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广州西关―――粤剧曲艺之乡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广州西关―――粤剧曲艺之乡分类:【中国民俗】 粤剧渊源粤剧流行于广东省、广西南部和港澳等地。东南亚以及大洋洲、美洲的广东华侨聚居地区,也有粤剧演出。 明末清初,弋阳腔、昆山腔,由“外江班”传入广东,继而出现了广东“本地班”,所唱声腔是一唱众和,称为“广腔”。后来粤剧常演的开台例戏如《六国封相》中,仍保存了这种声腔。清嘉庆、道光年间,高腔、昆腔逐渐衰落,“本地班”遂以梆子为主要唱腔。后徽班影响日益扩大,又以“梆簧”作为基本唱调。同时也保留了部分昆、弋、广腔,并吸收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逐渐形成粤剧。粤剧的角色行当原为末、生、旦、净、丑、外等十大行,“省港大班”时期精简为“六柱制”,粤剧的表演艺术保持了早期“过山班”粗犷、质朴的特点。不少名演员都具有单脚、筋斗、滑索、运眼、甩发、髯口等方面的绝招。武打以“南派武功”为基础,包括刚劲有力的靶子、手桥、少林拳以及高难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 粤剧《美人鱼》(广东粤剧院演出)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文武生薛觉先和丑生马师曾对粤剧的革新颇有贡献。他们和小生白驹荣等人被称为粤剧“四大家”。上海妹创造了粤剧特有的抒情唱法。 被周恩来总理比喻为“南国红豆”的粤剧,历史渊源究竟有多久,历来有源于明代和清代的两种说法,虽然争论多时,未得结果,但是“聚处在西关”却是不容置疑。西关也因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而坐享“粤剧曲艺之乡”的称誉。 八和会馆八和会馆是粤剧艺人的行会,从前称为“琼花会馆”,最初设于佛山,因粤剧艺人李文茂参加太平天国革命被镇压,“琼花会馆”于咸丰四年(1854年)被清政府夷为平地,粤剧艺人被连坐遭杀害,艺人们被迫背井离乡,有的漂洋过海,远走南洋,有的则逃到西关的黄沙。 清末光绪十五年(1889年),粤剧艺人处境得到了一个读书人梁同善的同情,为他们上诉朝廷并最终获得胜诉,粤剧艺术因而得以重见天日。自那时起,粤剧艺人筹款在黄沙买地,建起一座可容千人居住的大厦―――八和会馆。 1937年,日本战机轰炸广州,八和会馆被炸得灰飞烟灭。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第二年(1946年),海外“八和”子弟举行义演筹款,再次在恩宁路重建“八和会馆”,并改名为“广东省粤剧八和联谊会”。所谓八和,就是粤剧八个“行头”的组成,包括戏服、演员、乐器、挂画等,缺一不可。 建于旧城区民居之间的八和会馆面积虽小,但它对粤剧艺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却是巨大的。八和在世界各地都有分会,凡有华人的地方,只要有粤剧,就有八和会馆。因为广州八和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世界各地的八和便尊其为祖。每年的师傅诞,广州、香港的八和成员都会聚首一堂,而广州西关的八和会馆就成了主要基地,基于此,人们也都把西关的八和会馆称为“粤剧宗祠”。 私伙局私伙局是“广东民间音乐曲艺社”的俗称,起源于明末清初,当时的曲艺爱好者以客厅为舞台,相约一群伙伴,自弹自唱,自娱自乐,并不公演,这种娱乐方式一直沿用至今。但是真正出现“私伙局”这个名称却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当时西关的杉木栏有一间摄影店,该店的老板喜欢粤曲,经常约知音在店中弹唱,久而久之成了一个有固定人员、固定场所的民间音乐组织,冠之“私伙局”的名字。有些私伙局由于水平较高,一些名伶老倌和海外的粤曲发烧友也会专程到他们的私伙局中一同联欢。 他们都是粤剧的知音、传播者、接受者,都为粤剧的普及和推广做出了贡献,私伙局的存在和发展,不可置疑地影响了当时的曲艺水平,诸如流派唱腔、新设过门、专业乐师、一代女伶等,大部分都源于私伙局,这是有据可考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