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常平仓制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常平仓制度

分类:【传统文化】

自西汉起各朝政府用以调剂粮食供求和价格而建立的粮食储备制度。西汉宣帝五凤四年(前54年)大农中丞耿寿昌建议在边郡筑仓,“以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其价而粜,名常平仓,民便之。”(《汉书?食货志》)常平仓名称自此开始。唐初各地均设置常平仓,丰年收存粮食,荒年则以平价售粮,以解决缺粮之难。贞观、开元等国势隆盛时期,常平仓制度卓有成效,促进了粮食流通,稳定了粮价,安定了社会生产与人民生活秩序。安史之乱时常平仓制度遭到破坏。永泰二年(766年)唐朝正式设置常平使,委刘晏和第五琦负责全国的常平工作。刘晏重视商人作用,依靠商人活动来搞活城乡粮食流通。以前常平仓多设置在城镇集市里,农民运销不便,又耽误生产时间,故刘晏主张采取国家同商贾进行以粮易货的办法,以对商贾有利的条件向商人交换农副产品,鼓励商人下乡购货粜粮。荒年粮食虽然歉收,但粮食以外的其他农副产品往往仍有一定产出,因此用国家储备的粮食按照平常的价格,与农民交换其他农副产品,一方面解决了灾民的缺粮问题,使农民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可把换来的农副产品运到丰产地区出售或供官府使用,不至于过多地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刘晏的改革,使国家的常平粮可以“不待令驱”而通过商人“散入村闾”,使水旱灾害变成了农工商交换之利,把城乡因灾荒而衰敝萧条的经济搞得十分活跃。宋元明清各代均设有常平仓、或称义仓、预备仓等名,但只有少数常平仓办得较好,有时常有储粮不足,或长期封闭粮食发霉之事,而使常平仓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