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布依族服饰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布依族服饰

分类:【风俗文化】

指居住在中国贵州省的布依族的衣着与装饰。其特征是:男子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包蓝色或白底蓝方格头巾。女子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长裤,外套镶花边短褂,系绣花围腰;也有穿大领大襟短袄下配蜡染百褶长裙的。节日佩带各种银饰。百褶裙是西南地区苗、瑶、侗、布依各少数民族喜穿的裙装,制作方法是:用自制白色土布蜡染出图案,裁成衣料,然后在作腰的一边打褶,并缝在一条带子上,再将整条裙子打褶。整条裙子有四道横纹,中间二道蜡染成图案。下摆有挑花或抽纱花边,上缝一道彩色绸条。百褶裙一般不缝合,为后围腰式裙装。“百褶”概言其多,其实不止百褶。苗族百褶裙穿时还在前后加两块裙罩。

布依族服饰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布依族宗教经典《摩经》中就有了关于古代布依族妇女穿裙的记述。汉以前的汉文文献在提到布依族先民古越人服饰时,大都只提到“被发文身”、“断发文身”或“剪发文身”几种。记载主要讲头饰和身体的装饰。《战国策》说越人“被发文身,错臂左衽”。算是简单提到了服饰形制。到了秦汉,汉文史籍记述布依族先民夜郎人时,说其民“皆趔髻”。《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提到南越王赵佗的头饰是“趔髻”(即把头发绾成高圆柱状,以带子束于头顶)。《旧唐书?南蛮传》中提到,在唐代,布依族先民僚人的服饰是“横布两幅,穿中而略其首,名为通裙。男子左衽,露发徒跣”。不仅描绘了妇女裙子的形制及制作特点,而且描绘了男人的上衣的形制。《新唐书?南蛮传》提到僚人妇女服饰时,除通裙外,还提到头饰:“美发,髻垂于后。竹筒三寸,斜贯于耳。贵者饰以珠?。”明代后,有关布依族服饰的记载渐多且较详细。明代,各地布依族服饰差异不大,其共同点是,妇女都穿短衣长裙。《贵州图经新志》说当时的布依族妇女“以青布一方包头,着细褶青裙,多至二十余幅。腹下系五彩挑绣方幅,如缓绶,仍以青布袭之”。郭子章《黔记?仲家》描绘青布包头的情形是,“蒙髻若帽絮之状”。从清初开始,各地布依族服饰开始出现一些差异。如南笼(今安龙)一带,妇女“椎髻长簪,银环贯耳。项挂银圈,以多为荣。衣短裙长,色惟青、蓝、红、绿花饰为缘饰。裙以青布十余幅为细褶,镶边,委地数寸,腰以宽长带数围结于后,带垂若翅”

。在罗斛(今罗甸)、册亨一带,除短衣长裙而外,头饰已有所区别。这里,“妇人短衣长裙,首蒙青花手巾”

。在独山州(今独山县)一带,妇女则“以青布蒙髻,长裙细褶;……年少妇女,项挂银圈,腰系白铜烟盒,彩线丝条,环身眩目”

。清乾隆年间后,布依族服饰开始出现分化。根据汉文史料记载,一些地区布依族从那时起逐渐易裙为裤,一些地区则继续保持传统的服饰样式。迄今为止,由于居住地区不同以及民族文化交流影响的差异,各地布依族服饰形成了不同类型。

镇宁布依族妇女服饰 (王华 摄)

布依族男性服饰各地差别不大。传统服饰,一般为大对襟衣,大裤管长裤,或者大襟长袍,大裤管长裤。各地的区别,主要在衣裤的长短、宽窄略有不同。此外,还表现在头巾上,如贞丰、关岭、册亨、望谟、罗甸等地男子大多头上包自织的花格头帕,其他地区则一般包青帕或白帕。威宁一带男青年扎裹腿,穿绣花凉鞋。

