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布施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布施

分类:【传统文化】

梵文Dana的汉语意译。音译为“檀那”。藏语称sbyinpa,蒙语称og lige。佛教术语。六波罗蜜之一。指施与他人以财物、体力、智慧等,为他人造福成智而求得积累功德以至解脱的一种修行方法。《大乘义章》卷十二:“以己财事分布与他,名之为‘布’,?己惠人目之为‘施’。”施舍者称之为施主、斋主或檀越等。布施可分财施(施舍财物救济贫人)、法施(说法度人)、无畏施(以此施与人,救人厄难)、慈施。布施的目的,小乘则破除个人吝啬和贪心,以免除“未来世”的贫困,大乘则联系大慈大悲的教义,以“超度众生”。布施的对象既可及人类,亦可及鹰虎鱼虾。《晋书?会稽文孝王道子传》许荣疏:“尼僧成群,依傍法服。……又侵渔百姓,取财为惠,亦未合布施之道也。”旧时民俗以此为积善行德之举。在我国藏、蒙等崇信佛教诸族中仍流行。

①佛教用语。指施与他人以财物、体力和智慧等,为他人造福成智而求得积累功德以至解脱之一种修行办法。为梵语“檀那”之意译,是佛教六波罗蜜(六度)之一。分为三种:以财物与人为“财布施”,说法度人为“法布施”,救人厄难为“无畏布施”。《大乘义章》卷12:“以己财事分布与他,名之为‘布’,?己惠人,目之为‘施’。”《法苑珠林》45:“布施得福,诸天接将,万恶皆却,众魔降伏。”小乘佛教布施之目的,在破除个人吝啬和贪心,以免除“未来世”之贫困;大乘佛教则与大慈大悲教义相联系,目的在于“超度众生”。②以财物施舍于人。《韩非子?显学》:“今上征敛于富人,以布施于贫家。”

佛教名词。梵文音译曰檀那,意即将自己所有的舍之于人。《大乘义章》十一曰:“布施者,以己财事分布于他,名之为布;?己惠人,目之为施。”有两种,一种叫财施,即把自己的饮食、衣服、田宅、六畜、奴婢、珍宝乃至妻女、生命等布施给别人;另一种叫法施,即把自己所闻之佛法,为人讲解。随着佛教的发展,这种方式被进一步解释为众生可以通过对佛、法、僧“三宝”的供养获得福报,“布施”成为寺院和僧侣聚集财产的主要手段。

佛教关于积善积德的一种道德行为。据《大乘义章》卷12载: “以已财事分布与他,名之为‘布’,?己惠人目之为‘施’。”认为布施的目的在于破除个人吝啬和贪心,以免除来世的贫困。另据《翻译名义集》 载: “若内有信心,外有福田,有财物、三事和合,心生舍法,能破悭贪,是为檀那。”又称; “此人行施,越贫穷海。”《六度集经》第一章则云: “布施度无极者厥则云何? 慈育人物,悲愍群邪,喜贤成度,护济众生,跨天逾地,润弘河海。”其中先列之布施对象,已大大超出人伦关系范围,而遍及于鹰、虎、鱼、虾等。瑜伽行派等又将布施分为三种:“谓财施、法施、无畏施”。这些思想观念及道德要求,对藏区僧众的道德行为均有相当影响。

藏族传统道德。“布施”一词源于佛教,简称“施”。是佛教所说的“六度”之第一度,即施度,意思是施与他人财物、体力和智慧等,为他人造福而求得积累功德以至解脱的一种修行法。小乘布施的目的在于消除吝啬及贪欲,以免除“来世”的贫困。这种观念在藏区普遍流传。认为把自己的财物送给穷人或出家人,是行善积德的最好方法。正如一些格言中所说: “积福德的人布施得再多,财富仍像春雨连绵不断”,“要想有更多的财富,布施是最可靠的保证”。一部分有钱的人坚信通过适量布施能够从道德上获得人心,从而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财富。强调布施能得到更大的利益,认为布施是最大的财富。

柯尔克孜族的旧俗。柯尔克孜语称 “萨达阿”。当某人遇难脱险、平安返回, 或孩子被他人诅咒中邪或久病得以康复时, 家人要宰杀山羊羔, 并从羊尾部将手塞进去取出羊肺, 往接受布施物的人头上拍打三下, 然后剥下羊皮, 将其肉煮熟, 宴请邻居,接受他们的祈祷。男女青年结婚的第一天晚上, 参加婚礼的人们要将两人带到外面, 用羊肺在他们头上拍打三下, 以表示上天、群星、月亮、大地和鲜血为其婚姻作证, 祝新郎新娘白头到老。

布施本是佛教修行“六度”之首,源于释迦牟尼佛化身摩珂萨?舍身饲虎、割肉喂鸽等故事,是佛发大慈大悲心的表现。民间布施与贡献连在一起,所谓“上贡献,下布施”,稍有条件者,常常是上对寺院贡献和下对俗众布施同时进行,以积功修德。对寺院僧众布施,按僧尼等级所规定的份额发放。向格鲁派寺院发放布施,达赖喇嘛均可获得普通僧人的20倍份额;对世俗贫苦群众发放,则按人头分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2: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