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师公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师公分类:【地域文化】 师公本地俗称“中教”、“中国大教”。渊源于古老的巫术,其发展过程深受道教的影响,并逐步形成一种以壮族原始宗教为主,兼蓄道教部分内容的古老民族宗教。它有比较完整的教规和教义,入教者必须经过拜师受戒、背诵经文(唱本)、习练舞蹈、杂技等本领,并见习三年,出师后方算入教。入教者被称为师公,或尸公、鬼师、鬼童、巫士等。他们均是半职业性的男性农民,不忌酒肉,唯忌狗肉,可建家室。一个师公班子(俗称一坛)通常有5至12人不等。每个师公班子都有一个为首的领班,名叫掌坛师公,他不但是跳神的总导演,而且是整个法事活动和祭祀仪式的主持人。 宗教名词。瑶族中指男性经过度戒仪式和师傅传授“法咒”熏陶后,奉守道教戒规、并懂得祭祷仪式的人。师公一词在瑶族各地的称呼大体相同,如茶山瑶叫“师公”,盘瑶、山子瑶叫“色翁”。但他们都同属信奉道教――正一道符篆派,以符咒驱鬼魔。师公的职责,主要是为民间的各种还愿宗教仪式跳神祈祷诵经,占卜、问帅、择吉和为同行死者超度亡魂等。师公非职业宗教者,不脱离生产活动。瑶族宗教信仰观念极深,特别是在过去医疗条件极其落后的情况下,一旦有人生病或解疑难时,往往就会求之于神鬼,而师公和道公都是学会一套法,熟悉一些祭神经典,可以“交通人神”,而能“代神说话”的特殊人物,人们都相信他们法术灵验,从而有事就请他们去祈禳解难。师公在政治上也居于优势地位,因为他们度过戒,熟悉一些经典,或多或少也能识几个字。他们在世时受人尊敬,如在金秀大瑶山过去多数的石牌头人都由师公和道公充任。而且在瑶族人民的概念中认为师公死后就可登天堂,在另一方净土的世界里,充当大小官职,身边还带有神将兵马。因此,师公死后,就要给他多少兵马, 叫“拨兵马”。墓中还虚设有腾集马兵的“营盘”。师公主要敬奉“大圣”、“官禄”、“张天师”、 “梁王”、 “吴王”、 “太上老君”等神碉。主要经典有: 《地官》、 《朝洛》、 《雷王歌唱》、《洪部财歌唱》、《功德经》及各种还愿唱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