要的历史资料。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