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帕尔哈德与西琳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帕尔哈德与西琳

分类:【地域文化】

维吾尔族爱情长诗,流传于新疆及中亚地区。主人公帕尔哈德是一位中国王子,他藐视王位,视金银财宝如粪土,热爱学习,重视劳动,从宫中老石匠学得开山凿石的本领。当他从宝镜中看到亚美尼亚人民面临旱灾威胁,正在艰难地开山修渠时,便毅然离开中原汉土,启程前往亚美尼亚去帮助那里的人民解除痛苦。他奇迹般地完成了引山泉灌溉的水利工程,实现了为民造福的愿望。这一消息传入宫中,亚美尼亚女王携妹妹西琳前来看望开山英雄。西琳的美貌征服了帕尔哈德,帕尔哈德的勇敢、善良之心也使西琳一见倾心,他们相爱了。当这一对情人沉浸在热恋的欢愉时刻,灾难突然降临。波斯国王霍斯罗倾慕西琳,便率军队进犯亚美尼亚,以武力来向西琳求婚。他阴谋杀死了帕尔哈德,西琳闻讯悲痛欲绝,在情人身旁刎颈自尽,以身殉情。

关于美女西琳的传说,早在公元7―8世纪就已在西亚和中亚人民中间广为流传。在波斯诗人菲尔多西(940―1020)的《列王咏》中,关于西琳的传说首次以叙事诗形式出现,诗名为《霍斯罗与西琳》。阿塞拜疆诗人尼扎米?甘吉维(1140―1209)以此题材进行了再创作,用波斯文写成《霍斯罗与西琳》,成为波斯文学名著。到了15世纪,突厥文豪艾利希尔?纳瓦依(1441―1501)首次以维吾尔书面语言创作了12000余行的《帕尔哈德与西琳》。19世纪,维吾尔族诗人阿不都热依木?纳扎里(1770―1848)用现代维吾尔语言对该题材进行了再创作,题目仍为《帕尔哈德与西琳》,由于语言优美,通俗易懂,为广大维吾尔民众所喜爱,影响也很大。

①维吾尔诗人纳瓦依著。共54章,5453个对句,11560行,是纳瓦依创作中最感人的长诗,诗人自己称其为一部悲剧性的长篇爱情叙事诗。诗中叙述了中国王子帕尔哈特和亚美尼亚美丽的公主西琳之间感人的爱情故事,以此为主线艺术地再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爱国爱民的思想,涉及启蒙教育、农业经济、水利事业等方面,歌颂了公正、博学的国王,痛斥了愚昧无知的暴君。在写作《帕尔哈德与西琳》时,纳瓦依对波斯《海米赛》中的《霍斯罗与希琳》进行了再创作,赋予这个古老的传说以新的思想、新的内容。在波斯原诗中,帕尔哈德是个石匠,在纳瓦依笔下,他成了中国王子;在波斯原诗中,他只是个配角,在突厥语长诗中他却成了主人公;而波斯原诗中的主人公、“德高及天、望重如山”的波斯国王霍斯罗,在纳瓦依的笔下却成了一个残暴的君王、邪恶势力的象征。在纳瓦依的长诗中,帕尔哈德和西琳在名义上虽然一个是王子,一个是公主,但在实际描写中他们都是以一个普通人的形象出现的。他们对爱情的追求是那样的艰辛,他们对爱情的态度是那样的忠贞。他们在强暴者面前,决不屈服;在险恶中永不退缩。他们敢于冲破地域的界限,排除种族的隔阂,为了达到目的,不惜牺牲了宝贵的生命。②维吾尔族散文故事集,由18世纪20年代出生在和田的维吾尔族作家奥麦尔?巴凯于1792年根据纳瓦依的《五部长诗》改写而成。作者生活在和卓?牙库甫(和卓?贾汗)艾尔西执政的文艺活跃时期,受叶尔羌汗国的统治者伊卜孜伯克的影响很深,因而这部故事署了他的名字。散文的故事叙述采用民间说书的形式,在描写人物内心活动时采用诗体形式。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9:4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