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巴蜀造纸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巴蜀造纸史分类:【地域文化】 巴蜀造纸业在生产技术上并无重大发明。自唐代开始兴起的造纸业,基本上是沿用了蔡伦造纸的传统方法,以麻为主原料造纸,因而巴蜀造纸业皆以蔡伦为祖师。唐代在大慈寺雪峰院修建了蔡伦庙以作祭祀。《笺纸谱》记载:“庙在大东门雪峰院,虽不甚壮丽,然每遇岁时祭祀,香火李李不绝,示不忘本也。恩足以及数十百家,虽千载犹不忘如此。”由此可见,巴蜀中心的成都,从事造纸业的达数千家之多。 巴蜀造纸业是以成都浣花溪两岸为中心。《笺纸谱》记载:“府城之南五里有百花潭,支流为二,皆有桥焉,其一玉溪,其一薛涛,以纸为业者家其旁。……以浣花潭水造纸故佳,其亦水之宜矣。江旁凿臼为碓,上下相接,凡造纸之物,必杵之使烂,涤之使洁,然后随其广狭长短之制以造。”浣花溪畔造纸业的兴旺发达,一方面是浣花溪水质优良,造出的纸张质地优异,自唐代就是名纸。资州刺史羊士谔就曾写道:“掷地好词凌彩笔,浣花春水赋鱼笺。”这里所说的赋鱼笺是印有水纹的名纸。晚唐郑谷也写道:“蒙顶茶畦千点露,浣花笺纸一溪春。”可见,当时的浣花笺已和蒙顶茶一样齐名。由于蜀笺名贵,深为当时文人所喜爱,而蜀道艰难,蜀笺外运较少。所以蜀笺在中原难求。鲍溶就写了《寄王播侍御求蜀笺》一诗:“蜀川笺纸彩之初,闻说王家最有余,野客思将池上学,石楠红叶不堪书。”这充分反映了当时蜀笺的名贵。浣花溪畔造纸业发展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充分利用浣花溪的水利资源作动力,进行纸张生产。宋代,浣花溪两岸已经普遍使用水碓舂纸料和制浆,这不仅能节省人力,而且能提高质量。宋代薛田的诗就有“纸碓暮舂临岸游,水樽春注截河?。”的句子。陆游《剑南诗稿》中的《江楼》诗也说:“日依平野没,水带断槎流,捣纸荒村晚,呼牛古巷秋。”可见,造纸业普遍利用浣花溪水作动力,从而促进了浣花溪畔造纸业的发达。 巴蜀的另一个造纸中心是广都(今四川双流),广都造纸业的产量大而著称。主要有两大类,其一是品质差而价格低的日常用纸。主要用于包装,扎制纸品。其二是质地较好的印刷用纸。这些纸张的用量都比较大,所以广都纸以产量高为特征。这与浣花溪造纸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中心。明代以后,夹江的造纸业也有迅速的发展,夹江竹纸成为全国的著名产品。 巴蜀地区出产的蜀笺品种繁多,不可胜数。浣花溪畔生产的种类就很多。《笺纸谱》记载:“笺纸有玉版,有贡余,有经屑,有表光。玉版、贡余杂以旧布,破履,乱麻为之,惟经屑,表光非乱麻不用。”这是四种常见的笺纸种类。至于规格较为特殊的笺纸,该文说:“近年有百韵笺,则合以两色材为之,其横视常纸长三分之二,所以写诗百韵,故云”这是横幅较宽,可写百句诗的笺纸,以此为名。又说:“凡纸皆有连二、连三、连四售者,连四一名曰船笺。”所谓船笺就是在船形大木槽中杪制的纸,其纸特别长。最长的可达到50尺。其制作也比较特殊。苏易简在《文房四谱》中说:“数日理其楮,然后于长船中以浸之,数十天举廉以杪之,傍一夫以鼓而节之,于是以大熏笼周而焙之,不上于墙壁也。由是自首至尾,匀薄如一。”这就是船笺的名称由来。除此之外,《笺纸谱》列举的蜀笺品种“又有青白笺,背青面白。有学士笺,长不满尺,小学士笺又半之。仿姑苏笺作杂色粉纸曰假姑苏笺,皆印金银花于上。”唐代李肇在《国史补》中列举的蜀笺主要品种则有:“蜀之麻面、屑末、滑石、金花、长麻、鱼子,十色笺。”景焕在《牧竖闲谈》中列举唐代蜀笺是:“金沙纸,杂色流沙纸,彩霞金粉龙凤纸,绫纹纸”等。金粉纸则在纸上饰有金粉图案,富丽堂皇。由此可见,蜀笺品种是极其繁多的。但蜀纸的弱点是比较重。《笺纸谱》说:“蜀笺体重,一夫之力仅能荷五百番。四方例贵川笺,盖以其远,号难致。”这里的番,是唐代纸张的计量单位。一番就是一张纸。由于蜀纸重而蜀道难,所以蜀笺较贵。但在巴蜀地区却是价格便宜。蜀笺的价格仅只是徽纸、池纸价格的三分之一。南宋范成大自淳熙元年(1175年)到淳熙三年(1177年)任四川制置使期间,所有公文只用蜀笺,为财政开支节约了不少的钱。 巴蜀广都纸虽然种类不及浣花笺那样多,但应用却十分广泛。《笺纸谱》列出的品种说:“广都纸有四色:一曰假山南,二曰假荣,三曰冉村,四曰竹丝,皆以楮皮为之。……广幅无粉者,谓之假山南;狭幅有粉者,谓之假荣;造于冉村曰清水;造于龙溪乡曰竹纸。蜀中经史子集,皆以此纸传印。”