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巾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巾舞分类:【传统文化】 汉代著名宫廷舞蹈。又称 “公莫舞”。相传刘邦、项羽宴于鸿门,项庄舞剑,欲杀刘邦,项伯起舞,以袖相隔,并说“公莫!” 意思要项庄不要杀刘邦。因用巾或长袖为道具作舞,故称“巾舞”,类似今日的长绸舞。山东安邱汉画像石,画一高髻细腰女子,下身穿分成四片的舞裙,其长及地,不见双足。裙开叉极高,从腰部就开始分片,舞者手握双巾,在其身体两侧作上下旋转飞舞,舞者上身略向后仰,头稍偏,身段优美、生动,在安邱另一汉画象石上,舞者为一男子,长袍束腰,戴冠,着裤和靴,右脚踏一鼓上,双手各持一巾,巾长约丈余,一巾向右上方飘扬,一巾向左下方飘飞,姿态豪放。四川成都扬子山汉画像砖,一女舞者,头梳双髻,身穿短衣长裤,双手执长巾,作 “射雁” 姿势,长巾横飘于空中,手执一端包有短木棍,舞起来既省力,又便于完成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舞者身后有一形象滑稽的男子,手拿鼗鼓,张双臂,似在与舞者嘻戏。巾舞在我国舞蹈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一直流传至今。 汉代舞蹈。因舞蹈者双手各执一巾(长绸)作舞而得名。该舞可能源起较早,随着丝织品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广泛应用,其柔软飘逸的特性自然为舞蹈者所瞩目。但巾舞作为一类舞蹈的名称,据今所知是汉代才出现的。巾舞在汉代极为盛行,朝会宴饮、百戏杂陈、乡野聚欢时几乎必不可少。现近所见汉代画像石多有其舞蹈形象,为了解其舞姿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可信资料。山东安邱县汉画像石,画有一女子,高髻细腰,长裙及地,双手各执长巾,环飞而舞,意态生动,优美异常。汉代巾舞的舞蹈者除女子外,男子亦不少见。山东临淄汉画像石,刻画一男子独舞,与弄丸、倒立等百戏节目一起演出,他挥舞双巾,一巾高扬,一巾低垂,颇为劲健,显示出别一风格。此外,山东安邱县韩王封村的汉画像石上,亦有一男子执双巾而舞,其巾长约丈余,巾上织有菱形花纹,舞蹈者一脚踏鼓而作节奏,长巾飘飘,娴熟自若,极富风采。汉代巾舞,不惟舞长巾,也有舞短巾者。山东滕县汉画像石,有一男子巾舞舞蹈者,双手各执短巾,长仅尺余,他单腿独立于建鼓顶上,另一脚高高翘起,似作盘旋之状,舞姿潇洒豪放,与百戏杂技的技巧已融为一体,颇有特色。另外,汉代巾舞除独舞外,还有集体舞。山东滕县龙阳店汉画像石,刻画有多人手执短巾为建鼓舞伴舞的场面,可见汉代巾舞种类之多、流传之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四川杨子山汉画像砖有一宴饮歌舞场面,其中一女子长巾而舞,其长巾系于短木棒上,舞蹈挥动木棒,牵起长巾上下翻飞,与现代流行的红绸舞舞法完全相同,或可以说二者之间具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汉代巾舞在后世流传极广,史不绝书。但其名称却多有误会。许多人以为巾舞即所谓《公莫舞》,而《公莫舞》则是以表演著名的鸿门宴故事为内容的。据《宋书?乐志》记载,“相传云: 项庄舞剑,项伯以袖隔之,使不得害汉高祖,且语庄云‘公莫’。古人相呼曰公,云莫害汉王也。今之用巾,盖象项伯衣袖之遗式”,这种解释实为附会。鸿门宴中项庄、项伯所舞的是剑,《剑舞》在汉代亦广为流行,而且河南南阳汉画像石上,就有专门以鸿门宴为表演内容的形象,二人手执或挥舞的是剑,而非象征性的长巾,所以,《宋书?乐志》辨正道《公莫舞》与鸿门宴故事无关,而是“今之巾舞也”。《宋书?乐志》还载有《公莫巾舞歌行》的舞曲歌辞,但古奥不可解。至唐代,诗人李贺仍然认为《公莫舞》是“咏项伯翼蔽刘沛公也”,而且“南北乐府率有歌引”,故他“重作《公莫舞歌》云”(李贺《公莫舞歌序》),可知这种误会影响之大,所以应予辨正。 汉魏舞蹈。舞者执巾,隋代与《拂舞》、《铎舞》、《砝舞》并称四舞,用于宴享,此时已不执巾。《巾舞》是汉代著名杂舞之一,其形象见于山东安邱汉墓画像石。画上为高髻细腰女子,穿分成四片的舞裙,长及地,不露脚、舞人手执双巾、转环飞舞,姿态生动。亦有男子执巾踏鼓而舞的。长巾按比例计算,有的可达丈余,汉代亦有执短巾而舞的。至唐代,《巾舞》亦列入清商乐中。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