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五味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五味five kinds of flavour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sour, bitter, sweet,acrid and salty

辛、酸, 甘、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中药基本理论之一。五味可通过味觉来辨别, 或根据药物的作用而确定, 成为药物性能的标志之一。五味的不同作用, 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归纳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而后世医家又有发展和补充, 即辛能散、能行, 甘能补、能和, 苦能燥、能泻, 酸能收、能涩, 咸能软, 能下。凡辛味能发散、行气, 如麻黄、桂枝发散表邪, 陈皮、木香行气宽中,红花、川芎行血破瘀; 酸味能收敛固涩, 如乌梅、诃子治泻泄、脱肛; 甘味能补养、缓和, 如黄芪、党参益气补中, 熟地、阿胶补血、养血, 甘草、大枣和中急; 苦味能燥湿、泻下, 如黄连、黄柏燥湿泻火, 大黄、牵牛泻下除热; 咸味能软坚、润下, 如牡蛎、海藻软坚消痰, 芒硝、肉苁蓉润下通便。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淡味能渗、能利, 如茯苓、通草渗湿而利小便; 涩味有止泻、止血、涩精、固脱、止汗的作用, 如龙骨、牡蛎、赤石脂、芡实等。淡附于甘,涩归于酸, 仍称五味, 不称六味或七味。
药物的五味, 可归属于阴阳两大类, 辛、甘、淡味, 具有发散、渗利的作用, 属阳; 酸、苦、咸、涩味, 具有涌吐、泄降作用, 属阴。《黄帝内经·素问》提出:“辛甘发散为阳, 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但药的性能, 是气和味的综合, 气同而味异、气异而味同, 一性(气)兼数味, 作用也不一样。如麦冬甘、寒, 治虚热; 黄连苦、寒, 治实热; 乌梅、山茱萸、五味子酸、温能收敛、止汗、涩精; 枯矾、五倍子酸、寒,能敛肺、生津; 桂枝辛、甘、温有发散风寒、通经活络之功; 当归甘、辛、苦、温为补而不滞之品。又如酸温收敛、止汗、涩精, 酸寒敛肺、生津, 苦温燥湿、散寒, 苦寒清热、泻火、燥湿、解毒、泻下, 甘温补气、补血、助阳, 甘寒养阴、生津、利水, 辛温发散风寒、行气、行血、温中, 辛凉发散风热, 咸温补肾阳, 咸寒软坚、泻火、滋阴潜阳等。在相同之中, 也有例外, 如甘寒药物能生津, 而蝉蜕甘寒, 却无生津作用; 黄芪、锁阳甘温, 黄芪偏于补气, 锁阳偏于助阳。
近人认为药物味的不同,与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关,如辛味多含挥发油, 酸味多含有机酸,甘味多含糖类,苦酸多含生物碱等。

五味

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中医认为药物的味不同,其治疗作用也就不同。酸味药物具有收敛固涩的功效。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酸味,因此酸味药多用于治疗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遗精滑精,遗尿尿频,月经过多,白带不止等病症。比如山茱萸收敛虚汗,五倍子涩肠止泻等。苦味药物具有燥湿泄泻的作用。凡能清热泻火,降气平喘,止呕止呃,通利大便,燥湿坚阴的药物多具有苦味,因此苦味药常用于治疗热证、火证、气逆喘咳、呕吐呃逆、大便秘结等病症。如大黄泻火通便,苍术燥湿等。甘味药物有补益和缓的功能。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止痛的药物多具甘味,故甘味药多用来治疗正气虚弱,身体诸痛以及调和药性、解救中毒等。如黄芪补气,甘草缓解挛急、调和药性等。辛味药物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解表药、行气药和活血药多具有辛味,因此辛味药主要治疗外感表证以及气滞血瘀等病症。比如荆芥散风寒,川芎活血。咸味药物可以软坚润下。凡泻下或润下通便以及软坚散结的药物多具有咸味,故咸味药物多用治大便燥结,瘰疬瘿瘤,癥瘕痞块等病症。如牡蛎、海藻治瘰疬、芒硝润下通便等。此外还有淡味,淡味可以渗湿利小便,如通草、茯苓等治疗小便不利。中医习惯上仍称五味,而无六味之说。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5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