从全文看,可能应为:三曰清水,四曰竹纸。广都纸对于巴蜀印刷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广都还出产一种纸,称之为双流纸。《笺纸谱》说:“双流纸,出于广都。每幅方尺许,品最下,用最广,而价亦最贱。”这是一种普及型纸张,大量用于日常生活之中。 巴蜀地区是麻的主产区,产量大,质量高。所以能为巴蜀造纸业提供充足的原料。巴蜀地区的麻纸不仅产量大,而且质量优良。唐代就确定巴蜀产的麻纸为皇家用纸。宫廷中的藏书都是用巴蜀麻纸抄写的。据《唐六典》记载:“四库之书,西京各二本,共二万五千九百六十一卷,皆以益州麻纸写。”另外,《艺文志》也记载,唐代“创集贤书院,学士通籍出入,既而太府月给蜀郡麻纸五千番。”《唐会要》对集贤书院的年用纸量有更详细记载:“大中四年(850年)二月集贤书院奏:大中三年(849年)正月一日以后至年终,写完贮库及填阙书籍三百六十五卷,计用小麻纸一万一千七百七张。”可见巴蜀麻纸当时的供应量。宋代巴蜀也出产高质量的楮皮纸,大量用于印制纸币,当时称为交子。 巴蜀造纸业的发达促进了巴蜀地区印刷业的发展。唐代后期,巴蜀地区的雕板印刷已经十分发达。据《全唐文》引冯宿的奏章说:“剑南西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末奏颁下新历,其印历亦已满天下。”这说明,利用雕板印刷印制历书,已成为当时印刷的主要商品书籍之一。另外,《爱日斋丛抄》也引用了柳?的记述说,他随唐僖宗流亡成都时,“旬休,阅书于重城之东南。其书多阴阳杂说,占梦相宅,九宫五纬之流,又有字书、小学,率雕板印纸,浸染不可尽晓。”虽然这时的印刷质量不高,有些字已无法辨认,但大量印刷民间读物,从而走上了商业印刷之路。后蜀宰相毋昭裔也主持了大规模印刷书籍的工作,为巴蜀地区的文学复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十国春秋》记述说:“蜀土自唐末以来,学校废绝,昭裔出私财营学宫,立黉舍,且请后主镂版印九经,由是文学复盛。又令门人句中正、孙逢吉书《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刻版行之。”到宋代,巴蜀印刷业已经到了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巴蜀官刻刊印的《开宝藏》、《太平御览》、《册府元龟》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对全国都有极重大的影响。眉山刊印的《七史》不仅当时印刷数量较多,而且以后朝代多次付印。原版保存了700年,后毁于大火之中。巴蜀刊印的重要书籍还有成都印刷的《鹤山大全集》、《六家文选》、《梅亭类藁》等。所以,《石林燕语》说:“今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巴蜀印刷业已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印刷业的迅速发展,印刷品的内容就难于控制。朝廷奏章,内外关系,讨论计划等国家机密,经常被刊印出来。宋代不得不严令禁止。据《宋会要辑稿?刑法》记载,宋绍熙四年(1193年),“诏四川制司行下所属军州,……照见年条法指挥,严行禁止。其书坊见刊板及已印者,并日下追取,当官焚毁。”这充分反映了当时印刷业的发展状况。 现存宋代眉山程舍人雕版印刷的《东都事略》一书的目录后面,印有“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己申上司,不许复版”的牌记。这个牌记开版权所有之先河。也是宋代印刷业发达,为保证印刷者利益而产生的版权利益标志。以后的书籍就出现了“版权所有,不许翻印”的标记。这在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巴蜀印刷业的中心在成都和眉山,唐宋时期,两地印刷的书籍最多。巴蜀造纸业中心则在成都和广都,与印刷业中心相同或极相近,反映了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密切关系。正是由于造纸业的兴旺,才带动了印刷业的发展。所以,通过印刷业的发达情况,也就能了解到造纸业发展的水平。由此可见,唐宋时期巴蜀造纸业已是极为发达的手工业之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