布依族服饰的区域类型主要是根据各地妇女服饰的特点来划分的,服饰色彩一般喜用青、蓝、白几种颜色。总的说来,可分为两大类型,即裙装和裤装。居住在贵州西北部地区和第三土语区的布依族主要流行裙装,居住在贵州东南部和中部地区和第一、第二土语区的布依族中主要流行裤装。

流行面比较广的裤装就可分为花溪型、惠水型、贞丰-六马型、望谟型、册亨秧坝型、晴隆型等等。布依族的服饰色彩,一般喜用青、蓝、白几种颜色。

裙装流行于镇宁、关岭、六盘水、普定、威宁等县(市)和望谟部分地区。各地裙装的总特点是短衣长裙。根据局部特点的不同,裙装可分为若干亚类。如镇宁县一带的裙装主要可分为扁担山型和下募役型。两种类型服饰的共同特点是:妇女举行婚礼后,到夫家长住前,都要举行戴更考(旧称“假壳”,一种用笋壳和布做成的形如畚箕的帽子)仪式。婚前婚后、不同年龄段的穿着都不相同。不同点是:扁担山型青年妇女(婚后未长住夫家者)头戴多层方巾。方巾宽约一尺,长约二尺,面上一层为青布,方巾两端绣有各种花纹图案。里面一层多为蓝布,中间五六层为白布。戴时,方巾连同假发辫一起盘扎头上,使面上一层覆顶并垂之于后颈,显出色彩鲜艳的绣花图案。下慕役型女装的头巾以五尺长、五寸宽的青布做成。戴时,将头巾折成宽一寸左右的发勒条,缠住头上左右两边的两个绣花片。绣花片长约三寸,宽约二寸,上绣精致的花纹图案。缠好后,从前额到脑后插上一根长约一尺五寸,如小指般粗细的骨签或银签,也有的以牛骨为干,外包银片。骨签既是装饰品,也可作防身武器。到了举行更同(相当于扁担山一带的更考)仪式,这种头饰即改为戴银碗。银碗的做法是用一块树皮扣住银碗,再用一块自织的锦片包住。戴时,先用发勒条缠住头上左右两块绣花片和包银碗的锦片,让锦片如长筒一样翘于脑后,远看也像扁担山型服饰的假壳,只不过扁担山型服饰的假壳是用笋壳而不是用锦片,也不包银碗。下慕役型服饰中包银碗的锦片织得非常精致。锦片长约七八寸,宽约五六寸。花纹图案一般为四对鱼,两对虾,四对蟹,这些纹路中又织有数条水纹,非常秀美。可说是一种精美的工艺品。银碗中吊有两条手工做成的“小鱼”,走起路来小鱼因晃动而发出悦耳的声音。到了失去生育能力后,改为一般老年妇女头饰。

惠水县王佑、长安、打引一带布依族妇女服饰 (罗永春 摄)

贵阳花溪一带布依族妇女服饰 (周国茂 摄)

两种类型服饰的花纹色彩也有差异。衣服虽均为青布小绣窄腰大领衣,盘肩、襟沿、袖口、衣摆都镶栏杆(花边)。但袖筒上的三截绣花镶边各不相同。扁担山型服饰上下两截镶边为蜡染花布,花色各不相同,中间一截为自织的锦片。三道花边均环袖筒的外部,贴身部分空着。下慕役型服饰上中两截为红绿两色绣花,下截在袖口处为白色,由姑娘们自己用手绘画。袖筒花边内侧不留空。衣服后摆部分,镶有互相叠压的多色布条,呈弧型。两种类型服饰的裙子均为蜡染白色长裙,裙长至足背。裙上花纹图案有白果、蕨菜、水涡等等。下慕役型裙装系围腰,而扁担山型则不系围腰,但以一次穿五六条甚至七八条裙子为美。

