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帐篷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帐篷

分类:【传统文化】

许多民族栖息的一种特有的住居。如蒙古包、裕固族的帐房、藏族的帐篷、汉族外宿临时搭的帆布帐篷等。它们构造的共同特点是,有支架,有围篷。不同点是,有三角形、圆形、长方型,椭圆形,用料亦不同。其中以蒙古包和藏族帐篷最为讲究。这里着重介绍藏族帐篷。其构制:先用两根木往将帐篷从中间支撑起来,然后用粗毛绳将四角拉开绷紧,将其钉在地桩上,再在帐顶留一长孔透光、散烟,门朝南开,帐篷即成。其盖篷与围篷多是用牦牛毛编织的粗毛毯做成。有的还在帐篷四周用草皮或牛粪堆成矮墙。随着季节变化,夏季以单布为篷、秋冬季以毛单为篷。可以说此种住居是藏族兄弟为适应高原地区游牧生活一个创造。

古代文献中称帐篷为“大幕”或“穹庐”。帐篷是牧区最普遍的居住形式。牧民用牛毛纺线,织成叫“日迪”的条状粗毛布,再把它缝制成两大片长方形的帐幕,把两大片帐幕用10多个扣环连接起来,就成了一顶帐篷。牧区的帐篷一般呈四方形体,用8根立柱支撑,十数根牛毛绳的一端与篷顶拴结,另一端拴在帐篷外约1丈远的木橛上,使得帐篷平展、稳固。帐篷面积一般为20平方米左右,顶高1.7米左右,帐顶留有一道宽30厘米、长3米,可以开合的空隙,打开可以通风、排烟、散热,合盖能防风雨、保温暖。帐篷前面的篷布上有牵引绳,用木杆支起来就是门,天热时把门支高,帐篷内凉爽舒适。这种帐篷虽然简单,但牛绒捻纺,质地粗厚、耐磨,不怕风雨大雪,便于随时支拆驮运,适宜于牧民逐水草而居。

牧民帐房(郭阿利摄)

牧区用以居住的帐篷一般是黑色的。帐篷前面立有经幡杆,帐篷内对门靠边摆列小箱柜,两旁设有睡垫。帐篷内靠近中央的地方,支石埋锅为灶,灶上经常用牛羊粪暗火煨着茶和奶。近门置有小桶和各种畜牧用具,帐顶下悬挂着新鲜或风干的牛羊肉,或是成串的奶干。帐篷周围用草饼或牛粪饼垒成墙垣用于避风。帐外木橛上拴系着许多条牛毛绳,用于拴系牛羊。离帐门不远,一般拴着一条西藏牧区特有的猛犬,即藏獒,其凶猛异常,一般人都会望而却步,牧区人都靠它来看护家院和牲畜,万无一失。

按传统习俗,客人来访,男子座位在右首,谓之“客席”;左首为女席,一般谓之“灶间”。

帐篷(郭阿利摄)

藏北牧民在居住方面很是讲究,想方设法将帐篷搭建在适合家人生活、放牧的地方,即背风朝阳、水草近便的山洼地带。一旦选定了一块理想之地,那就成为一家人在较长一段时间里生活生产的大本营。搭建帐篷时,先用两三根椽子般粗的木头作为柱子,在帐内支起横梁,再将缝隙或系在帐篷上的绳子向四周扯开,用楔子或牛角固定在地上,再用一些木桩将牛毛绳撑起绷紧,便是一个新家。帐内四周摆放供家人全年食用的粮食和日用品。帐内进门的正中的位置上一般都会悬挂有一幅唐卡,这是家人供佛的地方,即简易佛堂。正中央处为火塘,以干牛粪为燃料。放牧之余,一家人就围坐火塘旁聊天、喝茶、吃饭。帐篷内空间高度为1.6~2米。顶部留出天窗,用以通风、采光、出烟、透气,雨天可以遮盖住。帐篷外通常用干牛粪、草坯、土块或石块及牛羊骨垒一圈挡风墙,以及几个牛羊圈,重要的是还要在帐篷的后边竖起一根高高的经杆,是家人笃信佛教的标志。

近年,藏北牧民中的一部分开始定居,过起了定居生活,而帐篷也更为讲究了。特别是每年一度的赛马会,更是一个帐篷的世界。赛马会上使用的帐篷装饰多为白布贴花。帐篷的构造不拘一格,有厅堂式的、重叠式的、大帐套小帐式的等,加上各式各样传统图案的装饰,尤其显得华丽,成为藏北草原一年一度的美丽风景线。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