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广州民居屋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广州民居屋式分类:【中国民俗】 广州建城历史悠久,民居的结构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各有不同。从古南越先民的干栏式、曲尺式、楼阁式、三合式到近当代的西关大屋、竹筒屋、骑楼、西式洋房等变化非常之大,这里重点介绍近代的屋式。 西关大屋西关大屋始建于清代后期,至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初最为鼎盛,它以门庭高大、装饰精美、工艺讲究而扬名中外,是岭南建筑宝库中的一件瑰宝。 西关大屋的屋檐足有四五米高,刻有鸟形图案的木封檐板,俗称“花荏”,颇为精致。外墙由青砖石脚构成,水磨大青砖光滑平整,泛着“绿豆青”色泽,看上去光洁、高雅,极富清凉感。一米左右高的墙裙用白色花岗岩石贴砌即是石脚。昔日西关一带地势低平,下雨时常常出现积水浸街的情况,西关民谣有“落水大,水浸街”,因此通过砌筑花岗岩石脚来保护墙体以免受潮。大屋的正门三件头风格独特,被看做是极富象征性的建筑工艺之一。所谓三件头即三重门,第一重脚门,是一种高约1.7米的四扇对开小折门,门上部有各种图案的木雕通花,雕刻着葡萄串或松鼠石榴花,精巧别致,每户都不相同,关闭时可遮挡外部视线,防止屋外的干扰。关于这脚门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相传明朝嘉靖皇帝的宠臣严嵩权倾朝野独断专横,为臣民所痛恶,清官海瑞不避杀身之祸,十奏严嵩,获皇帝批准削了严嵩的官,降为庶民并赐金碗一只令他求乞度日。严嵩手捧金碗求乞,百姓给了饭菜还要向金碗下跪,便想出一招,建一扇脚门来挡驾,这就把脚门故事化了。第二重趟栊由圆木条横排组成,犹如平放着的栅栏,左右拉趟,可防盗、通风和采光。据说趟栊的出现始于明代中叶,时人受雀笼笼门启发而来,这种说法尚无从考证,但听老一辈人说这种门最初就称为“笼门”。第三重硬木大门多在夜间或没人时才关闭,是整间屋最主要的关防。 西关大屋(苏湾博物馆供稿) 西关大屋脚门装饰(苏湾博物馆供稿) 较为著名的西关大屋有: 梁资政第。即坐落于宝源北街18号梁大镛的家宅,人称“瓷器梁”豪宅,又称“梁资政第”。“资政”的由来是因为屋主梁大镛经商致富以后,慷慨捐资救灾,清朝政府为此封其为“资政”,大屋的得名也由此而来。全宅竹木葱茏,景色幽深,布局严谨,风格独特,是清代著名的豪宅之一(此屋已毁)。 西关大屋书房(谭凌云摄) 邓宫保第。又称“邓华熙故居”。坐落于今荔湾区多宝路。为清代开明人士邓华熙于清同治年间建成,距今130多年。邓宫保第建得颇具气派,为五进深、七便过,中间两开间的景福堂,左边两开间为嘉乐堂,右边三开间。前有花园,后有西餐厅及赐书楼。辛亥革命胜利后,邓华熙先生曾在西餐厅宴请孙中山先生。该大屋于1952年拆毁,改建为工厂。 钟家花园。钟家花园的主人为钟锡琪,是座典型的西关大屋群,坐落于荔湾区宝华正中,占地6000多平方米,庭园宽广,结构布局极具岭南园林特色,有一拳石斋、二西轩、三雅堂、四时春、金符斋、玉茗堂、香石斋、缫烟阁、坚寿亭、云淙水榭等,曲径回廊,奇花异石,深幽古雅。彩色蚀刻玻璃等工艺装饰,极为精美,其园内有副“淡着烟云轻着雨,竹边台榭水边亭”的对联生动地概括了该庭园的风貌。称为“花园”是很恰如其分的。可惜此园也已不存。 小画舫斋。