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市籍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市籍分类:【传统文化】 秦汉时期对在市(指特定的商业区)内营业的商贾专立的户籍。战国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弃农经商的现象一直很严重,一些大工商业主凭借经济优势,投机倒把,囤积居奇,操纵国计民生,破坏农业生产。为了抑制大工商业主,特别是投机商人的破坏作用,秦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设市籍即其措施之一。有市籍的商人不仅都要向官府交纳一定的市租,而且其他赋税也较一般居民为重。当时实行的另一项抑商政策“七科谪” 一征发七种人戍边,其中有四种与有“市籍”的商人有关。详见“七秒谪”条释文。在政治上,有市籍的商人也倍受歧视,西汉初期,规定:凡有市籍的人不得携带兵器,不得做官,并“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因辱之”(《史记?平准书》)。到汉武帝时,不仅重又颁布七科谪戍,而且规定有市籍的商人及其家属不得占有土地。 中国秦汉时将商人另列的户籍。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受到种种压制,另行登入市籍,是为了加强监督、限制和榨取商人,凡在籍的商人都应向朝廷纳一定的市租。《史记?平准书》:“贾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属,皆无得籍名田,以便农。”汉高祖规定有市籍的商人不得坐车、穿丝绸衣服及携带武器,并加重他们的负担。后来还规定商贾子孙不得做官。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