裙装还有若干亚类,它们各有特点。其共同之处是这些亚类都不戴更考或银碗。裙子一般用青布或蓝布做成。裙沿或裙中截均有各色镶边。衣服有的镶栏杆,有的不镶,系青布或蓝布长围腰。所戴头巾也各不相同,有的戴单层,有的戴多层,如此等等。

裤装流行面比较广,也可分为若干类型和亚类。较有代表性的是花溪型、惠水型、贞丰-六马型、望谟型、册亨秧坝型、安龙型、晴隆型等几种。花溪型服饰流行于贵阳市郊以及贵阳邻近县部分地区。其特点是:衣长过膝,无小领,右衽,衣襟边沿、盘肩、袖口及裤管下端镶栏杆。年轻女性将辫子盘于头上,辫子以红绳或红带子打结,额头留刘海,颈上挂银圈;胸前系围腰,胸口部分镶等腰梯形胸花,上绣花鸟图案。结婚生育后,用青布做成帽型戴在头上。惠水型服饰流行于惠水县境。衣服比花溪型略短,裤子与花溪型略同。头饰与花溪型不同。姑娘编辫子盘于头上,结婚或生育后绾发髻于脑后,戴发网,插簪,用自织的白布包桶形罩于头上。平塘一带妇女服饰与此略同,可归为一类。贞丰-六马型服饰流行于贞丰县境和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六马一带,其特点是衣袖和裤管都比较肥大。衣服比花溪型短,盖过臀部(老年妇女衣服稍长),前后衣摆边沿均呈弧型。多用自织自染的土布缝制而成,颜色以蓝色为主。袖口镶一幅宽约五六寸的青、黑布料,盘肩为一块青、黑布料。窄领,大襟,右衽。衣袖接缝处和盘肩、襟沿镶栏杆。下装为青色吊裆直筒裤,裤管尺许,裤脚为毛边(不折缝)。系围腰。头上包圆盘型或牛角型头帕(姑娘和少妇多包为圆盘型,中老年则多包为牛角型)。便装一般不镶栏杆。望谟型服饰流行于望谟县复兴镇、乐园等地。妇女将发辫用青布帕或方格土布头帕盘于头上。上身穿士林布或青色土布右衽衣,衣短袖窄,不镶栏杆。下穿各色长裤。系围腰,上绣花卉图案,上端系带子钉两只银蝴蝶。多用编织的窄花带束腰。脚穿绣花布鞋。册亨秧坝型服饰流行于册亨县秧坝等地。其形制与望谟型接近,但衣服以蓝色为主,裤管小,以青色为主。最有特色的是头帕。用自织的细纱土布,一端留出约五寸长的纬线线头,搓、编成耍须,并在头帕耍须一端用青线挑花。头帕盘裹于头上,露出耍须。腰上系绣花围腰,与望谟型略同。安龙型服饰主要流行于安龙县北乡等地、兴仁屯脚、马路河一带以及贞丰县龙场镇何家寨、三河乡龙山脚下一带。其特点是:上穿浅蓝色靛染土布短衣,袖小,右衽,不盘肩,不镶边,围半截短围腰(上抵腰部,下齐衣摆),围腰带一长一短,着装时系于身侧;下穿土布靛青长裤。头上盘包白帕或青帕,脚穿圆口布鞋。手上戴骨、玉或银手镯。晴隆型服饰主要流行于晴隆、普安、兴仁、关岭等县沿北盘江一带以及贞丰县鲁贡镇部分村寨。特点是以靛青为基本色调。上穿青色父母装,或窄领右衽衣,不镶栏杆,衣长过膝;下穿青色长裤,有的裤脚镶花边;脚穿布鞋,头包牛角型靛青土布帕。除上述各类型外,还有一些流行于小范围的服饰类型,不再赘述。

贞丰县一带布依族女青年便装 (韦国英 摄)

镇宁县六马一带布依族女青年服饰 (张北平 摄)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3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