根据其主人黄景堂的有关记述,小画舫斋落成于光绪壬寅(1902年)中元,是一座环形建筑,四周为楼房,中间是一片花园。楼房精致典雅,花园花木葱茏,整体结构别有一番风韵,是西关有名的大屋之一。 小画舫斋位于荔枝湾上。正门在三连直街,南向;后门在逢源大街,北向。门额石刻“小画舫斋”四字,为晚清名书法家苏若湖所书。整座大屋为白麻石脚、水磨“东莞青砖”精砌墙壁,光滑洁亮。进门是木雕通花套蚀刻红花玻璃大屏风,玲珑剔透。西边是“船厅”,成一艘画舫形,小画舫命名由此而起,横匾有一题刻:“白塘红荔泮塘西”,为阮元所刻。北面是一间坐北向南的家庙(祖先庙),里面有一座神龛供奉黄祖先。此大屋今尚存。 竹筒屋竹筒屋,俗称“商铺屋”,因门面狭小,纵深幽长,活似竹筒,所以称为“竹筒屋”。 广州竹筒屋大约产生于19世纪。由于当时广州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人口迅速增多,地皮局限而产生的,是广州一两百年来最为普遍的一种商住屋式。开始时多为单层独户的平房,少数也有二三层的,单开间,宽不过四五米,进深短则七八米,长则有20余米,呈纵长方形,排列在狭小的街道两旁。从20世纪初开始,随着广州工商业的发展,竹筒屋有了更大的发展,几乎所有商业较为集中的街巷,都挤建起了竹筒屋。竹筒屋的高,一般的都有二三层,高者有四五层。底楼分前、中、后三部分,前部分为门头厅,厅的正壁设佛道神像和祖先牌位;中部为通厅(通道)及卧室,通厅设楼梯通二三层;后部为厨房、厕所。前、中、后有天井隔开。门口设有道层大门,外面为脚门,中间是趟栊,里面是对开厚木门,分别起着采光、通风和防盗作用。很少朝外开窗,完全形成封闭式。楼上临街一面设有内阳台,阳台用木质或有图案的彩瓷筒作为护拦,多为半月形。阳台,一可作消闲时眺望街景以舒身心;二可晾晒衣物、采光通气。阳台也是竹筒屋惟一的一处关闭底楼大门后通向外界的空中楼阁。最顶的楼面,有的设计成三角形,有的设计成圆球形等等,有的浓彩重笔,有的用石灰或水泥塑成各种吉祥图案,如“双龙戏珠”、“双凤朝阳”或人物故事或花鸟鱼虫等,无论哪种图案,均极具民族传统风格。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广州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改造,此屋式也逐渐被拆除,改建成现代化的商住大楼。 广州的骑楼(谭凌云摄) 骑楼骑楼,是广州建筑的最大特色之一。它是为适应广州商业化大城市和适应气候炎热多雨的地方环境而产生出来的一种建筑结构形式。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有专家认为是从古南越族的干栏式(高脚楼)发展而来;有的则认为骑楼式建筑最早盛行于南欧、地中海一带,20世纪初,广州开辟扩建马路,人们将西方古典建筑券廊式与广州传统建筑结构相结合演变而成的。谁是谁非在此不论,就说骑楼这种屋式吧,它主要建筑在面向马路的两侧,在楼房前面的人行道上,立柱撑起若干层建筑,楼上住人,楼下做商铺,一座座互相连接后成为一条长廊,既便于行人遮阳挡雨,又可方便顾客进店购物,是非常受群众欢迎的一种街道商住房屋。 近代以来,中国南方一些城市如上海、武汉等地,也出现一些有骑楼建筑式样的街道。这些骑楼街道,一是从广州学来的,二是广州商人在该地建起来的,所以,多被称为“广州街”。可以说,骑楼是近代广州的标志。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