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师旷的音乐贡献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师旷的音乐贡献分类:【传统文化】 师旷是春秋后期晋国悼公、平公时期(前572―前532)的宫廷乐师。虽双目失明,却听力聪锐,精于审音调律,且正直不虚。他在音乐上的贡献主要是两方面:一是琴的演奏和创作,二是审音调律。公元前534年卫灵公访晋时,他曾演奏著名琴曲“清徵”和“清角”,并指出卫国乐师师涓所奏的琴曲“清商”是商纣王的“靡靡之乐”,属于“亡国之音”。师旷曾批评晋平公喜欢“新声”,认为这是趋于昏庸。他认为音乐要通过各地民歌(风)的交流,传播流行到既广且远的地方去。明、清时代琴谱中,说《阳春》、《白雪》、《玄默》等琴曲为师旷所作。师旷音乐听力极好,精于审音调律。汉以前的文献以他作为音感特别敏锐的代表。《淮南子?汜论训》说;“譬犹师旷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无尺寸之度,而靡不中音。”《盐铁论?刺复》说:“师旷之谐五音也,正其六律而宫商调”。《吕氏春秋?长见》记载:晋平公铸了大钟,乐工们都说钟音符合音律(“调”),唯有师旷说不合音律(“不调”),后来师涓听了果然也说不调。更有神化了的记载,《左传》襄公十八年记载,当楚国派兵要打晋国时,远处在晋国的师旷吹响律管,听律声而知“楚必无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